周齐林,籍贯江西,80年代中期生,青年作家。周齐林有作品散见于《作品》《当代小说》《广州文艺》《黄河文学》《北方文学》《四川文学》《特区文学》《短篇小说》《朔方》《山东文学》《星火》《文学界》《小小说选刊》《广西文学》《青年作家》等纯文学期刊。曾获首届全国产业工业文学大奖新人奖,华语民间散文第一大奖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著有小说集《像鸟儿一样飞翔》散文集《心怀故乡》。
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奖
周齐林的《南方工业生活手记》授奖辞
周齐林的《南方工业生活手记》,有着超越作者年龄的冷静和从容。冷硬的铁件、逼仄的居室、脏乱的空间、荒凉的情绪,物质技术的强大冒进,与人类美好情感的萎缩空败等,这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下元素,被作者照相式地呈现出来,有一种真相剥离中震撼人心的在场力量。
感谢组委会和各位评委的辛勤忙碌,对于我这样的文学新人而言,能获得这样一个奖,是认可,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打工浪潮的兴起,广袤大地,千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百万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寻找属于自己的营生。在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人们挣扎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无数人为自己各自的梦想而努力着,他们梦想着把妻儿老小搬迁到城市,在城市筑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他们的人生际遇,鲜活地呈现了工业化时代,一批远涉他乡的人们的生存镜像,这其中有理想、温暖与光亮,也有残酷、冰冷和灰暗。许多年后,除了少部分留下来成为都市的成员,绝大部分最终逃不脱返乡的命运。时过境迁,当在城市打工多年的他们再次回到故乡,会忽然发现那颗漂泊多年的心难以回到故乡。这种心灵的落差感,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村庄的嬗变,更是当下中国这个时代的嬗变。
在场,是一种姿态。“在场”意味着写作者对作为存在者自身的境遇,他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南方是打工浪潮的前沿,作为80后,我身处这种磅礴而又苍凉的浪潮之间。这是一种在场。当我用把这种在场的生活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下来,我想它是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
这五六年来,为稻粮谋,我频繁往返于故乡和异乡之间,不停地穿梭于南方小镇大大小小的工业区里,夜晚独自归来,内心满是疲惫和忧伤。只是无论身处何境,总有文字取暖,在网吧偏僻的角落里,在逼仄的铁架床上,再回首,仿佛又看见了自己当初躬着身子写作的情景。《南方工业生活手记》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它绝对是从心间流淌而出的文字,字里行间,沾染着我独有的气息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