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文化馆的前身为宁海县民众教育馆。1930年秋,宁海根据浙江省《各县市十九年度(民国)社会教育实施注意事项》规定,将创办于1921年的通俗图书馆、通俗讲演所合并,设立于海县民众教育馆,馆址在孔庙文昌阁,首任馆长由县教育局长兼,专职工作人员l人,活动仅书报阅览和通俗讲演2项。1942年1月,宁诲县民教馆迁至城中关王庙,规模略有扩大,下设教导、生计、艺术3组,工作人员4人。1948年1月宁海改为二级县,民教馆交由县立师范学校兼办,同年9月重新恢复,并于次年1月迁回关王庙,此后活动稀少,仅有其名。
1949年7月宁海解放,原宁梅县民教馆由人民政府接管,次年10月在民教馆原址建立了宁海县人民文化馆,配工作人员5人,下设剧改、收音、美术幻灯、图书阅览4组。1957年9月,宁海县与象山县合并,两县文化馆合为象山县文化馆,同年随县机关迁至宁、象交界的力洋镇办公。1961年9月宁海、象山重分为两县,宁海县文化馆恢复并迁回关壬庙原址。1966年3月馆址改迁县城城煌庙(即今桃源南路16号),同年"文革"开始,馆长靠边,馆务失控,至1970年后渐趋正常。1972年首次建立党支部。76年5月拆旧馆舍,原地新建办公活动楼6幢共912平方米。设文艺创作、文艺辅导、美术摄影、图书、文物5个业务组,人员14人。1982年析县馆文物组单独建制为县文物管理办公室,1985年10月县馆图书组单独建制为宁海县图书馆,1986年9月宁海县文联成立,调出副馆长、创作干部各1人到文联主持工作。1991年拆馆舍临街旧房,建造阎风轩文化活动楼共950平方米,连同原办公楼等共2100平方米,逐步形成较具规模的县级群众文化艺术辅导中心、活动中心和文化经营中心。
宁海位于浙东的象山港、三门湾之间,建县已有1700多年历史,1958年前隶属台州地区,1958年后划归宁波市管辖。
由于地处地质学上称之为"华夏系一级第二段隆起地带"的南端,境内多奇山秀水。南溪温泉是浙江省著名旅游疗养胜地,近年来相继接待英、美、法、日本、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的代表。连头山为宁海另一旅游胜地,此地所出泉水为低矿化极软水,清澈明净,含有20多种稀有元素,对风湿一类疾病具有特殊疗效。且此处林木翁霸,空气清新,游人近可听鸟语、观花香,远可眺 "东海之白帆点点,风景颇为优美。近被宁波市列为十大旅游景点之一的雁苍山,人称"浙东小雁荡"。景区内小西天、欢喜台、仙人洞、响拨崖,还有建于南北朝的吉祥寺等无不奇特。
宁海历史上名人辈出。宋有史学家、著作家胡三省,明有儒学大师方孝孺,近代有柔石、潘天寿和民族音乐家胡登跳等。
古老的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景观,为孕育宁诲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据载,宁海"自宋以降,元宵播桑柴……结彩张灯,演剧敬神至二十乃止"。明代便有了自己的地方戏——宁海平调,所保留的36部大戏和80余支曲牌是研究古戏曲的宝贵资料。舞狮是宁海普及的民间舞蹈,历史上较多的时候有300多班,分文狮、武狮和文武狮3个品种。1985年后曾10多次在宁波市重大对外活动中作表演。此外还有雕舞、祭孔舞、把 酒舞、"一马双鞍"舞以及龙灯、马灯、船灯等,均多次在省市以上会演获奖。由于宁海开门见山,举步即海,山歌、渔歌极为丰富。宁海山歌分对歌、解歌、叙歌3个形式,曲调悠扬、清亮,结构复杏、自由。宁海渔歌有拔壳、起锚、拔篷、拉网、摇槽等16种曲调,粗扩有力。解放后经挖掘整理加工,山歌《黄桅花开》、渔歌《新航程》等分别在浙江省获奖,发表。
建国后,宁海文化馆针对本县民情风俗特点,把挖掘、整理当地民间艺术和积极开展民间艺术活动作为工作重点。1955年首次举行"宁海民间文艺会演"。300余人参加,节目40多个,之后编印出版了《宁海民歌选》。1979年后举办了4次千人参加的"元宵民间艺术大会串"。项目有狮舞、龙舞、马灯、船灯、高饶、抬阁、木偶、帐篷戏等。1983年,组织1000余人进行全县民间文艺大普查,搜集各类民间文艺资料1200余件;1988年从普查采录来的约600万文字资料中,精选了故事246篇、歌谣201首、谚语1700多条共70余万宇,在宁波市率先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宁海县卷》受到文化部、国家民委和浙江省文化厅的表彰。
积极开展群众戏剧活动是宁海县文化馆的又一工作特色。1951年举办了解放后的第一次全县群众戏剧会演;1958年至1963年间农村业余剧团多达236个,能演京剧、绍剧、乱弹和宁海平调等7个剧种;1963年至1966年间共召开了大小戏剧创作会议16次,创作了中、小型剧本及演唱资料80多个。1979年学习江苏省江阴县以"社办站管,亦工亦艺"方式创办业余文艺团队的经验,先后在全县办起了16个公社一级的剧团,排演了200余个剧本,演出了2000余场次,到过象山、奉化、郭县、舟山、仙居、温州、上海和福建等地;先后向专业团体输送了人才61人,自编自演的现代小戏《外头人》、《归心》、《金尾巴回乡》等在全国获奖或发表。特别在80年代后期戏曲事业出现低潮的时候,宁海县文化馆于1988年试办了带有业余"小百花"性质的繁艺戏训班,1991年12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旨在弘扬乡士文化的宁诲繁艺平":调剧团,以精湛的表演和朴素的台风受到浙东9个市、县广大观众的好评。1999年,该团排练的《金莲斩蛟》,参加在长沙举行的全国《映山红》民间剧团会演中,荣获十项金、银奖;2002年2月,由宁海县文化馆组织的蕾蕾剧团,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城隍阁杯》全国少数剧种邀请赛,又获金奖。
宁海县文化馆的群众音乐活动也十分活跃,1991年成立了80人的文化馆业余合唱团,同年参加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歌曲》编辑部、新华社等单位联办的"全国群众歌咏大奖赛",获优秀演唱奖、音乐辅导奖和优秀组织奖; 2000年,严再望作曲的《吆喝一声开渔?》,荣获在象山举行的中国开渔节征歌金奖,同时被登载在《歌曲》杂志中;2002年,徐庭常创作的《大山里的学校》歌曲又登载在《歌曲》杂志中。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宁海县文化馆一方面注重抓群文工作的业务建地 一方面积极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活动,走出一条"借鸡生蛋"、"种树结果"的路子。1991年自筹和调动社会资金60多万元,建造了闽风轩文化大楼,使原来不足1000平方的馆舍面积猛增"至2100平方,现拥有歌舞厅、小舞台、游艺场、文化商场等多种文化经营项目,先后引进资金100余万元,增添了一批现代文化设施,举办了100多次群众文化 "艺术活动。自1989年起先后被评为宁波市文化系统以文补文先进单位、宁波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一级文化馆、浙江省群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标准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