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五代柴窑瓷器的烧制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制瓷工艺的创新热情,创造出了耀变瓷,玉胎瓷,同时在建窑风格影响下,结合耀州窑的捏塑和划花工艺技术,产生了新的瓷器风格——钧窑瓷器。并生产出了钧窑笔洗等令人神奇的生态瓷。生态瓷就是指在不破坏胎和釉的矿物的自然活性,并能按照人的意愿表达,使瓷器永远保持在自然状态下的活性的矿物本质,又能呈现人所需要的色,光及各种纹理。优质宝石因其内部结构的致密而压力强度也非常大,里面的压强在不停地向外释放,带出多种矿物粒子与光粒子相遇,在表面形成发光膜,宝石的光彩在发光膜里变幻无穷。如果瓷胎能够做到像宝石一样透气,并适时向外释放压强,并带出宝石釉里活性的矿物微粒,瓷器的光彩就能够随着光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柴窑的釉层不是紧贴在胎面上,而是釉层与胎体间留有间隙,而胎体又是多层状结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胎体有着足够的压力释放(参见《百度百科.柴窑》)。柴窑的光彩流光四溢其色正碧。图2,图片被放大后可以看见紫外线被挡在发光膜外,所以我们人眼所看到的柴窑发色,就是紫外线在实时的变化中,所谓“耀变”,就是在烧好的素胎上施以双层釉,(一种带白色斑点的何非石做釉),在烧制过程中流动挤压形成。当光线照射时在胎压的反作用力下,斑点周边的矿物微粒向外反射蓝色光束,并在其釉面的发光膜中莹透呈片状或雾状等……属于散射型光斑。而钧窑笔洗由于气泡呈有规则的排列,形成不同纹理,紫外线在凸起的气泡中被温和地放大,显得柔和而美丽。多姿多彩的耀变光在发光膜里变幻无穷,属于聚合形光斑。总之,与柴窑一样,几张照片只能反应出其万千美丽的几个瞬间。
主要产品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盒、罐、壶、灯、炉、钵、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产黑釉瓷而闻名于世。足底有“供御”、“进盏”字铭的,应是为宋代宫廷烧制的贡品。黑釉盏的特征:胎含铁量高,一向有“铁胎”之称,胎体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质粗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造型多样,有大小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浅,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质刚润,釉色乌黑,器物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及“鹧鸪斑”等有名的品种。
宋代是建窑的发展时期,以烧黑釉器而著称。兔毫斑、鹧鸪斑、曜变等釉色的名品就出在这里,以茶盏为多。
在建窑黑釉盏盛名的影响下,各地的仿烧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几十处瓷窑之外,还有江西的吉州窑,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烧的,形成了以建窑为首的建窑系。
建窑的黑釉属于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高达8%以上。在1300多度的高温熔烧过程中,窑温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
由于宋代斗茶风尚盛行,而主烧适宜为斗茶的黑釉茶盏,亦称建盏,以水吉镇窑制品为最,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斗茶使用的黑釉盏,并于器底刻"进盏"、"供御"字样。建阳窑产品使用含铁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坚硬,有"铁胎"之俗称,或名乌泥窑、黑建、乌泥建等。盏内外均施黑釉,外壁釉不到底,露黑色胎。
建窑以产黑瓷而著称。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至清代而终。.建窑原是江南地区的民窑,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烧制了专供宫廷用的黑盏,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盏”字样。这种瓷器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日本和韩国的茶道都非常重视此物。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仿烧代表的窑口有:福清窑,武夷山窑和茶洋窑。以福清窑数量居多,武夷山窑的加金彩的器物为贵(窑址中发现残片若干,唯一四件完整器现存于日本某博物馆中),茶洋窑年代最晚。
1.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
2.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釉面呈现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在太阳光下,其黑色釉面闪烁着金红色的光点。
3.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以敞口为多。底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有的器物底足刻有"进王戋"、"供御"铭文,为朝廷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