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站(Ningbo Railway Station),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一等站,是萧甬铁路、杭甬高速铁路的终点站和甬温铁路的起点站。
宁波站始建于清末,现址车站建于1959年9月,于2010年10月6日正式改扩建。2013年12月28日,宁波站南广场经改扩建后开通。2015年9月26日,宁波站南北广场合拢,全面建成运营。
截至2018年7月,宁波站的站房建筑总面积为6.3万平方米,站场规模达8台16线。
公交线路
截至2018年7月,宁波站南北广场均配有公交站台,其中,南广场公交站线路主要通达鄞州、奉化、余姚以及海曙和江东,北广场公交站线路主要通达镇海、北仑、江北慈城及市区环线。
轨道交通
截至2015年9月,宁波站共有2条轨道交通线路途经,分别是南北走向的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东西走向的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名为“宁波火车站”。其中,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已通车运营,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尚在建设中。
轨道交通
截至2015年9月,宁波站共有2条轨道交通线路途经,分别是南北走向的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东西走向的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名为“宁波火车站”。其中,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已通车运营,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尚在建设中。
清宣统二年(1910年)6月10日,萧甬铁路的开工典礼在宁波江北姚江畔举行,该地即为宁波历史上第一个火车站的所在地。
民国三年(1914年),宁波站建成,开出的第一列火车有两节车厢。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日,3架日本轰炸机向宁波站投下了14枚重磅炸弹,宁波站的房舍和月台由此悉数被毁;同年,国民政府为抵御日本侵略者进犯,又下令拆除萧甬铁路,仅留下路基。
1953年7月1日,萧甬铁路分段重建。
1955年1月,宁波站暂驻庄桥。
1959年9月30日,萧甬铁路通达宁波,宁波站正式设立在宁波南门,宁波铁路和全国铁路网接轨。
1986年9月,宁波站增开甬沪特快列车1对,为宁波铁路客运史上开行的第一对特快列车。
1988年2月,宁波站在原址翻建而成,坐南朝北,呈船形,为宁波中心城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1997年10月,宁波站首次开行至南京的假日休闲旅游列车。
1998年5月20日,宁波站进行改扩建,扩建改造后成为中国一等火车客运站。
2009年9月,宁波站因甬温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铁路末端的历史。
2010年10月6日,宁波站正式改扩建。
2013年12月28日,宁波站南广场通车投用。
2015年9月18日,宁波站北广场改建工程竣工;同年9月26日,宁波站全面建成运营。
建筑设计
●设计理念
宁波站与北侧的历史文化建筑“天一阁”遥相呼应,设计构思源于《易经》中“天一生水”的哲学思想,一滴晶莹剔透的水滴扩散形成起伏的水纹,最终幻化为“宁波甬浪”的建筑造型。建筑的顶部、下部及两侧的雨篷所呈现出的弧线形态使整个建筑仿佛随波舞动的“海浪”。
●设计参数
截至2018年7月,宁波站的站房建筑总面积为6.3万平方米。其中南广场用地面积约10.1万平方米,北广场为用地面积约5.6万平方米,南北广场地下空间利用约8.5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出租车、社会车辆候停车)。
宁波站采用“上进下出”的交通组织模式,功能空间分布于6层平面,其中,地上3层,地下3层。
地上1层是站台层,分布有进站大厅、售票厅、铁路生产生活用房、贵宾候车厅和站台,进站广厅的顶部设有采光中庭,共设置18个人工售票窗;地上2层是高架候车厅,候车大厅内设有普通候车、团体、母婴、软席候车及卫生等服务设施,还配有辅助售票厅;
地上3层是商业夹层。地下1层是出站层,有一条地下通廊,连接南北广场;地下2层和地下3层都是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的站厅层和站台层,可以在这里进出站,换乘城市轨道交通。
截至2015年4月,宁波站站场规模达8台16线,站台雨篷采用无站台柱设计,轨道上方带状排气槽和直线型雨篷营造了明暗交替的顶部空间。主要途径线路为萧甬铁路、杭甬高速铁路和甬温铁路。
自助购票
截至2013年10月,宁波站南北广场站台层(1层)出入大厅各设有14台自助售票机,其中8台只能取票,6台可以购票、取票。辅助售票处亦设有5台自助售票机。
●客户中心
截至2018年7月,宁波站共设有三个服务台,南进站口为咨询服务台,为旅客及未购票的人员提供问询、重点旅客(老、幼、病、残、孕)服务、失物招领等服务;候车室中部设有“5590服务台;1南进站大厅设有“蓝精灵服务驿站”,由志愿者组织的为旅客服务团队,为需要服务的旅客提供帮助。
●公安制证
宁波站北广场售票处设有公安制证窗口,可以为旅客办理临时身份证制证业务。
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宁波站共输送旅客1351.5万人次,到站旅客1378.2万人次,日客流量约8万人次。
宁波站的建成,使杭甬铁路及甬台温铁路形成网络,对于完善国家沿海铁路大通道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宁波站的建成,对于宁波市中心城区的交通改善及城市更新也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