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塔,位于宾川县县城西北30余公里外的鸡足山顶,属大理州第二批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鸡足山是东南亚著名的佛教圣地,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佛教禅宗的发源地、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仰光迦叶开辟的道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其山势顶耸西北,尾迤东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岭,形似鸡足而得名。
鸡足山楞严塔,为十三层密檐式空心方塔,塔高约40多米,塔内为七层,可以直接登临塔的顶层。楞严塔的原址,曾经是建于明朝时期的光明宝塔,“塔中虚外直,正方形七级,每级丈余,高十余丈,修建七年,才告完成”。非常遗憾的是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听信谗言,拆除了光明宝塔。1929年,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在游览鸡足山后,同意在光明宝塔原址修建楞严塔,历时三年多建成,成为鸡足山壮美的人文景观。抗日战争期间,楞严塔曾经是驼峰航线大理地区的重要航标,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楞严塔保存有杨萌南《鸡足山楞严塔碑记》,周钟岳《鸡足山楞严塔碑铭》,龙云《法相庄严》等碑刻,体现了它深邃的文化内涵。尽管楞严塔修建时间较晚,但他继承和发展了大理佛塔的传统和样式,楞严塔的建造,标志着曾经兴盛一时,延续了上千年历史的大理古塔走过了它的辉煌,也逐渐走进了历史的卷宗。
楞严塔建筑雄伟,外形秀丽,远远望去,宛如一枝巨大的文笔立于佛教名山鸡足山金顶,在崇山峻岭间成为方圆数百里的一座显著的地理标志。楞严塔通体灰白,外观仿崇圣寺三塔的千寻塔,但塔身更为修长;较为特别的是,楞严塔第二级的四周安装了铁栏杆,有一道供人们登高远眺的走廊,每边走廊下有八个支撑的倒立三角结构,远远望去,如同为塔身装饰了一道稳重的“裙边”,使楞严塔赋予了现代建筑的气息。每个季节,楞严塔都在鸡足山顶变幻着不同的风景:春日繁花,楞严塔装点满山的杜鹃山茶;夏日云海,楞严塔在云海中如同漂浮的地标;秋日天高,楞严塔在蓝天和绿树之间成为醒目的分界;冬日晴雪,楞严塔和鸡足山一片剔透晶莹,楞严塔成为鸡足山不可或缺的完美的一部分。
站立在楞严塔下仰望塔顶,云彩从天空飞速掠过,楞严塔屹立在蓝天之间,让人产生炫目的感慨,并惊叹中国古建筑竟有如此的魅力。从楞严塔远眺,苍山洱海尽收眼底,群山叠嶂,葱茏欲滴;可以东观日出,南觅彩云,西揽苍洱,北望玉龙,让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难怪徐霞客当年游览鸡足山数日不返,留念其间,惊呼:“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观,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天柱峰一顶一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并留下了“度除夕于万峰深处,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的记载。
今天,楞严塔的内部已不再对游人开放,我们也不能登上塔身,去体验先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但楞严塔带给我们的奇险,以及我们的祖先把建筑完美融于自然的思想,依然留给我们震撼和启示,这座承载了历史记忆和人们心灵寄托的宝塔,依然骄傲地矗立在大理,矗立在彩云之南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