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曲靖麒麟区城边的寥廓山顶,动工兴建了一座仿明清古建筑风格的楼阁式塔,名曰“靖宁宝塔”。2010年9月16日,宝塔竣工开放,成为当地具有标志性的景观。此塔高81.6米,在国内仿古塔建筑中,其高度名列全国第三,在云南乃至西南地区,则可算是较高一座仿古塔。
靖宁宝塔历时16个月建成,靖宁宝塔一座彰显曲靖秀美山川和人文景观的地标性建筑,成为广大市民观景、望、休闲娱乐的一个好去处。靖宁宝塔位于原曲靖电视台发射塔位置,项目占地15亩,分为主塔建设和室外环境配套建设两部分,主塔层数为9层,总高81米,建筑立面为明清仿古式楼阁造型,建筑面积7427平方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宝塔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入口广场、绿化、牌坊、大踏步、挡墙、附属功能用房等内容,总投资7000万元,主塔工程建设费由社会募捐。
宝塔并不是中国的“原产”,而是起源于印度。汉代,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宝塔也进入到了中国。“塔”是印度梵语的译音,本义是坟墓,是古代印度高僧圆寂后用来埋放骨灰的地方。我们所见到的中国宝塔,是中印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古塔建筑多种多样,从外形上看,由最早的方形发展成了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多种形状。从建塔的材料分,有木塔、砖塔、石塔、铁塔、铜塔、琉璃塔,甚至还有金塔、银塔、珍珠塔。中国宝塔的层数一般是单数,通常有五层到十三层。
在云南,著名的古塔当数大理崇圣寺三塔,它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古老雄伟的建筑之一,1961年3月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似三支巨笔,把古城点缀得更加壮丽,为苍山洱海间的胜景之一。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大致建于晚唐时期。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为二层。下层边长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雄奇,颇有气魄。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名为“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呈三足鼎立状。千寻塔为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的全貌。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后,为了加强对南中地区的统治,诸葛丞相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南中地区统治机构的措施。首先,是废除益州郡的名称,改称为“建宁郡”,并将建宁郡的郡治所设置在今曲靖,且调整了其管辖区域。
公元271年,晋王朝中央政权为了加强对南中地区的控制,把建宁郡、兴古郡、云南郡、永昌郡、这四个郡从益州(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兴平中期,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分划出来,归属给新建立的宁州管辖,此举使南中地区成为晋王朝中央政权统治的一个大行政区,宁州府的治所也是设置在今曲靖。
公元279年,晋灭吴统一全国后,分全中国为十九州,州设刺史,宁州为当时全中国十九州之一。
公元282年,晋王朝中央政权罢除宁州之设制,又把划分出去的四个郡划归益州管辖,但同时设置了一个军事性的统治机构——南夷校尉管理南中地区,南夷校尉府的府地仍然是设置在今曲靖。曲靖又名“南夷”。
公元303年,晋王朝中央政权为了改变当时南中地区“七郡斗绝,晋弱夷强”的形势,决定复置宁州,并将牂牁郡、越巂郡、朱提郡这三个郡也划归宁州管辖,至此,原“南中七郡”又完全归属于复置的宁州的统辖之下。重新复置后的宁州,不在隶属益州,这是中央王朝第一次把南中地区的宁州作为一个与益州正式平行的大行政区,这是云南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曲靖历史上值得用浓墨重彩大书特写这光彩耀眼和闪亮夺目的一笔,因复置的宁州府的治所还是设置在今曲靖。故而使曲靖成为当时是整个古代南中地区暨:云南全境、贵州全境和四川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统治中心。
公元580年,南北朝改宁州为“南宁州”,治所仍然是设置在曲靖,曲靖又名“南宁”(唐代时的广西邕州,将曲靖当时的“南宁”名称借去用后,“南宁”一名就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今的首府名称至今了)。曲靖市现在还有以“南宁”为名称的“南宁街道”和“南宁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南宁”名称的地名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