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太和山久负盛名,原名凤凰山,发源于白云山山脉,自北向南蜿蜒数仟里伸展到富县城北。太和山山势陡峭,气势雄伟。山之左右两侧,极对称的伸出两座侧峰,犹如两条苍龙,与挺拔浑圆的太和山山峰形成二龙戏珠之势,山下五条河流、五条道路在山前穿梭而过,形成五水、五路相交之势,富县古称“五交城”,即得名于此。更有趣的是,站在山顶俯瞰,周围东山、西山、柏山、骆驼山四座山的山峰不但低而且皆面朝太和山,形成四山朝拜的景象。山脚下缓缓流过的洛河,在沙粱和县城之间绘出一副逼真的太极八卦图。游人观此殊景,无不心旷神怡,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太和山道观是古老的道教文化活动场所,始建于何时至今已无考。据当地健在的年长者介绍,文革前山上共存有石碑三十通,他们曾见过隋朝立的石碑,可见最晚为隋朝,此后历经战乱,几兴几毁,目前可资佐证的仅有明之天启、清之康乾三次重脩之碑记。清光绪二十五年富县城内宋高娲(人称宋神仙,据传宋高娲在采铜川受“黄袍道人”点化,传其无字真言,预事如神,无不应验。)劝善化缘,重脩太和山,然时隔不久又逢战火。文革期间,-破“四旧”,太和山首当其冲,被彻底破坏,仅存玉皇楼残迹依稀可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宗教界人士王喜梅等不顾年老体弱,奔走呼号,四处乞缘,重开脩山之业。1995年后又信士杨宝儒、高生明、王延峰等相继加入,发宏愿,投巨资,工程进展神速,到1998年太和山已初具规糢,道士们每日诵经读课,昼夜不辍,远望香烟袅袅,近听锺鼓相闻,一派盛世祥和景象。同年经县政府同意,成立了太和山道教管理委员会,并批准其为宗教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