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颌鲚又称长江刀鲚、刀鲚,隶属于鲱形目,鳀科,鲚属,其身体扁而狭长,似一把银白色篾。长颌鲚分布于长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区,生殖季节从河口进入淡水,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卵场作生殖洄游,最远可达洞庭湖,长颌鲚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但长期以来,由于环境恶化、捕捞过度等诸多原因,已难以形成渔汛,资源已经面临枯竭的程度。另一方面,作为“长江三鲜”之首,长颌鲚的需求一直十分旺盛,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价格已涨了上数倍。
长江刀鱼体色呈银白色,背部一般分为青灰、淡黄和青黄交杂3种,渔民称它们为“青背”、“黄背”和“花背”;而钱塘江、黄河和定居型刀鱼(湖鲚)无“青背”、“黄背”和“花背”之分。我国刀鱼的分类界限比较模糊。袁传宓等在探讨我国鲚属鱼类分类时,指出我国鲚属鱼类共有4种:即刀鱼、短颌鲚、凤鲚和七丝鲚。其中刀鱼分洄游型和定居型两类。然而,他在1980年又指出湖鲚为刀鱼的一个亚种。唐文乔等从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变异分析短颌鲚和湖鲚的物种有效性时,指出我国鲚属只有3个有效物种:即凤鲚、刀鱼和七丝鲚。其中以凤鲚最为原始,刀鱼和七丝鲚则是凤鲚在演化过程中分别适应寒冷和温暖气候而分化出的物种。而短颌鲚和湖鲚为刀鱼的淡水生态型,并非有效物种。
长江刀鱼在长江中下游分布甚广,从长江口直至洞庭湖一带,包括各通江河道和湖泊。在海洋里主要分布在近海。长江刀鱼属肉食性鱼类。稚鱼和幼鱼通常栖息在上、中层,主要摄食小型甲壳动物及其幼体如桡足类、枝角类等;成鱼栖息较深水层,主要以大型甲壳动物如虾类和其他大型动物如多毛类、银鱼、梅童鱼、黄鱼、鲳鱼、乌贼等的幼体或成体为食。
淡水中主要分布在钱塘江桐芦以下的干流里,海洋中主要分布在浙江沿海和舟山群岛一带。
黄河刀鱼于每年早春进入渤海湾,清明前到达黄河口附近作短期停留,就地摄食,清明前后入河口上溯,大多进入东平湖,少数上溯至开封附近。它的食物以虾类和小鱼为主,亦食软体动物。此外,还摄食带入的草根、种皮、泥土等。
定居型刀鱼只分布在长江下游及附属湖泊中,以太湖、巢湖等为主,凡长年通江的湖泊几乎很少见到。据已有的资料,太湖湖鲚分布上限为巢湖,但已向洪泽湖、淮河和附近水库扩散。定居型刀鱼多生活在湖泊内水流平缓水质混浊水体的表层和中层。成鱼分散,不集成大群。鱼苗和幼鱼数量很多,常集成大群,生活在水体表层,是捕捞对象。不行生殖洄游,繁殖期仍摄食。
分布于西太平洋,我国和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印度均有出产。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一带,沿岸各通海江河如长江、钱塘江、黄河、淮河、辽河等均有分布,以长江流域产量高而集中。
刀鱼体侧扁而长,前部高,向后渐低;背缘平直,腹缘有锯齿状棱鳞。头短小,侧扁而尖。吻钝圆,突出。眼较小,近于吻端。眼间隔圆凸。鼻孔每侧2个,距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口大,下位。口裂斜行。幼鱼时上颌骨短,向后伸到鳃盖附近;成鱼时上颌骨向后伸达胸鳍基底,上颌骨下缘有小锯齿。辅上颌骨2块。齿细小,两颌、犁骨、腭骨均有齿。鳃孔宽大。鳃耙细长。左右鳃盖膜相连,与峡部不相连。肛门靠近臀鳍前方。
刀鱼体被薄圆鳞。无侧线。
刀鱼背鳍中等大,约位于体前半部中间,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背鳍基前方有一小棘。臀鳍基部甚延长,与尾鳍下叶相连,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底为近。胸鳍位稍低,上缘有6游离鳍条,延长为丝状,伸过臀鳍基底前1/4-1/2处。腹鳍小,起点距鳃孔较距臀鳍起点为近。尾鳍不对称,上叶长于下叶。
刀鱼体银白色。背侧颜色较深呈青色、金黄色或青黄色。腹部色较浅。尾鳍灰色。
分布在我国近海的长颌鲚,在生长、发育和育肥期,多生活在水质比较混浊的海域底层,属浅海底层鱼类,长颌鲚在海洋不集成大群,多分散在沿海及附近海域的底层,属近海底栖鱼类。进入长江口附近才逐渐集成大群,由底层上升到中、上层,多栖息在水流混浊的水域中,清水中较少。生殖洄游时停止摄食口。其在长江中下游分布甚广,从长江口直至洞庭湖一带,包括各通江河道和湖泊。部分长颌鲚在早春可进入钱塘江,上溯至桐芦一带,但数量不多,在海洋里主要分布在近海,它们不仅在附近水域底层越冬,还进入岛屿岸边风浪较小的浅滩、海湾越冬和觅食口。
长颌鲚属肉食性鱼类,稚鱼和幼鱼通常栖息在上、中层水体,主要摄食小型甲壳动物及其幼体如桡足类、枝角类等,成鱼栖息较深水层,主要以大型甲壳动物如虾类和其他大型动物如多毛类、银鱼、梅童鱼、黄鱼、鲳鱼、乌贼等的幼体或成体为食。长颌鲚彼此之间自食现象也很严重,在胃里常可以见到同类的残体,各种长颌鲚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均停止摄食,胃内的食物很少或是空的,产卵后才开始摄食。长颌鲚在产卵后,和稚、幼鱼一样,以淡水中的浮游动物,鱼、虾等为食。
刀鱼是生活在我国的非常常见的一种鱼,它们具有一种特殊的属性就是洄游属性,平时生活在海水之中,在繁殖时一般都会洄游到河流之中,在长江和黄河之中都有很多。野生捕捞上来的刀鱼不容易人工养殖,因为刀鱼是一种性格比较暴躁的鱼,在捕捞上来时它们会费力挣扎,很容易死亡,难以存活,因而这种鱼不太容易人工养殖。
从小刀鱼开始养殖则是可以的,不过相对来说刀鱼的养殖难度比较大,而且养殖的范围也不会特别广泛。刀鱼的养殖难度大,跟它们的生活习性跟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刀鱼生活在海水之中,而海水之中具有比较大的水压,人工模拟野生环境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另外,繁殖也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不过近来也有一部分人工培育和养殖的刀鱼品种,在养殖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还是比较多的。
1、养殖池:养殖刀鱼首先需要一个合适的养殖池,需要建立在空气好、水源好的地方,不能建立在有污染源的地方。
2、水质:经过人工繁育的刀鱼品种可以适应养殖池中的生活,但要特别注意水质。比如酸碱度,尽量控制在6.8-8.5之间。再比如水中的溶氧量,只要要保持在每升6毫克。另外,水质还需要一直保持洁净,不能有太多的杂质。
3、饲料:养殖过程中还需要给刀鱼定期提供饲料。前期可以给它们吃鱼虫或者轮虫等小型动物,而后期则可以给它们吃鱼虾或者一些颗粒饲料。
4、消毒:在养殖过程之中,需要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若投喂的是动物饲料,也应适当消毒。
5、病害防治:在养殖期间,只要水质控制的好,发病的概率不大,病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养殖过程中每15d泼洒1次益生菌,保持水质清新,长颌鲚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主要是寄生虫病,以车轮虫、杯体虫、小魣铗虫病为主。
长颌鲚属于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季,成熟的个体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作生殖洄游,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初。长颌鲚分批从海洋进入长江,上溯至产卵场进行繁殖。长颌鲚的产卵场分布范围较广,可上溯至距长江口1400km以上的湖南省洞庭湖一带,产卵环境一般是要求在流速缓慢的水域中进行。在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均发现有性腺成熟的个体,其性腺是在洄游的途中逐渐成熟的,产卵场多为水流平缓、水质混浊、泥砂底质的地方。
每100克刀鱼含蛋白质18.4克,脂肪4.6克,还含有磷、铁、钙、锌、镁以及维生素A、B1、B2等多种营养成分。
1.刀鱼的脂肪含量高于一般鱼类,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这种脂肪酸的碳链较长,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2.刀鱼含有丰富的镁元素,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3.刀鱼中所含的碘,除具有维持甲状腺功能外,还具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
刀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是一种洄游鱼类,与河鲀、鲥鱼和鮰鱼一起被誉为“长江四鲜”,有健胃补虚、养肝益肾等作用,常用来治疗肝炎、出血、产妇缺乳等症状。
1.补脾益气
刀鱼味甘,性微温,能补脾益气。可用于营养不良、毛发枯黄、食欲不振、恶心、体倦等症。
2.益血补虚
刀鱼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B2和烟酸、钙、磷、铁、碘等成分,可益血补虚。可用于病后体虚,外伤出血,产后乳汁不足等症。
3.养肝
刀鱼性温,味甘、咸,可归肝经,具有养肝的功效。将刀鱼清蒸,食其鱼油及鱼肉,可以改善肝炎的症状。
4.健胃
刀鱼可归胃经,肉质细嫩,易消化吸收,能和中开胃、健胃补虚,适宜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者。
5.降低胆固醇
刀鱼的脂肪含量比一般鱼类要高,每100g刀鱼中就含有7.4g脂肪,而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这种不饱和脂肪酸的碳链较长,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能够降低血脂。
6.预防心血管疾病
刀鱼中含有丰富的镁元素,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