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距今5300~4800年前,位于郑州市北郊23公里处邙岭余脉上,其中房基120余座,窖穴、灰坑1600余座,灰沟20多条,墓葬200余座,瓮棺130座,出土大批陶、石、骨器等人工制品及兽骨、种子等动植物遗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市北郊23公里处邙岭余脉上。
198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2年河南省首届考古钻探领队培训班在此作小面积发掘,1993~1995年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在此进行了连续3年的发掘。揭露面积已达4700平方米,共清理房基120余座,窖穴、灰坑1600余座,灰沟20多条,墓葬200余座,瓮棺130座,出土大批陶、石、骨器等人工制品及兽骨、种子等动植物遗骸。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发现和确认了仰韶时代晚期夯土建筑城垣。西山古城址的平面略近于圆形,西墙残存约60米,北墙西段自西北角向东北方向延伸,长约60米,中段向东圆缓而折,略向外弧凸,长约120米,东段再折而东南,与西北角形状略同,残长约50米。城墙现存高度保存最好的约3米,宽约5~6米,城墙拐角处加宽至约8米。城墙的建筑采用先进的方块板筑法,基底较宽,向上则逐级内收,形成一级级台阶。
西山遗址的文化遗存按前后顺序发展可分为三期:第一期遗存约相当于后岗一期文化时期,遗迹及遗物较少;第二期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最为丰富;第三期则为仰韶文化晚期的秦王寨类型。西山古城正是始建于此期早段,废弃于此期晚段,其绝对年代距今5300~4800年。对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山古城址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枯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属仰韶文化晚期夯土建筑城址。城址平面略近于圆形。现存面积170000平方米,城外环绕壕沟,城内有道路、房基、窖穴、墓葬等遗迹。西山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可分为3期:第1期遗存约相当于后岗一期文化;第2期遗存最丰富,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第3期则为仰韶文化晚期的秦王寨类型。城垣筑造采取方块版筑法,为后世城垣、高台建筑等土木工程奠定了技术基础。西山古城是北方地区目前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夯筑城址,是中国城市文明的重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