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集中营共有3个主要营区,分别是奥斯威辛(一号营区)、比克瑙(二号营区)、莫诺维茨(三号营区)和39个小型的营地或工厂,主要目的是进行杀害犹太人或是让收容者进行极为严苛的工作、集体处决或是进行不人道的人体实验。
一号营:奥斯威辛集中营。1940年4月27日由纳粹德国党卫军首领海因里希·希姆莱下令兴建,是较先建立的集中营,也是整个奥斯威辛地区集中营主要的行政管理中心。首批波兰政治犯于1940年6月运抵奥斯威辛,到1941年3月有10,900名囚徒,其中大部分是波兰人。在这里,大约70,000名波兰境内知识分子、苏军战俘和德国境内同性恋者及罪犯被杀。由于他们都可以成为劳力,所有为德军服务的企业都设在此处。
二号营:比克瑙集中营。兴建于1941年10月,是主要的处决场所,又被称为“比克瑙灭绝营”。该营占地面积175公顷。纳粹在这里修建了300座木排房。由于火车可以直接停留在比克瑙集中营,故此这里也成为收容人筛选地。比克瑙最终关押了奥斯威辛营区的大部分囚徒,包括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和吉普赛人。营内设有行刑场及毒气室,可进行大规模屠杀。此外它还有几个功能特殊的集中营:布达的农业营、加悔泽的养禽营、赖斯科的蔬菜营和一些化学实验室。1942年1月20日的万湖会议通过“最终解决方案”,利用灭绝营对犹太人实行有系统的大屠杀,大约110万人被害,九成以上是犹太人。
三号营:莫诺维茨集中营。该集中营属于德国较大的化学公司IG法本,是由一座主营和39座小营房构成的劳动营,也称伦纳-莫诺维茨,该名称来自莫诺维茨原址上的伦纳合成橡胶厂。约11,000名犯人在莫诺维茨工作,负责挖煤、生产水泥和橡胶等。医生会按时到比克瑙灭绝营,将无法从事劳力工作的人送往毒气室。
1939年,波兰被纳粹德国占领,奥斯维辛便由纳粹德国控制,从此"Oświęcim”一词被纳粹改成了"Auschwitz"。1939年底,当地纳粹和警察头目计划、并由德国纳粹选址在此修建一座集中营。最终集中营建立在奥斯维辛城边开阔带,此处为铁路交通枢纽,便于运输“犯人”。主营是整个奥斯维辛地区集中营的管理部门所在地。
1940年4月27日,纳粹德国党卫军首领希姆莱正式批准修建奥斯维辛集中营,集中营的长官为臭名昭著的鲁道夫·胡斯。最初的奥斯维辛一号占地不足6公顷。1940年6月14日,奥斯维辛一号收容了首批728名波兰和德国政治犯。该营通常关押1.3万至1.6万人,1942年较多时达2万人。
1941年3月1日,希姆莱视察奥斯维辛集中营后,命令鲁道夫·胡斯将其扩建为一个同时具有关押、劳役和灭绝三种功能的超级集中营。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后,大批苏联战俘被陆续收入集中营。
1941年9月3日,奥斯维辛集中营第一次使用毒气“齐克隆B”试验杀人,试验地点是青壮年营二号房舍的地下室,试验对象为600名男性苏联战俘和250名从集中营医院筛选出来的男性犯人。1941年10月,纳粹驱使奥斯维辛一号的囚徒建造了奥斯维辛二号(即比克瑙集中营)。扩建后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总面积达15.5平方公里,一条专用铁路从南大门一直通到集中营的北端。营内设有四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储尸窖和焚尸炉,一次可屠杀12,000人,配备的焚尸炉每天可焚烧8,000具尸体。1942年,纳粹又在奥斯维辛边的莫诺维茨修建了奥斯维辛三号(莫诺维茨)。此后,1942—1944年间先后又在当地的冶炼厂,矿山和工厂区修建了39所集中营,以便纳粹德国很好地利用这些免费的劳动力。1945年初纳粹德国面临失败,为消灭罪证,这些大规模杀人装置被炸毁。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攻克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集中营内仅有7000多幸存者,其中包括130名儿童。
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全世界有数十万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
在纳粹德国统治下,囚犯刚开始被用卡车运往集中营,1944年5月以后,建立了铁路直接抵达集中营。集中营的医生对收容人以种族、宗教、同性恋者等分类,再以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作初步的筛选。(例如:一名健康的男性成人是否具有专业技能或是有可能成为人体实验的对象)。大部分的犹太人、妇人、儿童、老人或是被判断为没有价值的人,会被直接送往刑场或是毒气室杀害。
经过初步筛选之后,收容人立即被剃去头发、消毒、拍照建立档案,并在收容人身上刺上编号藉以确认收容数量(此一编号达40万之巨)。收容人的个人行李财物皆被没收,成为纳粹德国的战争资源。经过筛选之后,收容人身上仅有的财物是他们身上的囚服。最后依人种及性别被分送到不同的收容楼房。囚服被标记为“政治犯”,“普通罪犯”、“外来移民”、“同性恋”和“犹太人”,以区分收容人的身份。
收容期间,按不同等级对犯人的每日劳动工作内容、饮食以及待遇有所区分。德国第一,其次是西欧工人(比利时、法国、荷兰),然后是与德国有依附关系或结盟的欧洲东南部工人(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希腊、克罗地亚),较低等级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苏联、意大利(1943年意大利投降后)工人,犹太人的位置较低。
所有被关押到这里的人,无论是犹太人、无辜平民百姓还是战俘, 他们除了最终命运是惨遭屠杀之外,随身财物也被劫掠一空,就连死者身上的牙齿、头发及至皮肤都不放过。纳粹用遇难者的人皮做手套和灯罩、用头发做褥垫、把死者假牙上镶的金子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至于囚犯的衣物,比较好的被拿去给德国兵穿,差一点的就给下一批囚犯用。其他的东西也一样。 甚至有些囚犯身上的脂肪,都被刮下来做成肥皂,尸体烧完后就当肥料,连头发都被做成人发毛毯。从死难者那里得到的各种物品被列为国家战略物资。1943年,集中营营内建立起了炼金车间,将金首饰、金牙熔化成金锭,一天最高产量达22磅。救护车将金锭运往柏林。纳粹在救护车上涂着红十字标志,可以避免盟军飞机的轰炸。成箱的金表、项链、戒指和胸针等,被送到当铺当掉,转换成党卫队的经费。最后,这类赃物已多到当铺拒绝接收的程度,希姆莱便以“马克斯·黑利格”的名字将它们存入德国中央银行,塞满了三个大保险库。余下的衣物被储存在集中营的一个专门的巨型仓库,代号叫“加拿大区”。手表和钢笔等用来奖励党卫队的骨干分子和伤员。衣服则用来赈济灾民。纳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毒气室中使用了规模较大、效率较高的灭绝方式。比克瑙有四间毒气室,曾创造过每天毒死6000人的纪录。曾经担任该集中营长官的鲁道夫·盖斯在纽伦堡法庭供认,他所使用的毒气是剧毒的氰化氢,施放后只需3至15分钟便可将室内的人全部毒死,每次可毒死2000人。在奥斯维辛,光是被毒气屠杀的就有200万人之多。为了迷惑受害者,毒气室建造得如同浴室。新人抵达比克瑙后,会得知要被送去劳动,但先要淋浴和消毒。他们被带到形同浴室的毒气室,很快就被剧毒的齐克隆B毒气毒死。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残忍的医学实验把某些囚徒如双胞胎和侏儒当作实验对象。例如,为了测试耐力而让他们经受诸如极热和极冷这类骇人的环境,或者对他们实施绝育。
博物馆的日接待能力上限是8000人,参观虽然免费,但参观者被要求通过网络登记或者参加导览团,以控制人数。博物馆的参观须知上,写着“不建议14岁以下的儿童参观”。周边未建造酒店和商业设施,游客可住克拉科夫包车前往。
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和灭绝营,是德国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的铁证,同时也见证了反人类的滔天罪行。这里也是一座人文精神纪念碑,纪念在极端恶劣的逆境下,反抗德国纳粹极权压制下的自由思想。这是大屠杀、种族主义和野蛮行为的沉痛记忆,在人类历史中,对极端意识形态引起的悲惨后果,具有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