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之城》是宁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2001年。
《蒙面之城》描写青年马格在北京、秦岭、西藏、深圳的流浪之旅。作者从流浪之旅中演绎了马格内心的迷茫以及他与现实社会的冲突。
小说塑造了一个具有流浪气质的马格,他敢于抛开现实,浪迹四方,展现了现代人真实、探索、自重、自然、自信的灵魂高贵的一面。此外,这是一部奇特另类、画面广阔的小说,展示了北京、西藏、深圳等各地具有天壤之别又寄意深远的地区生活画卷,触及人伦、情感、原始艺术、灭亡、地下音乐等方方面面。
《蒙面之城》讲述了一个年仅17岁高中生的流浪故事,主人公马格迷恋福尔摩斯、希区柯克,他用可笑的侦探眼光怀疑周围的一切,秘密跟踪教师、同窗以及四周一切可疑的人,但一无所得。最终他把疑心目光投向可疑的父亲,并证实身为历史学教授的父亲并非他的亲生父亲,这使他抛弃高考,走出蒙面之城,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流浪生涯。从秦岭到西藏,从西藏到深圳。他选择了流浪,像野狼一样生存,随时隐没于大地上劳动生息的人群之中,想要爱情的时候他去跟人决斗,了断情缘的时候他誓不回头。
第一章 午门
第二章 岩画
第三章 西藏
第四章 飞地
第五章 冰川
第六章 旧梦
第七章 情人
第八章 音乐
第九章 地下室
第十章 红方
第十一章 时间
第十二章 结局或开始
1984—1986年,宁肯曾作为援藏教师在西藏拉萨郊外的中学工作生活三年的时间,这段生活经历对宁肯心灵成长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宁肯20世纪90年代的“新散文”,2000年的小说《蒙面之城》以及2005年小说《天·藏》都包含西藏的因素。
《蒙面之城》的发表可谓一波三折,2001年开春不久,宁肯就把这部小说投给许多期刊,但均未获发表,他只好转而在新浪网上连载以寻求知音。一个月后,小说的点击率超过了50万人次,很快便被《当代》刊用。
马格
马格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马啸风是北大教授,母亲长期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在马格的成长中缺少爱的呵护,他几乎是在父亲的威严阴影下长大的。马格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除了波罗(朋友)之外几乎没有朋友,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足球,也不喜欢篮球,所有人多乱哄哄的运动都不喜欢,只喜欢一个人的运动。他迷恋上福尔摩斯,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用福尔摩斯式的怀疑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人,观察世界。对“科学是犯罪的起源”这句福尔摩斯的话,马格深信不疑。马格认为周围同学“他们根本没有思想,每天像卡通一样被可怜的老师或家长操纵,重复,永远地重复自己,只有一个目标:大学。好像上了大学就他妈的一步登天到了天堂似的。其实他宁愿下地狱也不想到什么天堂”。从中可以看到马格有独立的人格,对人和社会已形成了明确的看法。他不愿重复别人的生活,他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世界。
全书一直在讨论的是一个“规则”和“体制”的问题。所谓的努力奋斗,不过是别人价值观下的走狗。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心甘情愿成为社会和世俗的奴隶——而人们还不自知,因为每个人都这样,这才是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努力奋斗的人就可以获胜成功。而在“正常人”眼里异常可笑的马格,压根就藐视这套全世界通用的游戏规则,他要砸烂这游戏规则,让每个人看到“陈规”之外的另一种生命状态。
现代社会的形象复制与马格身上的原始力量常常处于冲突的状态,在马格的身上,读者看到了对现代化生活的反思,对现代文明的反叛和抗争,对自由心灵的执着追求。在《蒙面之城》中主人公马格生活境遇的变化,是他不断地追寻自我存在的意义、寻找自由的心灵家园的结果,可以说《蒙面之城》是一部心灵成长史。正是在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和对自由心灵的追求过程中,马格与西藏相遇了。西藏质朴、简单的生活方式,让马格获得了来自心灵深处的爱情。马格与果丹因西藏而相遇,因为心灵而相恋。马格在西藏感受到一种自由而开阔的心胸,果丹的梦里:“西藏的天空有时的确像一面鼓,总能听到神秘的颤动,甚至来自月亮上的歌声,不用音乐你就可以跳舞,那时我们享受那样的时刻,那样的无言,享受心灵的每一次跳动,享受风,马群,早晨的露水,云,梦中的河流,雪,哭声……”西藏引发了生命深处的悸动,让人享受着心灵的自由与快乐。在这里,西藏的形象在作者的文学想象中被赋予了特别的意味,即它是摆脱了现代社会物质化生存方式的束缚,心灵自由的精神存在。
小说《蒙面之城》通过设置浪漫之旅这样的情节,通过旅途上与各色人等的遭际,逐步展现马格自由不羁的个性,通过浪漫之旅也使他获得了艺术创造的真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作品的情节对塑造马格的性格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没有浪漫之旅的情节,马格的性格就无从表现。这就克服了以往网络文学单纯为取悦读者,以消费、娱乐为目的,游离人物性格,只追求曲折离奇情节的弊端。
《蒙面之城》的语言,丰赡、优美且富有哲理。作者描写还阳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引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这就是说,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既是发挥自己想象力的成果,又调动起读者的想象力。小说对布达拉宫的描写,写出了这座圣殿既庄严、肃穆,又美轮美奂的恢宏景象,使人如亲临其境。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人物对话相当精彩,如杜枫这样评价马格:“他的音乐核心即是拒绝,没有彻底的拒绝就没有他的音乐,一个拒绝的灵魂同样也应该为世人接受,因为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灵魂。”这样的对话很耐人寻味,富有哲理。《蒙面之城》在文学语言上克服了网络文学常见的过于直白、粗鄙、低俗化的弊病,显得较为高雅。
获奖
《蒙面之城》获2000年“全球中文网络最佳小说奖”,2001年“《当代》文学接力赛”总冠军,2002年第二届“老舍文学奖”。
宁肯,1959年生于北京,曾在西藏生活数年。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歌,代表作为《积雪之梦》。九十年代致力于散文写作,代表作为长篇系列散文《沉默的彼岸》,“新散文”代表作家之一。新世纪致力长篇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女人》《天·藏》等四部,中篇小说《后视镜》《词与物》多部。曾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全球中文网络原创最佳小说奖多种奖项,香港“红楼梦奖·世界长篇小说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多项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