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林区,北限在陕西秦岭,河南洛阳、甘肃南部,西至西藏察隅等地,南止于海南省,东至浙江省及台湾省。其中包括华南(武夷山等地)、喜马拉雅山东侧。中国为次要分布区。
具体包括:四川省(雷波),重庆市,福建省(南平),广东省(广州),湖南省,浙江省,贵州省,陕西省(汉中、安康),河南省,台湾省,江西省(黎明、余南、高安、崇仁、大余、莲花),海南省(东方、海口、琼东),西藏自治区,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湖北省,甘肃省,云南省(永德)。
云豹产于尼泊尔、不丹、印度阿萨姆地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
具体包括: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东北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泰国、越南。
云豹是大型猫科动物中仅比石纹猫大的一种,体格大小介于豹和较小型的猫科动物之间,比金钱豹和雪豹小。云豹体长70-110厘米,尾长70-90厘米,尾长与身体比例达到4:5,肩高60-80厘米,体重方面雄性略大于雌性,雄性约23-30(最大40)千克,雌性约16-22千克。
云豹有着粗短而矫健的四肢,几乎与身体一样长而且很粗的尾巴。头部略圆,口鼻突出,爪子非常大。体色金黄色,并覆盖有大块的深色云状斑纹,因此称作“云豹”。班纹周缘近黑色,而中心暗黄色,状如龟背饰纹,故又有“龟纹豹”之称。深色的云纹和斑点构成了云豹天然的伪装,当它安静地蜷伏在树枝上时,无论是树下经过的人,还是天上飞过的鸟,都很难发现它。
云豹口鼻部、眼睛周围和胸腹部为白色。鼻尖粉色,有时带黑点。黑斑覆盖头脸,两条泪槽穿过面颊,两条狭长黑纹纵贯泪槽。瞳孔极不平常,收缩时呈纺锤形。圆形的耳朵背面有黑色圆点。颈背部有4条黑纹,中间两条止于肩部,外侧两条较粗,延续到尾基部。
云豹四肢黄色具长形黑斑,内侧颜色黄白,亦有少数明显的黑斑。尾毛与背部同色,基部有些纵纹,尾端有数个不完整的黑环,端部黑色。
云豹四肢粗短,使得重心降低;带有长长利爪的脚能帮助它们在树间跳跃时牢牢地抓住树枝;又长又粗的尾巴则是它们在攀爬时重要的平衡工具;后腿脚关节非常柔韧,能极大增加脚的旋转幅度;云豹花纹状的外表能够作为它们跟踪猎物和躲避其他食肉动物的伪装。
云豹的牙齿与众不同,犬齿的长度比例在猫科动物中排名第一,犬齿与前臼齿之间的缝隙较大,犬齿锋利,舌面和唇面均有两道明显的血槽,与史前已灭绝的剑齿虎相似,因此云豹又有“小剑齿虎”之称。
云豹的颅骨极其狭长,眼眶间距也因此而非常狭窄。成年云豹头骨全长一般在16-19厘米之间,部分较大个体可长达20厘米。云豹在头骨的结构上,演化出了一些相应的细小但非常重要的特点。
云豹其面颅为了容纳粗长的上犬齿而发生次生性后倾,使它的额骨趋于低平;它的下颌,在犬齿和前臼齿之间的距离,要大于任何一种现生猫类,使犬齿能做更大程度的穿刺,下颌骨和颅骨颧弓关节窝的结构,使云豹的双颌能张开到几乎接近90度(剑齿虎约85),而大多数的猫类只能张开65-70度。
云豹在后枕骨区域,也有一些特征,使颈部肌肉的附着面更大,并使得头、颈间肌肉的牵动更加有力。而颈部肌肉,则与咬杀猎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云豹的头骨结构,使其具有惊人而致命的咬杀力,可达360磅,超过了比它体型大出2倍多的猎豹和雪豹。
云豹善攀爬,能利用粗长的尾巴保持身体的平衡。通常白天在树上睡眠,晨昏和夜晚活动。常伏于树枝上守候猎物,待小型动物临近时,能从树上跃下捕食。
人们很少知道云豹在野外的行为,其推测是基于人工饲养云豹的观测。它们被认为是隐秘和罕见的树栖猎人,在晚上异常活跃,虽然此类特征可能与野生状况有所不同。粗大的脚、稍短的腿和一条长长的尾巴让云豹适应于树栖生活。它们非常善于攀爬树木,曾被观察到耍杂技般头向下地爬下树干,能在水平的树枝上倒挂着行走,也能够只使用它们的后脚站在枝头。云豹能够在树木上狩猎,捕杀鸟、猴子和啮齿类动物,当然它们花在树上睡觉的时间比狩猎的时间长。在亚洲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云豹会使用树作为躲避陆生水蛭的避难所。它们无论是在树木还是在地面上都会追踪猎物,经常悄悄地跟踪然后飞速地扑杀猎物。在野生和圈养的情况下都看到过云豹在白天也会活动,因此,云豹可能不是全夜行性的。其日常活动模式可能随着不同地区猎物的活动情况,以及人类在特定领域的活动情况而有所变化。据推测云豹可能是独居动物,只有在繁殖季节才聚集在一起。
云豹有着敏锐的视力以及良好的嗅觉和听觉。云豹会通过挠抓树木、喷洒尿液、刮蹭等行为来标记它的地盘。其声音是典型的猫科家族的声音,其中包括咆哮、咪叫和嘶嘶声等,云豹不发出呼噜声。当云豹与其他个体进行友好的交流时会发出低强度的“prusten”声,老虎、雪豹和美洲虎都会使用那种类型的声音。云豹也有可以远距离传播的呼啸声,此声音的目的是未知的,但观察人士认为那是一种不同地区动物之间的沟通方式,也许是用于吸引异性或者警告其他猫科动物远离其领土。云豹有着灵敏的触须,用以检测触觉信息,尤其是在晚上。
云豹的进食行为鲜为人知。如其他猫科动物,它们也是肉食性的。它们经常单独地捕食鸟类、鱼类、猴子、鹿和啮齿动物。猎物物种包括大眼斑雉、短尾猴、懒猴、银叶猴、黑鹿、豚鹿、印度麂、小鼷鹿、野猪、须野猪、马来穿山甲、条纹松鼠、帚尾豪猪和果子狸。它们也会捕杀家畜,包括小牛、猪、山羊和家禽。在野生云豹的粪便中还发现过鱼类,由此认为它们会游泳和捕鱼。云豹通过咬住猎物的后脖子来咬断对手的脊柱,然后将门齿和大犬齿刺入猎物的肉体中,使劲摇晃脑袋,将肉从猎物的残骸上撕扯下来。
云豹的威胁主要来自人类,因为人类会使用猎狗来跟踪和围捕它们。出于该原因,云豹会避开人类,很少能在人类定居点附近发现它们。云豹会分享它的大部分活动范围给老虎和豹子,在那些共享区域云豹似乎有相对更多的树栖和夜行的生活时间。其原因是未知的,但研究人员怀疑,老虎和豹会杀死云豹以减少竞争。因此,云豹在晚上更加活跃并且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树上,以避开那些大型食肉动物。
云豹没有群居或是社会性的证据,因此它们很可能是一种独居的动物。雌云豹多在冬春发情,性周期20-26天,孕期85-93天,于春夏产仔,每胎可以产下2-4只幼豹,多为2只,初生仔体重140-170g。与许多其它的猫科动物相同,幼豹出生时眼睛没有张开,完全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幼豹出生时的色斑完全是深色的,而不是只有深色的外环。幼豹约在出生12天左右张开眼睛,在五周内会变得很活跃,哺乳期2个月左右,大约到10个月大时开始独自生活。云豹约在一岁半时发展到性成熟,雌云豹每年可以怀胎一次。圈养的云豹可以活到17岁,野外的云豹约可以活11岁。
已有措施
已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另外停止虎豹骨入药,减轻了对云豹的捕杀压力。
建立了有少量云豹生活其中的自然保护区:湖南桑植八大公山保护区、江西宜黄华南虎保护区等。在广西有有云豹的保护区:九万山水源林保护区、布柳河水源林保护区、滑水冲水源林保护区、银殿山水源林保护区、下雷水源林保护区。
大部分有云豹活动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法律保护措施。在孟加拉国、文莱、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云豹的狩猎是严格禁止的,在老挝其狩猎受到监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云豹列为易危物种,云豹也被列入美国濒危物种法案,该法案禁止在美国有任何关于此物种的贸易。在尼泊尔、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国家公园用以维持云豹的种群数量。不过由于云豹难以捉摸的习性和它茂密的森林栖息地,使得云豹实际上生存在公园内的数量是有限的,其数据可能不准确。
建议措施
所有自然保护区内,禁止任何狩猎活动;
继续执行停止虎豹骨入药,以减轻对云豹的捕杀压力;
对动物园内饲养的云豹建立谱系档案,有计划地发展2-3个云豹饲养基地,做好配对工作;
开展对云豹种群生态和数量的研究工作。
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1987):一级;
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一级;
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6),评估等级——濒危物种;
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评估等级——濒危物种(EN A1cd);
已列入《华盛顿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1(1997);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1986)——易危物种(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