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有作孚纪念园、盆景园、雉科动物展览、休闲茶园等,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山地公园,并于2005年5月1日向市民免费开放。北碚公园原址为火焰山东岳庙,其地势较高,近可以俯瞰北碚城市街景、嘉陵江行船风帆,远可以眺望缙云山、飞蛾山、鸡公山、观音峡、温塘峡等山景、水景、峡景,可满足游览休息。
1930年,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即原嘉陵江三峡峡防局局长卢作孚先生,为了发展北碚地方经济文化事业,拆毁东岳庙神像,建成了峡区博物馆,开辟周围二十多亩墓地和三十多亩荒破、农地,揭开了公园、动物园建设的序幕,取名“北碚火焰山公园”,不久更名为“北碚平民公园”。动物以饲养良种禽畜,后逐步改为饲养展出野生动物。历经抗日战争和内战之后,公园几乎荒芜停顿,于1950年被北碚军管会文教部接管更名为“北碚公园”,列编入国家事业单位,并逐步得以发展建设。
为纪念爱国实业家北碚开拓者、北碚公园创办人卢作孚先生。作为一代“船王”作孚先生,对航运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说到,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褰。作孚园布局以作孚文化为主题,包括卢作孚先生汉白玉石塑像,作孚夫妇墓地,周谷城、孙越崎、梁漱溟、陈铭德题词,宴阳初撰文、卢作孚铭言等碑文,浮雕、大理石屏风墙、纪念亭、纪念撰文错落布置在曲折蜿蜒的山径之中,绿树花草之间,使之成为一个宣传爱国主义、弘扬民族正气的教育基地。
清凉亭,在北碚公园火焰山麓的嘉陵江畔,原名慈寿阁,创建于1935年。阁分两层,一楼一底。依山傍水,小巧玲珑,掩映于苍松翠柏中。亭中红柱兀立,彩画斑斓;阁顶琉璃红瓦,嵯峨壮观。楼台四周临窗远眺,缙云九峰,屏列天际;嘉陵江流,纵贯三峡。山光水色,令人心清神爽。
说到清凉亭,人们就会联想到卢作孚改清凉亭的佳话。1927年,卢作孚担任北碚峡防局长后,一心扑在北碚的开发建设上,自家连住房都没有一间。1934年正月初三日,卢作孚的老母60寿辰时,亲朋好友和北碚各界人士,筹集了3000银元作寿金,准备为卢母修建一幢别墅。卢作孚认为,接受礼金为私人建房不妥,便与母亲商量,决定将这笔钱收作公益之用。不建私人别墅,改在北碚公园内建造一栋亭阁,供人观瞻使用。亭阁建成后,人们甚赞卢作孚大公无私,处处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精神。但是在为此亭取名时,大家商议定名为“慈寿阁”目的在于让人们知道,这是卢局长老母的寿金所建。这时,正值四川名家赵熙到北碚游览,就请他写了“慈寿阁”,三字,准备刻匾挂于亭上。卢作孚认为这个名字太狭意了,用一种很微妙的办法改变了亲朋主张。他既不公开说好坏,也不刻匾悬挂,只叫卢子英将“慈寿阁”三字好好保存。负责施工的黄子裳又问卢作孚,卢将:“以后再说”。其实,“慈寿阁”三字一直在卢子英的箱子里收藏着。几年过去了,人们只叫这亭为慈寿阁,但就是不见其匾额。1937年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西迁重庆,12月15日,卢作孚邀请国府主席林森游览北碚,请他题写了“清凉亭”三字,以更换“慈寿阁”之名。1938年5月,慈寿阁上突然悬上了“清凉亭”匾额,从此,清凉亭之名,沿袭至今。
抗战时期,陶行知在此设立晓庄研究所,研究兵役改革,在北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志愿兵运动;筹划创办育才学校,为祖国培植了大批人才。
红楼坐落在北碚公园火焰山麓,建造于1932年。两楼一底,红墙绿瓦,飞檐翘角,掩映于苍翠郁绿之中,优美壮观。有人诗赞云:“更倩红楼添一角,江山顿觉太玲珑”。红楼当初为兼善中学校舍,抗战伊始,兼中迁至鸡公山,中央银行在此设立办公处,蒋介石每次来北碚均下榻其间。1944年6月22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曾到此观看滑翔机表演。
抗战胜利后,民生公司图书馆迁来,与北碚民众图书馆合并,在此成立北碚图书馆。现为北碚图书馆历史资料部,珍藏有文史古籍30万册。
盆景园是一个园中园,原名“花苑”。园内充分利用地势,修建盆景展台、几架、叠石流水、花架长廊,园门漏窗。园内展出树桩、山石盆景200余件,其中不少作品在全国盆景展、重庆市盆景展获得过金奖、银奖等奖项。
开放时间 5:00 - 21:00
门票价格 免费
地理位置 重庆市嘉陵江南岸北碚区中心的火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