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东湖公园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静可观山,动可观水,既具有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色,又蕴涵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欢迎社会各届朋友来东湖公园,游园赏景,怀古思今。
址系古泉州八大胜景“东湖荷香”遗址。唐时湖面40余顷,有东湖亭、二公亭;宋有波恩亭;明有揽古亭。盛植荷花,成星湖荷香胜概。因唐姜公辅、韩愈、欧阳詹等曾在此活动而闻名于世。东湖公园以闽南建筑文化为特色,中心湖为主体,环湖布置人文景观。构建星湖荷香、祈风阁、七星拱月、二公亭、东湖亭、波恩亭、揽古亭等静区;儿童乐园、双舟朝阳、游船码头为动区。精筑刺桐瑞林等20多处植物山石景观揽翠全园,以石雕、石刻突现闽南石文化。既有泉州历史文化内涵又有时代新潮气息,风格独特。曾三次获省“环境优美奖”,还被评为“市民喜爱十佳建筑”、“泉州十佳夜景”。1998年以其典雅秀丽、玲珑多姿的江南园林风格而入选百家中国名园。
公园规模308亩,其中水115亩。以中心湖水体为核心,环湖建了人文主景--“星湖荷香”(中轴线),“祈凤阁”(至高点),并建了“七星拱月”、“二公亭”、“东湖亭”、“揽古亭”、“波恩亭”等构成幽雅休息区为为静区;建了儿童乐园,游船码头,双舟朝阳等构成娱乐服务区为“闹”区。同时还根据各个景点的人文景观创作了“百鲤广场”、“石泉松屏”、“星湖草坪”、“友谊芳林”、“百果秋园”、“荷里飘香”等16个植物景观、园林小品和草坪,营造12处景点山石和铺设形式各异的林间路9490.03M2,园内绿化覆盖面占全园85%以上,铺植草皮6.5万m2,以本地树种为主,种植各种树木近2万株,各类花卉灌木近4.5万株,为提供公园四季不同时期绿化美化环境所需花木、苗木,还建了花木苗木基地3.5亩。植物景观力寻自然界中的迹象和规律,景观自然、和谐、新颖。重建的公园,以闽南建筑文化为主体,吸收了国内外园林组景艺术,充分发挥泉州古建筑之精髓和誉满海内外之石碉、石刻。每个景点既有统一风格,又有各自历史特色、艺术特征,既承名城文脉,再现“星湖荷香”胜迹,又注入时代气息,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海滨邹鲁”之殊荣。经几年建设,虽未完成规划,但已初俱规模,成为城市中一块市民喜爱的绿洲。
东湖,位于温陵路北段以东,东湖路以南。唐贞元元年(785年),刺史席相令浚湖,于湖中岛上建亭。时湖面40顷,湖水澄碧,青山环绕,是当时泉州主要游览园林,并留下许多名人游湖的传说。贞元九年(793年),席相置酒亭中,为欧阳詹等8秀才赴考饯行,席相与别驾姜公辅常抵此同游。席相离任,后人为纪念太守与公辅请于县尹,选二公所钟之地建亭,称“二公亭”,欧阳詹作“二公亭记”。五代至宋,沿湖及湖中建宝胜禅寺等寺院,并筑有清源胜境和班春等亭廊。南宋时期湖中淤积,庆元六年(1200年)知州刘颖、颜颐仲两度疏浚,积湖泥为山,分别建亭名丰泽、湖光、聚星、绿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郡守颜颐仲复浚并修斗门,铺设石径,积其土为三山,植竹,修桥造亭,形成湖中7岛,称七星墩。元朝东湖淤积益甚,至明初淤泥汇聚湖中。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知府沈翘楚再浚,掏淤泥为堤,堤如北斗之柄,堤下为桥,堤上建“揽古亭”,移宾客庐、宿候馆于湖上。清及民国无疏浚,东湖逐渐淤塞,又豪强侵吞,筑庐营墓或辟田畴,东湖胜景不复存在。
1987年,市政府决定开发东湖,重建东湖公园,规划面积20.56公顷,公园为风格独特的综合性公园,突出闽南石雕、石刻、盆景特色,配以诗画室廊,公园设春夏秋冬四景区,各景区建筑小品紧扣季节特点,春为温陵集锦,夏为星湖荷香,秋为山海汇奇,冬为桐林怀古。春冬二景区间设竹径通幽过道。并复建二公亭、恩波亭、揽月亭等亭榭。园内分设主次环道,主环道环中心湖主景区,以花岗岩铺地装饰花纹,西北段架拱桥,主环道可通车。次环道根据各景区地形和造景需要呈“S”型布局。路面铺花岗岩。分景区采用不同花纹。建桥7座。公园于1991年动工,共投资人民币2000多万元。但因福厦公路穿过东湖原址,故复建规模不及其半。
1、泉州公交车经过(停靠)东湖公园的公交车线路有:1路、12路、15路、18路、2路、28路、30路、33路、39路、40路、46路、7路、9路。
2、东湖公园到达公园一号门区:3、17、64、320、29、106、208、211、300、308、336、351、365、372,到水库站下车。
3、到达公园二、三号门区:27、103、111、113、202、205、218、220、237、311、333、360、364,到罗芳路口下车,往东方神曲方向步行约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