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七百年前,华夏民族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谦谦上古贵族君子风的春秋时代落下帷幕,攻掠征伐、尸横遍野的战国时代隆重登场。
时为西北边陲蕞尔小国的秦国饱受六国摧残挞伐,而今已在灭国边缘。秦献公身死战场,年纪轻轻的仲公子渠梁(侯勇饰)在危难时刻即位,他深藏屈辱,在六国夹攻下苟延残喘,发誓变法崛起。秦孝公渠梁广招天下贤能之士,天不亡秦,曾在魏国并不得志的商鞅(王志飞饰)辗转来到秦国,并凭借一身才学和对天下局势的清醒认识而得到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国掀起了影响深远且饱受争议的变法,一代强秦由此崛起。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在战国舞台上,已屹立起不容列国小视的身影。大批英才名士纷纷登上战国大舞台,各国关系不断重新洗牌。
苏秦入魏游说六国结盟合纵,对秦国构成合围之势。秦国陷入空前大危机。年轻的秦国国君果断任用张仪。这是继秦孝公任用商鞅,秦国又一次君臣携手,成为流传千古又一段政治佳话 。
秦昭王当政不久,列国展开一系列兼并战争。秦国看准时机,先与齐连横,攻略魏国大片土地。由此,战国到了秦齐赵三国并强阶段。此时秦国国内,穰侯擅权,宣太后掌政,秦昭王王权旁落。
此时,局势对秦国十分有利:纵横家苏秦与燕王秘约赴齐间齐,以灭齐为目标“死间”齐国。面对国内政治困局和国外有利机遇,秦昭王毅然起用范睢,逐魏冉、废太后之权而恭养之。同时,昭王与苏秦合谋,举兵攻破齐国。秦昭王遣将白起,相继在伊阙、郢都、华阳、长平发动四大战役,歼灭了韩魏齐楚赵百万以上兵力,使秦与列国消长发生了根本转折。自此,秦国崛起。
先秦是一个热血的时代,人人都彰显着血性,豪气和张扬的生命力。从《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流不干,誓不休战”,到《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剧中所传递的励志创新、奋进图强、自强不息的正能量,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这才是秦人先祖精神的写照,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写照。
代表人物:嬴疾秦王弟,秦国的大管家。战功显赫,政绩彪炳。风趣诙谐,必要之时,也能笑面虎变丧门星。左右逢源,老谋深算。知晓分寸,懂得进退。
剧中阐释:嬴驷满怀欣喜迎接魏纾,谁知魏纾却将匕首插入嬴驷心脏。甘龙见况带着众臣和新铸的君之钺迎请嬴虔登位。嬴虔疑惑赶往秦宫欲见的嬴驷,嬴疾为护嬴驷以防趁虚谋位不惜与嬴虔冲突。
代表人物:公子华。秦室公子,国之虎贲。纯良纯阳之耀眼战神,于国精忠舍身,于君患难与共。如火暴烈,终至沙场殉难。
剧中阐释:景翠分兵两路一路支援屈丐在夺丹阳,一路杀向秦国蓝田大营。嬴驷准备亲自上阵迎击楚军,咸阳广场上嬴驷慷慨激昂号召百姓拿起手中的工具一起同心协力保卫咸阳。景翠援军已到,屈丐合兵攻丹阳,嬴华出城迎战寡不敌众,魏章弃城营救嬴华,嬴华战死。
《大秦帝国之纵横》的嬴驷更加接近于一个君王的真实心灵世界,通过他的表演,我们可以看到融入骨髓的坚毅。坚毅在秦惠文王嬴驷的性格中占了主导,坚毅的性格让他将商鞅变法贯彻始终;坚毅的性格助他铲除了甘龙老世族的复辟阴谋;坚毅的性格让他一直坚持着国事上的“东出之路”。
代表人物:嬴驷秦惠文王。坚持商鞅之法而国强,力成武伐以振国威。称王置相,为秦国王权吏治开先河。信人用才,不拘一格,肝胆相照,激昂意气,堪称明君。
剧中阐释:秦惠文王始终坚持商鞅之法而国强,力成武伐以振国威。所以,他在上台初期,蛰伏两年,最终借着相王大典和自己的婚礼,齐、魏相王其实是列国合纵的发端,秦惠文王谋定后动,临危不乱,左右开弓,既削弱了齐魏联盟,解除了义渠兵祸,又一举铲除了甘龙老世族的复辟阴谋。
嬴驷在感情上屡受挫折,魏纾婚典上刺秦,芈八子与义渠王难以了断的纠葛,都在感情上重创嬴驷。直到他果决诏令深爱着的芈八子随爱子嬴稷质燕,为了成就秦国大业,他心如刀割,却能面不露哀色,性格之刚毅,可叹矣。
那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极具生命力的年代。“纵横”讲的是所谓春秋战国的交接时期,偏春秋末期,那时候的人带着朝气,是凛然站在历史舞台上的。比如连当时的军事上都更崇尚阳谋,不齿暗处的权谋阴计,虽然战事频繁,却也因此酝酿了侠客、剑客精神。“纵横”里秦惠文王继位,开始放眼天下,着眼于山东六国,开始有一统天下的意图,所谓纵横实际上也包含着崛起。这时候的秦国,政治制度上也不像秦始皇时期所谓暴政,就像秦惠文王和魏国人张仪之间的厚重情意,那时候的人内心是开阔的,重情守信,是梦想家也是耕耘者,活得灿烂美好。
代表人物:张仪。一代名士,入秦为相。大定河西,横扫六合。率性张扬,至情至孝。
剧中阐释:《纵横》描绘的历史时期,是战国史上邦交多变的时期,也是秦国面临大危机、大挑战、大变局、大机遇的时期。各国关系不断重新洗牌,合纵连横之策士应时运而生,各自翻云覆雨,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合纵高手犀首和连横大才张仪。本剧主轴便是这段合纵连横的战国史。
张仪第一次外交出手便是秦楚联姻,将芈八子嫁入秦国为妃。张仪虽自说是名利之徒,但他不平庸、不猥琐,心胸很开阔、很睿智,知道自己要什么,内心很强大。甚至和知识分子相比,他不仅提出理论,还注重实践,他帮国家打仗,出生入死,帮助君主强国,从而获得相位、封地,这是原始的雇佣意识和契约精神。他是纵横家是梦想家,也是真实的普通人,是心怀梦想之后的每一个普通人。
重读秦始皇统一全国的那段历史,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的是,那个群雄崛起的年代,如何就造就了那样波澜起伏的思想革命,由此思想革命,又如何造就了那样一种群体的精神气质?
“如果中国历史和其他各国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异,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统一全国。随着青铜时代的终止,全国立即完成政治的统一,这种政治上初期的早熟,创造了一个惊人的纪录,在此后千百年间树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传统。”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说。
时隔2000多年后,秦帝国的崛起依旧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东方政治奇迹。美国著名汉学家顾立雅说,中国在公元之前,由皇帝遣派官僚向几千万人民征兵抽税受理诉讼及刑事案件,已拥有20世纪超级国家的姿态。而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之间的200多年,为中国历史上思想火山大喷发时期,士人、智者在政治、文化舞台上最为活跃。纵横捭阖的时代,西汉人刘向所辑《战国策》33卷中,出场人物多达600余人,诸侯、学者、隐士、纵横家、游士、侠客、兵家、名将,无不形象鲜活生动,饱满浓艳。原因就在于周室衰微,群雄并起,大批下层卿士视改换门庭、权力嬗代为寻常事,各国战事外交改革变法之频繁,刺激了志向高远的雄主辈出,士人们有了千载难逢的广阔舞台。
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国家本为精神的产物,每个民族在自我身份认同遭遇迷茫与惶惑的时候,追溯过去的伟大与传统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行为。在《大秦帝国之纵横》电视剧总导演丁黑看来,秦帝国崛起与形成的年代,就是中华民族充满朝气、热情和生命力的青少年时代。在今天,重温我们这个民族的青少年时代,可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秦人的命运,其实从一开始就被历史所注定。顾颉刚在《秦与西戎》中说,由于长期与戎狄为邻,导致“秦人剽悍,《诗·秦风》多田猎战伐之事”。《汉书·地理下》也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说法。宗法、封建制淡薄,国君子弟和贵族都无寸土之封,以及野蛮的人殉长期留存,秦国的落后与野蛮,反而让其在大变局中拥有了某些先天优势。长期酷烈的战争,使秦国“较早就发展出了相当高的政治控制和社会动员能力”。芝加哥大学社会历史学专家赵鼎新称战国变法运动为“战争驱动型改革”,称各国变法动力为“战争驱动型理性化”,各诸侯国频繁的兼并与摧毁性战争,成为各国“变法”,瓦解世袭贵族制度、建立官僚科层化集权国家的肇因。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富国强兵,奖励耕战”,出于相邻地区三晋的法家政治思想与具备浓烈军国主义色彩秦国的结合,就显得顺理成章。《荀子·强国篇》也说,秦地百姓朴实剽悍又驯顺畏官,士大夫官吏终日忙于公事无暇谋私,实在是寻求富强,致力“法治”者的天赐。
法家不过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颗星辰。按照著名历史学家杜正胜的观点,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争鸣时代的兴旺,正是西周封建制度下“官学”瓦解的结果。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有资格享受“官学”教育的“国人”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世袭贵族社会的瓦解却使得这种教育结构一并衰落,取而代之就是教育主张相对活跃自由的“私学”,出现了所谓“受教育权与智识的下移”。
春秋末期大变局中,传统把持各诸侯国政权的世家大族纷纷陵夷,以商鞅、张仪、公孙衍为代表的“布衣将相”在变法和日后的纵横捭阖中大显身手。许倬云曾经对有关战国时代各国主政宰相的出身略作统计,在其所列的81位宰相中,出身非世族者占到总数的58%。世家分封制解体后,俸禄制度则与取而代之的官僚行政相适应,只有禄而无封土,使得职业官僚文吏逐渐取代春秋前期的卿大夫世家贵族,成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政治舞台上的主力。
“那时候的人,是带着朝气,凛然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丁黑说。而孙皓晖则制造了一个词汇叫“强势生存”,认为这批人“体现了中国前3000年累积和爆发的精神力量……变法的难度和曲折、法家的牺牲精神、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命运。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就是《大秦帝国》最重要的灵魂”。
各国为了在形势瞬息万变的“争霸”中抢得先机,无不争相延揽他国客卿。与世袭贵族政治气息浓厚的六国不同,秦国世袭公族的势力非常之弱,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长期的人殉制度也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世家大族通过嬗代继承政治权力的方式,从而使得秦国变法遇到的阻力较小,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一旦建立,几乎无可挑战、秦国之所以最终力压群雄,一统天下,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些布衣之士,他们能够在秦、这个阻力最小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发挥其才智与勇气。秦帝国霸业的奠基者秦孝公在公元前361年登基伊始,即发布“求贤令”,提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自此,各国客卿就源源不断涌入秦境,出自三晋或与三晋之学有渊源者众多。除了大秦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孝公初年入秦的商鞅,其他秦代“四世而霸胜”前来助力的主要客卿中,韩非是韩国贵族,尉缭来自魏国。黄留珠在《秦客卿制度简论》中做过统计:在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六位国君统治期间,“先后担任秦国相国要职的共有22人,其中18人是受人推荐的客卿,张仪、公孙衍、范雎、李斯……秦国遂成为战国时代外籍布衣将相最为密集的国家,其中出身低微者众多”。商鞅为“卫之庶公子”,范雎“家贫,无以自资”,姚贾更是出身低贱的“世监门子”。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战国七雄争夺天下,争相任用四方游士,然而在相国这个手握实权的高位上,六国都只授予诸侯宗族与本国人,只有秦国例外,且用人不疑。洪迈由此得出结论——秦国“之所以并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今天的我们,重读那段历史,对秦朝长久的制度利弊所造成的影响的思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思想革命与精神气质,其实才应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秦孝公|侯勇
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献公之子,招贤纳士,重用商鞅,开展变法,扭转了秦国羸弱的局面。
商鞅|王志飞
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喜好刑名之学,后被秦孝任用为国相,大力推行变法。孝公去世的同年,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处以车裂。
赢虔|卢勇
秦献公庶子,孝公兄长。以左庶长爵位掌秦国兵权,为人正直但心胸狭窄,以自己在国中的威望有力的支持了孝公与卫鞅的变法;但在自己也受到变法的冲击后又和旧贵族势力一起杀死商鞅,但终不支持复辟。
魏惠王|李立群
会盟分秦的盟主。继承了吴起变法之后强大起来的魏国,是战国最早称王的国君。贪小自大,目光短浅,终使国家衰落。
白雪|高圆圆
前魏国丞相白圭之女。跨国巨商白氏家族继承人,卫鞅的红颜知己,商鞅赴死时为之殉情。
太后|吕中
秦献公之妻,孝公之母。久经沧海明慧亲和。孝公即位初期,对其艰难处境给予极大的理解和种种精神支持,并且在世族逼宫,太子杀人等事件中,有清晰的判断并做出果断处置。同时,她也是商鞅变法时期的巨大支持。
荧玉|齐芳
秦国公主。秦孝公妹,后与商鞅成婚。
庞涓|尤勇
万丈雄心的魏国上将军。他清醒地认识到来自秦国的巨大威胁。但面对无法左右的魏王以及公子卬却透着疲惫和无奈。魏齐恶战,孙膑田忌中道设伏。马陵道追兵四伏,庞涓走投无路,命绝树下。一代名将从此陨落。
大秦帝国之纵横
秦惠文王|富大龙
坚持商鞅之法而国强,力成武伐以振国威。称王置相,为秦国王权吏治开先河。信人用才,不拘一格,肝胆相照,激昂意气,堪称明君。
芈八子|宁静
一位性格鲜明、敢爱敢恨的传奇女子。从乡野中天真烂漫的小丫头到宫廷中的铁腕女政治家,一路成长的芈八子“话很糙、很猛,女人味十足。
张仪|喻恩泰
辅佐秦君赢驷以邦交为主、伐战为辅的外交策略。首创连横的作战方案,以“横”破“纵”。张仪与犀首的合纵连横之战成为该部的主旋律。
樗里疾(嬴疾)|周波
秦之“智囊”樗里子是秦国第一代著名的将领。以有智和用智称秦所以东攘诸侯,多出于樗里子、甘茂之策。秦国正是靠了像樗里疾这样一代代名将才能够并六国而统一天下的。
大秦帝国之崛起
秦昭襄王|张博
秦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执政56年期间,成功弱六国,并一举消灭东周,收纳九鼎,拉开秦国一统的霸业。
宣太后|宁静
秦昭襄王之母,平季君之乱,辅佐秦昭襄王,开“太后”称谓,主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消亡了秦国西部大患。
白起|邢佳栋
战神白起,秦昭襄王主国期间,相继官封大良造、武安君。伊阙、郢都、华阳、长平四大战役,削弱六国,扫清秦国崛起障碍。
魏冉|赵春羊
宣太后族弟,平季君之乱有功。出将入相,封为穰侯,提拔白起有功,但贪婪之心益盛,被秦昭襄王逐出秦国本土,死于封地陶邑。
范睢|吴连生
内政上提出“除三贵、强王权”,助秦昭襄王摆脱宣太后、魏冉一党在权力上的桎梏;外交提出“远交近攻”的国策,拜为秦相。
苏秦|王毅
战国时期纵横大家,与燕王密约,赴齐“间齐”,为死间,招招险局,步步为营,最终在联军攻击下,齐国几乎灭国。他本人也死于“车裂”极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