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木究竟是一种怎样神奇的植物?辣(Moringa oleifera)原产于印度,因为树根、树皮口感辛辣而得名。其花、叶、种子及果荚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解培惠认为,应该把辣木变成未来的粮食。“人类过去吃粮(玉米、小麦、水稻),吃的是植物的种子,现在不仅吃种子,还可以吃辣木的树叶和花,营养比种子好几倍到几十倍。从这一意义上讲,辣木无疑是‘种粮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解老思维敏捷,语速极快,全然不像是一位已经年近八旬的老人,“呵呵,都是因为我吃了几十年辣木”。他的眼睛里甚至绽放着一种光芒,仿佛在不远的未来看到了漫山遍野的辣木,看到一片片红土地都长出了森林,挺拔、苍翠。
解培惠是贵州省黄平县人,1936年出生,祖籍在安徽合肥,抗日战争时期举家逃到贵州,还在襁褓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之后也改嫁了。于是,他从小跟随大伯一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困难的环境并没有成为他求学的阻碍,相反,他对学习有种天生的渴望,并且特别喜欢大自然,喜欢琢磨动植物。
靠着助学金的资助,1956年,解培惠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先分配到昆明农林学院(现云南农大)植物保护系任教,后又被调往德宏州从事热带作物研究,直至成为德宏州热带作物研究所所长。
在德宏工作的几十年,解培惠和同事积极推广热带作物。《大英百科全书》曾断言:橡胶树只能生长在北纬17°以南的热带地区。解培惠偏不信这个邪,经过多年的实践和钻研,终于攻克“抗寒植胶”的难关,成功完成了“橡胶北移”的任务,为我国现在800万亩的橡胶产业奠定了基础。这一研究成果,也荣获了1978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
除橡胶以外,咖啡、檀木、印楝等等热带作物也在解培惠和他的团队的研究下大力推广种植。1984年,他被授予“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又被云南省农垦系统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人才”。
1992年,载满荣誉、在德宏种植一线奋战了30年的解培惠退休。就在众人都以为他准备安度晚年时,他却做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到金沙江干热河谷去种树!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老伴,“她反对得不得了啊,说你不愁吃不愁喝的,这把年纪了,还跑到那个又干又热的地方搞什么?”孩子们也不理解。
不顾家人反对,解培惠带上几十年来全家的30万元积蓄,一个人就去了金沙江干热河谷。
金沙江干热河谷蜿蜒于西藏、云南、四川3省,有4000多万亩热土,从青海省玉树地区的直门达到四川省宜宾市,全长约2300余公里,荒山荒地全是裸露的红土,森林覆盖率真不足5%,生态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像云南的元谋,四川的攀枝花就是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区。
就是这样一块不毛之地,何以让解培惠如此决绝?“金沙江干热河谷是世界植树造林的难题啊,解决难题、在那里把有价值的树种成功,这种成就感跟在德宏种树是不一样的啊!”
挫败感往往要比成就感来得容易。一个人深入干热河谷,既要搞科研,又要管市场,对于一个当时已年近花甲的老人,谈何容易?
刚到干热河谷头3年,解培惠几乎就赔光了全部家当30万,“当时都快揭不开锅了”。钱没了,也试过了,该死心了吧?家人这时候又来苦口规劝,他却依然顽固:“不要紧,这是我的爱好和选择,我要继续把它做下去!”
除了资金,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气候。夏天,干热河谷的温度高达42摄氏度,因为没有车,解培惠每天徒步10公里上山,有时候热得头晕眼花,走路都站不稳。而当焚风过境,更是一场灾难。所谓“焚风”,就是热空气沿着河谷地带吹过去,就像干蒸桑拿一般,温度迅速上升数十度,所到之处的树叶就像被开水烫过一样。可即便这样,这个倔强的老人也从没想过放弃离开。
1998年,63岁的解培惠自费花了8个月时间徒步对金沙江沿岸进行考察。由于当时网络尚未普及,想要得到实时气象资料只能自己去搜集。他一个人以丽江为起点,走到四川宜宾,从西到东绵延2000多公里山路,足迹遍布永胜、华坪、永仁、巧家……一边走,他不忘一边推广热带作物,帮助沿途的农民解决种植困难。
这8个月的风餐露宿,即便对强壮的年轻人也绝不轻松,更别说一个年过6旬的老人。但解培惠觉得很值,这次考察,更加坚定了他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搞热带作物推广的信心。“通过对温度、雨量、日照、土质、土壤等等资料的收集,我发现从金沙江地区到岭南是可以发展很多热带作物的,这些为我后面在干热河谷大量种植檀、咖啡、辣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