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经历
1978年,刘诗昆出访美国,成为第一个代表中国内地访问美国的艺术人士,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接见了他。
1979年,刘诗昆与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合作在北京演奏了李斯特《降E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1990年1月,爱情的力量使刘诗昆浑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改革开放的大潮,点燃起他从零开始、再创新业的梦想。结婚后,刘诗昆觉得日子再不能这样消沉下去,必须打起精神、功成名就,让妻子跟自己过上最好的日子。他决定移民前往香港去打造自己的事业。时任中央乐团钢琴独奏员的刘诗昆偕新婚的妻子和走过了罗湖桥,成为了香港永久居民。此时的刘诗昆,囊中羞涩口袋里只有300元港币,这是他们全部的财产。
在北京时,刘诗昆住部长楼两个单元,每月房租10.4元。在香港,夫妻两人住一套很旧的两房一厅5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房租5000多元港币。但是,刘诗昆却很自信,他看到了成功的机遇:名人身份是他最大的资本,他相信自己拼搏的能力。
为了能早日摆脱初居香港的困境,刘诗昆开始授课,他从自己最拿手的钢琴教学起步。他发现,香港的琴童多,教授钢琴收费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盖燕四处奔波,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团体答应刘诗昆通过他们的“教联会”举行钢琴讲座。
有了场地,没钱登广告,刘诗昆就找人画海报,拿到中信公司去复印一大摞,与盖燕一人拿海报,一人提浆糊桶,走遍大街小巷,一张一张去张贴。
由于刘诗昆在香港音乐界知名度较高,讲座那天,听众蜂拥前来。刘诗昆在台上讲,盖燕就守在礼堂门口发名片。十几场讲座下来,刘诗昆赚了不少学费,而盖燕派发的名片也随即带来了更多的赚钱机会。
通过讲课、开演奏会,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家长打电话来,要求送孩子来学钢琴。刘诗昆从早晨9点到晚上23点,除了中午一小时的午饭时间外,他都在自己家里授徒。每周授课6天,盖燕则承担了招生、排课、后勤等工作。
由于刘诗昆在专业上的造诣和名气,通过授课、出国演出以及出教学录影带,一年半之后,刘诗昆的经济彻底翻身。不久,他的月收入迅速 上升到10万港币,加上举办音乐会的收入,定居香港两年后,刘诗昆的生活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富足”。但他认为,这种作坊式的经营,“并没有把自己的艺术价值最大化”。
1992年3月,刘诗昆投入400万港币,购买了房子,在香港创办了第一家艺术中心,既教授学生,同时也经销钢琴。刘诗昆在香港站住脚后,致力西洋钢琴作品演奏,还将流行音乐改编成广大听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钢琴曲。他频频到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演出。刘诗昆渐渐不能满足于只在香港发展。他决定回祖国内地发展自己的事业。
2017年11月4日,首期《我要上春晚》开场第一个节目是来自重庆爱博艺术团,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花样奶奶”表演的《火焰》舞,“助阵大咖”钢琴大师刘诗昆和小提琴家唐韵联袂伴奏。
人物评价
与很多人印象中,成名钢琴家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在非常艰苦练习不同,刘诗昆的父亲较早接触西方事物,抱着开放的思想和态度,他从小在耳儒目染下喜欢西方音乐,并在外籍钢琴老师教授下,学习更为快乐,成才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如今,倾心于儿童钢琴美育的他,更提倡让孩子快乐学习。(凤凰网评)
事实上,现在大多数年轻一辈类似于“偶像”的音乐家们拥有的光环,刘诗昆都曾经拥有过。曾经的他天生一双弹钢琴的大手和超强领悟力,更重要的是很多后辈都已经销声匿迹的今天,他依旧坚守在舞台上。年逾古稀的他,依旧可以不依靠琴谱弹奏一整晚的音乐,依旧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改编中国民谣,一位如此高龄的音乐家要做到这些,其背后花费的努力自不必说,而更让人唏嘘的是,如他这般努力的年轻音乐家却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