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始建于1951年建校之际,随着学校的搬迁,曾六移其址,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辗转,原有图书大部分丢失、损毁。近年来,辽宁省交通厅党组、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图书馆建设,办馆条件得到不断改善。2011年4月新馆投入使用,学校加大投资力度,整个馆藏、结构、布局和功能有了较大的变革。经过几代图书馆人的不懈努力,一个集文献收藏与使用,文化传播与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已然走上加速发展之路。
位于校园东南角的图书馆大楼于2011年4月落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一万九千二百七十平方米,楼高五层。全部中央空调,环境优雅,内设学术报告厅、小放映厅、研讨室及多功能厅,阅览座位、检索终端座位、多媒体视听座位等共2647座.。其中休闲座位占总阅览座位数的23%。全馆无线网络覆盖。
截止2018年初,馆藏纸本图书65.5万册,纸本报刊100余种,电子图书20万(种)册,电子期刊10000余种,电子硕博学位论文200余万册。 经过几代图书馆人的不懈努力,已形成了以道路桥梁工程、汽车工程、机械工程、物流管理、轨道交通、建筑工程等交通主题文献为主干,以信息技术、管理工程和社会科学为辅助的馆藏体系。建有交通行业特色文献区、职业资格考试类文献区、行业标准自建数据库等特色文献。并可提供网上资源检索和馆际互借等。
我校图书馆业务工作早于1989年就已经全部实行了自动化管理,当时采用的是我馆自行研发的管理系统,单机运行。经过多年的更新,现采用“清大新洋管理系统”,手机识别的门禁通道及RFID无线射频技术。已实现自助借还服务及网上预约、续借,网上查询馆藏及个人借还信息,开展了针对教工读者的手机催还服务。
本馆多年来坚持“开放、友好、专业”的馆训,对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进行了大胆并卓有成效的改革,形成了自己的服务特色。
1. 书刊服务全开架。全馆书刊开架借阅,全部空间都是阅览区,即“大开放”的管理模式,图书资料与读者直接见面,没有“死”书,方便查阅,借还手续简便,可自助多本借还。
2. 馆舍开放时间长。除周五晚上外,每天上午8:00到晚20:30分连续开馆。
3.文献载体多样化。本馆资源除了印刷型图书资料及商业数据库资源外,还自建了特色数据库4个。书后附盘单独管理,提供网上下载使用。
4. 文献检索电脑化。本馆早于1989年就全部废除了传统的卡片目录和书本目录。所有图书书目、期刊篇名、索引、文摘均可以从计算机上获得。本馆数据库已经全部连接校园网,读者在馆内终端、校内各办公室、机房,无线网络覆盖区域及校外VPN系统,都可以查阅本馆的各种资源。当然,计算机操作不太熟练的读者,还可以通过网页咨询馆员寻求帮助。
5. 读者权利公平化。对读者的限制少,机会和权利公平。各阅览区对读者开放,读者可以带书包或者自己的图书和笔记本在此自修。
6. 读者沟通公开化。读者可以面对面与本馆工作人员直接讨论;可以通过网上随时向馆长投诉、提建议。本馆对读者意见和建议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处理、公开答复。
7.服务人员专业化。图书馆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员工队伍。现有的20名正式职工中,硕士8名,本科4名,专科8名。副研究馆员3名。
8. 勤工俭学机会多。本馆每学年聘用15-18名全日制勤工俭学学生。这些学生也和本馆工作人员一样为全校的读者服务,不仅得到了一点报酬,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工作经验。
9. 读书服务环境优。图书馆大楼为“回”字型建筑,采光通风较好的东西南三面为主阅览区。馆内设有开水房,一楼还设有雅座休息场所和校园文化用品店,一楼北面为内部的办公场所。
10.服务方式立体化。本馆热心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不定期地举行学术报告;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和书展;专门设立有校园文化用品展厅,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作品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