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全长(3.17 0.386)米。头颈部背面有一暗棕色矛形斑,头侧有一条黑色纵斑从鼻孔开始,经眼前鳞、眼斜向口角。眼下亦有一黑纹向后斜向唇缘,下唇鳞略有黑褐斑,头部腹面黄白色,体背棕褐色、灰褐色或黄色,体背及两侧均有大块镶黑边云豹状斑纹,体腹黄白色。
头小,吻端较平扁,吻鳞宽大于高,背面可见,鼻孔位于鼻鳞两侧,鼻间鳞长度不到宽度的1.5倍;其后为一对较大的前额鳞;额鳞成对;眼中等大,瞳孔直立,椭圆形;眼前鳞2,;眼上鳞1,较大;眼后鳞3或4;眼下鳞1;头顶、颞部均为较小的鳞片;上唇鳞11-13片,第1、2上唇鳞有唇窝;体鳞光滑无棱,颈部54-64行,中段64-72行,肛前40-44行;腹鳞窄小255-263片;肛鳞完整;泄殖肛孔两侧具爪状后肢残迹,尾下鳞63-71对。
栖居于热带、亚热带低山丛林中,需要常绿阔叶林或常绿阔叶藤本灌木丛,以及良好的洞穴供休息及隐蔽。垂直栖息高度为海拔10-4050米。
善攀援,可长期生活在水中,嗜昏睡,夜行性、杂食性。该种喜热怕冷,25℃时活动状态一般;30℃以上时很活跃;20℃时不活动或少活动;15℃时便开始呈麻木状态;温度持续在5-6℃以下时,蟒蛇即死亡。当室温上升到35℃以上时,不喜活动;在强烈阳光下曝晒过久也会死亡,取食温度要在25℃以上。
活动情况因季节不同而异,冬季一般不活动,气温回升到25℃以上时,仅中午之后短暂出现。在春、秋季节,日出后活动,夜间少活动。高温天气多夜间活动取食,午后常躲藏阴凉处休息。高热过后开始变得活跃。雨天活动少,刮大风时则进入洞中隐蔽。有群居冬眠的习性,冬眠期约4个月,寒冷地带约5个月。冬眠大多利用自然洞穴、兽穴及岩窟。
捕食时常慢慢爬行接近猎物,迅速咬住后用身体缠绕致死,并压扁成长条形,然后分泌唾液,使食物润滑吞食。可吃10-15千克重的山羊、鹿、麂、猪等动物,常食鼠类、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蟒蛇食量较大,一次可吞食与体重相等重或超过体重的动物。该种消化力强,除猎获物的兽毛外,皆可消化,但饱食后可数月不食。
蟒蛇捕到猎物,无论其体型大小,都是不经咀嚼方就把猎物吞下。蟒蛇的这种吞食方式主要来源于它们下颌的特殊结构。下颌骨由彼此独立的两大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可以交替运动,为了更好的进食,蟒蛇在竖起前身同时,将嘴张大,咬住猎物,然后再闭合上下颌骨,依次让每个上下颌轮换的运动。如果这时有其他动物来进攻,它便立即将已吞进肚的食物吐出后逃。
该种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香港、云南、西藏自治区),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爪哇,苏拉威西岛),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引进地区:新加坡、美国(佛罗里达州)。
蟒蛇要经过2-3年的生长,性器官才基本发育成熟,其生殖年龄一般在2.5岁以上。1条雄蟒可先后与数条雌蟒交配。成熟特征为:雄蟒身躯修长,尾部瘦尖 ,生殖孔两侧的钩长,外露明显,生殖孔两侧受到按压可见生殖器官。雌蟒身躯肥胖,尾部稍丰满,生殖孔两侧的钩短,不明显外露,生殖孔两侧受到按压时不见生殖器官露出。
蟒蛇的交配期一般在3-8月份。蟒蛇发情时,雌蟒从皮肤和尾基部的腺体分泌出其特征气味以引诱雄蟒,雄蟒会跟踪气味找到雌蟒,相遇后即进行交配活动,交配过程长达1-3小时。交配后,雌蟒开始受精,孕卵约121-140天,此期间不进食。
孵化时间与外界气温有关,一般常温情况下为60 天左右。孵化时雌蟒用身体围绕成塔状或帽状的窝,盘伏在卵堆上,靠节律性收缩肌肉使体内发热。在整个孵化过程中,雌蟒不进食,不爬动。孵化期间雌蟒不能承受惊吓。卵被连续孵化55-61天就陆续破壳,这时卵壳失去韧性,幼蟒会用头及身体猛烈撞击并撕咬破壳而出。
蟒蛇产卵时间为3小时左右 , 有时持续几天,产卵数8-103枚,卵为白色,每个重100-130克,长7-10厘米, 宽5-6厘米,呈长椭圆形,似鸭蛋大小。产完卵的雌蟒,有护卵习性,一般此时期也不进食,继续消耗体内营养。
蟒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蟒蛇皮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可用于乐器的琴膜或鼓皮,也可加工成高档皮鞋、手提包、钱包等。但正因该种价值较高,而出现较多的贩卖、走私蟒蛇皮,而从中牟取暴利的现象,因而导致蟒蛇资源遭受到极度破坏,野外残存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现蟒蛇皮采制依靠人工养殖。
《本草纲目》:“蚺蛇胆,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匿痛,下腹匿疮,目肿痛。”
《本草纲目》:“蛇脂绵裹塞耳聋,亦傅肿痛,摩着物,皆透也。”
《名医别录》:“蟒蛇油,主皮肤风毒、妇人产后腹痛余疾。”
《名医别录》:“蟒肉味甘,性温,有小毒。除手足风痛,杀三虫 , 去死肌,皮肤风毒疠风,疥廯恶疮。具祛风活络,杀虫止痒功效,用于风痹,瘫痪,疠风,疥廯,恶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