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县文化馆从县城石碌河南岸一间茅草房迁到了石碌河北岸的一座瓦房中,面积100平方米,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即文化系统会议室、学习室、农村文艺演出队(业余)排练场、宣传画、宣传栏制作室,还兼作图书阅览室,其中一间仅有6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作为资料室兼书库。由于一室多用,开放时间不固定,图书外借业务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开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图书室本来就极少的藏书被“清扫”了几遍,所剩的图书寥寥无几。1972年底,书库里的图书仅有1000多册马、恩、列、斯、毛泽东著作及“文化大革命”的各种文件,还有二、三百册符合“文化大革命”精神的文艺书籍。
1978年10月,成立“昌江县图书馆”。当时初定人员5人,下设采编组、外借组和阅览组。
1979年7月,为了弥补昌江县志资料的空白,馆长招小虹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利用探亲假到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图书馆搜寻有关昌江县的文史资料,发现仅有一部《昌化县志》,她决心把这部县志抄下来。她每天在广东省图书馆典藏部里,全神贯注地苦苦奋战了26天,终于为昌江县抄回了一部清朝光绪年间重修的《昌化县志》(共4卷、约9万字)。后来,县政府还专门拨出专款购买了5部复制的《昌化县志》。
1980年,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从建馆时的5人增加到7人。为了加强管理和服务水平,组织工作人员到外地培训、学习,提高素质。
1981年,该馆被评为自治州文化系统先进单位。
1986年7月,县图书馆实现了“图书全开架”的管理模式向读者开放。
1988至1989年被海南省文体厅评为“全省文明图书馆”,1990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1991年被海南省文体厅评为“全省图书馆先进单位”等省和国家荣誉称号。王桂月馆长于1989年也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图书馆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3年6月,动工兴建昌江黎族自治县图书馆新馆。1995年1月1日,一座投资250万元、高6层、总面积2100平方米的县级公共图书馆落成开放,成为县城石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1997年县图书馆又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海南省千里文化长廊建设达标单位”。
1998年,采取了一证通用、免费免证阅览的方式,继续扩大图书馆的开放程度,改善借阅环境和条件,增加开放时间,把原来每周开放48小时,改为每周56小时,在全省同级馆中推出“365天无闭馆日”服务的新举措,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省文体厅的高度评价。1999年,县图书馆荣幸地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二级(县级)图书馆”,2000年又被全国知识工程活动领导小组评为“读者喜爱的图书馆”等荣誉称号。
2000年9月,昌江县图书馆利用国家文化部拔给的15万元专项资金,先后购买了电脑1部,电脑中端机4部,并经过全馆人员60个昼夜的艰苦奋战,将2.5万册图书资料的数据输入电脑, 2001年3月28日正式向读者开放。昌江图书馆使用自动化系统管理图书,提高工作效率,馆藏书量从4万册增加到8万册,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又大大地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
2002年,坚持“一切为了读者”这一服务宗旨,按照“采编、外借、咨询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不断更新服务设备,把自动化管理系统ILASS升级到ILASS2.0,实现了采编、典藏、流通、公共查询等业务和读者服务全程自动化管理,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馆内局域网。年流通达12.3万余人(次),年外借达8.2万余册(次)。
2004年,县图书馆年购书经费单列从原来的3万元增至7万元(含维修电脑费1万元),使县图书馆的购书、报刊订阅和电脑维修等经费得到了保证。2004年7月中旬,采取与县电信局进行“宽带1 1”的方式,提高信息化建设。当年10月15日“电子阅览室”正式向读者开放,为广大读者提供新的信息资源和更高层次的服务,借助于因特网为读者通向世界、了解世界提供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平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馆 长:招小虹(1978.10——1984.4)
王桂月(1984.4——1991.8)
张心玲(1993.2——2002.1)
郭玉光(2002.1——至今)
副馆长: 张心玲(1987.2——1993.2)
吴淑英(1993.2——至今)
柯秀美(1999.5——2002.1)
郭教科(2002.1——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