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仙女神话最早至少见于汉代。
在汉代,至少有三处记载到七仙女神话。
1、元代赵道一《真仙通鉴》后集卷二《织女》篇:“汉书:董永少失母,养父。家贫佣力……”这个“汉书”,是汉代人写的书之意,不是班固的《汉书》,文字粗糙,说明它产生很早,也许是所有版本的祖本。
2、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又称《孝子图》、《列士传》)。此书已散佚,清代有人辑录。书中写到董永,后人多次引用。如句道兴的《搜神记》,宋代《太平御览》等。
3、东汉时的武侯祠石刻,“董永奉亲”图。图上刻有羽衣仙人。
晋干宝 《搜神记·毛衣女》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在晋代《毛衣女》中,首次出现“六七女”的文本记载,在其他民间传说里尚未出现“七女”的元素,《毛衣女》应是七位仙女神话的起源版本之一。
《毛衣女》也是亚洲“天鹅处女”神话的最早发源,世界此类神话的最早文本。
“天鹅处女”元素最早见于七仙神话。织女神话开始是星宿,后来才从七仙神话移植来“天鹅处女”元素。
晋 干宝 《搜神记》同时记载,董永家贫,天帝令“天之织女”下凡助董永还债。因“天之织女”和织女星同名,显然不妥。民间到唐代《董永变文》已解释该问题,认为七仙女是穿紫衣的织女三星之一,不是嫁牛郎的织女星。
从汉代起,历代多有七仙神话的记载。宋代有话本。元代多见于戏曲。
明代仍多见于戏曲,而在明代小说里少见。明 戏曲《织锦记》首次提到董永妻的具体称呼“七姑”。
明代小说《西游记》也提到七仙的具体称呼“红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认为七仙身穿七色衣裳,似乎跟七种色彩有关。
但也有民间传说认为,七仙身穿“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衣裳。
宋元起的戏曲,结合历代民间传说,形成明清 更完整的《天仙配》一类的戏曲。内容基本是:董永家贫,卖身葬父。天上七位织布仙女中最小的七妹爱而怜之,私下凡间,于槐树下与永结为夫妇,同至傅员外家织锦偿债。百日期满,方拟还家共建未来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与永别于缔婚之槐树下,洒泪归天而去。
从汉代最早的文本记载,到明代三种戏曲及相关文献里,七仙女是天帝派下凡帮助董永的。宋元之后,该“天帝”被认为是玉帝。盖因玉帝是宋代神,宋代之前没有玉帝传说。七仙女的父母没有被提到,七仙是一组独立的女神。但在最早的七仙记载中,东汉有武梁祠石刻,七仙女是羽人的形象。而东汉同时有羽人环绕王母、王公的壁画。七仙女也许是西王母、东王公的从神。
董永孝感天女的神话之外,另有星宿崇拜形成了七姐妹的形象。
七仙与多组星宿都有关联。例如,后期民间有称呼她们为“七姑星”的,可能跟昴七星有关。昴七星有一星暗六星亮,形成只有七妹嫁凡人、六位仙女仍是天上的姑娘的传说。
七仙女是天帝派下凡的。她们应该是属于天空的神,或从星宿崇拜看,她们是天文神。
晋《搜神记》称七仙女为“天之织女”。七仙跟织女星一样,是织布的仙女。
在文化典故里,色彩主要跟裁衣染色有关。在后期民间传说,包括明代小说《西游记》,都认为七姐妹的形象正好能分配多种色彩。七仙在后期跟色彩有关。
不同于汉代到明代的传说。晚清的七仙神话则有变质,此变质与元末历史人物张四姐有关。晚清新出现一种说法,认为玉帝有九个公主,九个公主里头七个也叫七仙女。张七姐才是嫁董永的七妹。见晚清的系列戏曲。这些公主分别叫“张大姐……张七姐……”
之前的传说中,并没有说七仙女是玉帝的女儿,就连明朝《西游记》也只是说七仙女是独立的神仙。在晚清之前,七仙女和玉帝没有关系。但是到了清朝,就把七仙女弄成了玉帝的女儿,七仙女变成了九个,仙女也变成了公主,并且九个公主都有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