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省办大特区后,崖州城的城门已修缮一新,显得雄伟壮观,中外游客川流不息。在崖城还有闻名海内外的风景区大小洞天,其形如巨鳌,枕海壁立,峰峦竟秀,林木重叠,山奇石怪,千姿百态,绿榕垂荫,红豆如星,泉清似醴。明朝时曾在此建有“鳌山书院”,在鳌门的西南麓海滨,便是“大小洞天”,南宁淳熙年间吉阳知军周康游此地时曾做《摩崖》、《石痕记》等名著。淳佑年间郡守毛奎做《大小洞天记。进入小洞天登上“钩台”》,只见水连天、天连水,水天一色,那巍巍磐石迎击波浪,临海雄踞,上面有一市尺见方“钩台”两字,这是毛奎所写。还有一块精致的摩崖石刻,1962年郭沫若同志来游时留下的诗词和题记。一条长石形成的“构绳”从构台上沿着石壁垂延下海,大为神奇而耐人寻味。“钩台”下面是幽曲深径的崖洞,“小洞天”三个醒目大字刻在洞口上方。东边是迷人的“海山奇观”,此外还有直指云天、叠石峥嵘的“试剑峰”和层层叠石形成的“天梯”。还有被形容为“中虚不载江湖物,外实无烦斧凿修”,形象逼真的“石船”以及维妙维肖的“仙人脚印石”和神奇的“鲨鱼坟石”,尤其是那离奇莫测的“景犹奇绝而深秘”的“大洞天”更加吸引游人。
在崖城的西北附近还有令人神往的“玉井温泉”两池相邻,原先是一池半暖半冷,一池热滚如沸,却是暖者变凉,滚者热,洗浴正宜。明朝正德年间曾砌石保护,久而倾倒,到清朝光绪十五年,知州唐意源重修,建筑“既济亭”,而今亭废泉在,仍是玉井如镜,四时皆宜沐浴。
崖城镇现为是三亚唯一的历史文化名镇,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众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中国最南端的孔庙--崖城学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个,如盛德堂、广济桥、迎旺塔等;书院、公馆、会馆、庙宇、名人故居和重要古名居50多座,如鳌山书院、三姓义学堂、何秉礼故居、廖永瑜故居、孙氏宗祠等;新石器遗址7个如河头遗址、卡巴岭遗址等;古城墙和历史文化遗迹地20个,如钟芳故里、相公厅、鉴真和尚登陆地、黄道婆崖城居住地等;民国时期历史骑楼街区,轿夫、牌坊骑楼街区等;红色历史纪念地,如崖城革命历史纪念碑等。
崖州古城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蕴涵着三亚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2000多年三亚文化的符号和生动反映,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也是异常宝贵的旅游资源。
海口秀英“崖州古城”景区实际上是海南较大的关帝庙,跟历史上的任何一座崖州古城没有一点关系,完全是现代仿古建筑。
1993年翻修时一河北投资商耗费巨资,在关帝庙的基础上将其规模扩建至现状,除了大殿外,还建设了地宫,仿制了阎罗王、鬼判官等神话人物,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营造出了不少恐怖气氛。但由于游客减少、经营不善等原因,旅游部门1997年开始停止了其景点资格。没有了经济来源的海口崖州古城更加冷清,而发生在2005年2月的一场大火更是将古城的最后一点元气消耗无几,留守在这里的人也只能靠逢年过节时向来烧香祈求平安的市民收一点香火钱度日。为维持自身生存,海口崖州古城管理方陆续将场地出租给其他投资商经营茶店、饭店、歌舞厅、床垫厂、汽修厂等项目。而真正的“崖州古城”就在海南三亚市崖城镇,位于三亚市西40多公里处。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来的州、郡、县钧设在这里。
可从市内乘坐2路或4路车到民航站下,再从民航站坐至港门、崖城或八所一带的专线车到崖城镇下(约5元),然后往西走300米就可到崖州古城和崖州孔庙。
史料记载,古崖州城在宋朝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墙,绍定六年(1233年)扩大城址,开东、西、南三个城门。古城后经元、明、清三代扩建,成为南疆规模较大的坚固城池。清道光年间,古城建筑基本定形,古城东、西、南、北门分别是阳春门、镇海门、文明门和凝秀门。城外开护城河设吊桥,城内设御敌楼、谯楼、月城等。
宋末元初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居住在崖城水南村近40年之久,向当地黎族人民传播纺织技术。历代的文人墨客,圣贤学者,达官名流的流配谪居,广东、浙江、福建等发达地区的商贾留居落籍,对崖州城的兴盛,具有重要的影响。 到了明代时,崖州已具有“弦诵声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的盛况。
据《三亚市志》记载:乾隆二十年,崖州已设有东关市、西关市,老街上有布店、酒店、首饰店、书店等三十多间。可以想象,昔日崖州古城商罗棋布,商贾云集,满街人流,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从唐朝(注唐代的崖州不在今三亚,唐代的崖州最早在海南西部,后来迁往海南北部)起不少官僚名仁被奸臣陷害,曾被流放到崖州城来。单是副宰相以上的大官重臣就有14人之多,如唐朝的韦执谊、唐瑗;宋朝的丁谓、赵鼎、卢多逊、胡铨,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个、赵谦等。因此崖城又有“幽人处士家”之称。尤其是著名的唐高僧鉴真和尚于唐代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日本时,遭遇强台风袭击,所乘坐的帆船飘流到崖州城,他在这里帮助修建了大云寺,留下了一批准备带去日本的佛教经典,这是崖城文化史上带有神奇色彩的宝物。元朝女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也曾居住在崖城的水南村近40年之久。到了明代,崖州已具有“弦诵声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的盛况。原古城有东、西、南三门。东门叫阳春门,西门叫镇海门,南门因在学宫之前,故称文明门。东、西两门早已无存,修缮一新的南门,是几经劫难而残存的唯一崖州古城真迹。修复后的南城门,呈拱形,赭红色,门庭垛口均仿旧修复,门北“文明门”三字是清代磨石碑刻,字迹清晰如故。修复后的南门上添建一座两层亭式棱房——文明楼,与城门浑成一体,使之更加雄伟壮观。
现今古城
1920年前,崖州古城城池仍保持原貌。民国九年至十年(1920-1921年),崖县先后拆除东、西城门,建筑公路通进城里。民国十七年(1928年),又拆毁一段北门城墙。解放后,古城城墙基础还可循沿环视。文革期间,群众挖城砖搞建设,大部分墙基遭到破坏,现古城仅剩文明门及北门小段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