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尉屠睢率兵50万为五军,发动了征服岭南的战争,其中的一军即取道兴安南攻百越。由于山路崎岖,秦军粮草运转困难,战争进展缓慢,“三年不解甲驰驽”。为了解决秦军粮饷运转的困难,秦始皇命史禄率卒在兴安境内的湘、漓二水之间开凿一条人工运河——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解决了秦军的后勤补给问题,秦军迅速统一了岭南。
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女子徵侧、徵贰姐妹叛汉,攻陷岭南60余城,建武十八年二月,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大军取道兴安,南平交趾。马援途经兴安期间,曾疏浚灵渠,并修建马嘶桥一座,成为百姓美谈。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在今兴安县境设临源县,唐初大将、卫国公李靖于今兴安县城城台岭上筑临源县城,并以此为基地,向南收服了梁武帝肖铣之残部,平定了岭南。
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桂管观察使李渤重修灵渠,增设了铧嘴和陡门,这是灵渠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修,其所修建的铧嘴和陡门确保了灵渠永久的安全和通航。尤其是陡门的修建,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个创举。被称为“世界船闸之父”。
宋嘉祐三年(1052年),壮族首领侬智高叛宋,宋朝派大将狄青及杨家将杨文广、杨八姐(文广姐)前往征讨,途经兴安严关,留下了动人的传说。
1934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兴安,选定在县城以北23公里的界首镇突破湘江。英勇的红军将士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红军长征途中最大的一次战役——湘江战役。以伤亡4万人的代价,终于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从此转危为安,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1996年10月,一架二战时期美军失事飞机残骸在猫儿山原始森林被发现,使当时冷淡的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兴安是湘方言与西南官话的交汇之域。居民交际通用语言为带有湘方言口音的西南官话和湘方言,少数地区使用汉语土话和瑶语。
兴安民间较注重的传统节日有立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立夏、六月六、七月半(鬼节)、中秋等。民间风俗有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舞狮,元宵吃汤元,清明扫墓祭祖,端午划龙船、插菖莆,农历六月六尝新米、七月半祭祖先,中秋吃月饼、插柚香,结婚娶媳唱贺郎歌、闹洞房,丧葬时“闹丧”(包括请鼓乐班子奏哀乐、唱孝歌、出殡喊祭等等)。
兴安桂林米粉节于2007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举办四届了,每年的“五一”黄金周开幕。
5天的米粉节期间,将举办广西山歌大王争霸赛、古乐演奏大赛、吃米粉喝啤酒大赛、受市民欢迎的彩调专场,米粉世家才艺大比拼、桂林米粉现场制作演示及历史文化展、秦城珍藏品系列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两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为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同时顺应北方士兵的饮食习惯缔造“桂林米粉”。今天,“桂林米粉”早已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最响亮的饮食品牌之一,经过专家考证米粉发源于兴安。
以盛产葡萄出名的南方吐鲁番兴安每年举办一次葡萄节,第一届葡萄节于2009年8月11日—8月30日举办,第二届葡萄节于2010年8月18日至8月30日举办。
兴安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种巨峰葡萄品种,经过20多年的摸索、实践、总结,打造出了一个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葡萄产业,2004年、2007年兴安巨峰葡萄两次获得“广西农产品名牌新产品”称号,2008年6月,兴安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目前,兴安葡萄品种齐全,种植技术先进,葡萄种植面积达10万亩,总产量11.2万吨,年产值6.62亿元,兴安因此享有“南方吐鲁番”之美誉。
从桂林到兴安则可乘早上8:16分从桂林开出的2514次列车,约一个小时可到达兴安。或者自驾车走桂黄高速公路到兴安,不到一个小时即可到达。灵渠位于兴安县城东南部,乘三轮车约需3元。
兴安古镇号称“中国10大魅力古镇”之一,实际上“古镇”指的是著名的古运河--灵渠穿越兴安县城的一段水路,沿水路两岸有古代形成的街市、民居、楼台亭阁,古迹甚多,如今把这段水路称为“水街”,于是灵渠、水街和秦城构成了“兴安古镇”的全部精华。
古灵渠:三十六陡下兴安一陡一个天地
兴安是连接湘水、漓水的咽喉要塞,而一条灵渠则成就了中国的统一大业,更显示了中国人开山开河的智慧。灵渠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14年,那年秦始皇为统一中国,发兵五十万分五路进军岭南。雄狮之伍被困于密林深野,毒虫遍地、粮草断尽。眼看一代伟业要功亏一篑,秦始皇当机立断凿山开源,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这33公里的人工奇迹。灵渠建成后,从黄河之上的都城咸阳到南疆广州便畅通无阻,秦军亦势如破竹,疆域一直拓展到南海之边。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运河,亦沟通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内河运输网。
这是距离桂林58公里处的兴安古镇,因秦朝著名水利工程灵渠而著名,俗称"北有长城,南有灵渠",整个古城被灵渠之水环绕,名为水街,街中所有建筑大多是明宋年间建成,走在挂满辣椒和玉米的青青石板路上,处处是小桥和清幽的绿水,宁静而悠远。
古桥:数千年历史留给水街的痕
古灵渠流经兴安县城长约一公里的街市便是古镇水街。过去,这里是兴安古城商贾云集之地,茶楼酒肆、笙歌弹唱,悦耳的丝竹声,从水街铺面的竹帘后悠悠然地飘出来,将水街的繁华点缀得如梦境一般。如今的古镇,到了夜晚,古乐戏剧中仍旧在传唱着千古情怀,两岸的灯火依旧诉说着平凡的故事,那似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意境,更让人不知是醉在曲中,还是醉在酒里。
水街的古桥是不可不说的,那是数千年历史留给水街的痕迹。水街有10座古桥,比较有名气的是娘娘桥、万里桥、马嘶桥、接龙桥。娘娘桥的出处已经无从考证,万里桥是秦军从南往北时经过最多的一个桥;马嘶桥则是水街的骄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二桥跨二水的“水立交”。据说是因当年汉代将军马远之马不肯过桥而得名;接龙桥则因其仅半边台阶而得名,是目前广西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据说此桥乃当年足智多谋的怀丙和尚的智慧,其一改古法将桥的重心放在渠的西面,桥东修有九级石台阶上桥,而桥西不留石阶,成就了接龙桥的千古之迷。在早上的雾气朦胧中看桥,这桥就象一只龙身隐没于身后的三台岭中,张开大口将上颚轻搭在渠东岸的龙头,悠然地任人抚摸。
古建筑:一墙一瓦均是秦风古韵
水街的迷人之处,不只在这些刻满历史痕迹的石桥之上,还在于古香古色的水街民居。水街两岸的民居,鳞次栉比,均为青瓦白墙,木雕花门窗。“小桥流水人家”之下,闲庭信步的古镇居民,脸上的安逸就像桥下的流水一般清澈。柳树垂垂下,漫漫水阶上,顽童笑闹嬉戏,少妇提篮洗衣的景象似曾相识,那是江南的水彩,还是纳西的油画?
城内的建筑则依形取势,层层跌落,杜牧《阿房宫赋》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便是其真实的写照。古朴的建筑中处处渗透着秦朝威武的气息,三条古街更是尽显秦汉风情,而酒肆茶楼,百年老店亦让游人不觉迷失其中。九井坊中的个个商铺亦是别具一格、无奇不有,店内之物每一件都令人爱不释手,这也正是爱淘货的旅游者们最衷爱的地方。
桂林大理石厂等近10家企业生产。以本地出产的大理石为原料,生产各种规格的板材和台板,用来制作各种家具、工艺品。其产品花纹美观,色调雅致,光洁度高,质量稳定。
桂林玉石雕刻艺术品制作历史悠久,以陆川石、东兴石、虽腊石、岫岩玉石、龙胜滑石等为材料,因材施艺、雕工精美,造型新颖颇具魅力,产品销往国内各地,出口东南亚、西欧地区。
米香型小曲白酒。酿造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原由“师司公厨”酿成,后传入民间,清末出现专业酿酒作坊,至民国年间,作坊遍及桂林。1949 年后,国家汇集民间酒坊各路优秀酿酒师,于1952年建立桂林酿酒厂(后改名桂林饮料厂,1987年改为桂林酿酒总厂),沿用传统工艺,继续酿造“三花酒”。因蒸熬三次,摇动可泛起无数泡花,质佳者,酒花细,起数层,俗称“三熬堆花酒”,简称“三花酒”。无色透明,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洌,回甜,饮后留香。适量饮用,可提神,活血,有益健康。品种有57 °、38°、30°等系列。1963 年~1989年,在全国第二、三、四、五届评酒会上,均被评为国家优质酒,获银质奖章。1964 年被评为广西名酒,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兴安围绕着乐满地和灵渠,因此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宾馆,也有五星级的酒店。离灵渠稍远的地方有不少客栈,农家乐类型,提供食宿,价格实惠,环境也不错,在乡游网上可以预订,此外,也有一些价格较贵的专营宾馆,环境都不错。不过,去古镇最好还是就住在古镇上的客栈,较为方便也更具特色。
兴安古镇的居民热情好客,饮食文化十分丰富。饮食风味受湘菜、粤菜和岭南少数民族风味影响,以湘菜风味为主。代表性的美味佳肴有香芋扣肉、清水炖鸡、白果炖老鸭、酸辣禾花鱼、冬笋炒腊肉等等。
佐餐开胃的腌菜有酸辣椒、剁椒、酸豆角、酸生姜等,令人垂涎。
传统特色小吃有桂林米粉、粑粑、油茶等。
兴安古镇的酒文化亦较发达,不仅出产广西驰名的“秦堤三花酒”、村村皆酿米酒,而且喜欢以酒待客,席间劝酒,部分地区办红白喜事时还以“喊席”助兴。让人从酒香中感受到醇醇的桂北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