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髯翁(1685-1774),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昆明滇池大观楼题楹一幅,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联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孙髯翁(1685-1774),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岁(1685)。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昆明滇池大观楼题楹一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联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的作者是布衣孙髯,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孙髯一生下来就有胡须,所以取名叫“髯”,字髯翁。孙髯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人,祖籍是陕西三原,父亲到云南担任武官,便把孙髯也带到昆明来了。
孙髯从小就有名,古诗文写得极好。出游之时,随身总是带着书。看到科举考场要搜身,掉头就走,从此不问科举,终身为民。孙髯好梅花,曾自制一印章,上刻“万树梅花一布衣”。今天昆明五华山北坡有大梅园巷,原来是一个梅园,相传就是孙髯居所。孙髯还曾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济滇”的设想,又考察盘龙江,写成“盘龙江水利图说”。目睹官吏榨取民财,百姓流离失所,滇中深藏隐患,孙髯更忧国忧民,但登大观楼,心绪难平,激愤如潮,于是奋笔疾书,为我们留下了“海内第一长联”。长联尽摹滇池景象,极言千年滇史,状物则物势流转,辞采灿烂,文气贯注;写意则意气驰骋,沉郁顿挫,一扫俗唱。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孙联一出,震聋发聩,四方惊动,昆明士民,竞抄殆遍,蔚滇中盛事。
孙髯晚年贫困落魄,寄居昆明圆通寺后的咒蛟台上,自号“蛟台老人”,卜卦为生,三餐难继,后投靠子女,终老云南红河州弥勒。其生前曾自撰挽联曰: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胡涂到底;
此番去正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今弥勒还有孙髯墓,在弥勒城西,墓碑上的题书是:“滇南名士孙髯翁先生之墓”。孙髯的著作有《永言堂诗文集》、《国朝诗采》、《滇诗》、《金沙诗草》等,又修过云南县志,全都流失无存。幸而《滇南诗略》收有孙髯诗20首,近代又发现《孙髯翁诗残钞本》,还有《拟盘龙江水利图说》钞本等,都是研究孙髯的重要资料。
孙髯翁早年由于对科场搜身极为愤慨,认为这种“以盗贼待士”的举措有辱斯文,遂发誓永不赴秋闱之试。他中年丧妻,仅生一女,其女长大后适广西州弥勒。从此穷困潦倒,寄居于昆明圆通寺咒蛟台,过着以石洞为栖身之所,以卜筮为求生之道的清贫生活。他曾在诗中写道:“白眼无今古,黄金有是非。”
在《续修昆明县志·人物志》中这样描述孙髯 :“博学多识,诗古文辞皆豪宕不羁,一时名士相与酬唱,所撰乐府,虽不逮汉魏,亦几入香山、崆峒之室。五七规仿唐人,时有杰作。其题大观楼楹联凡一百八十字,混灏流转,化去堆垛之际,实为仅见。”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髯翁八十有三,滇西师范公前往咒蛟台拜谒,见先生“白须古貌,兀坐藜床上,如松荫独鹤,互相问询,乃以诗请。拍案敷陈,目光炯炯射人。自是时携饼饵与谈,辄至暮始返。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岁(1770),师范公再次拜访,先生依然耳聪目明,神智清醒。走路不用藜杖。孙髯翁的女婿在弥勒赶马经商,往来于师宗、丘北、泸西和弥勒间,为人忠厚,家道殷实,为尽半子之责,于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岁(1772)将先生接到弥勒奉养。弥勒有个名叫苗雨亭的士子,早年在省城游学,与先生过从甚密。乾隆八年癸亥岁(1734),雨亭公出仕,任河南渑池县令,为官十八年后,于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岁(1761)辞官归里,在弥讲学,得知先生到弥勒安度晚年,当即聘为西席,共同设馆授徒。
大观楼长联作者:乾隆年间,曾为昆明滇池大观楼题楹一幅,号称天下第一长联,被后人尊称为联圣。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zhu)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huan)雾鬓(bin);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莎,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侭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2)帻:古时的一种头巾。
(3大观楼长联 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
(4)翥:飞举。
(5)灵仪:指昆明西面的碧鸡山。
(6)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
(7)缟素:白色。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此处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
(8)蟹屿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
(9)风鬟雾鬓:鬟:环形发髻;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此处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
(10)翠羽:翠绿色的鸟雀。
(11)丹霞:丹红色的云霞。
(12)九夏:指夏季的90天。
(13)芙蓉:莲花。
(14)汉习楼船:据《史记·平准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
(15)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16)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17)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18)断碣残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随时间而断裂残破。
(19)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素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
(20)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园林初辟于明代。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 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岁(1774)春正月初九日,孙髯翁于玉皇诞辰跨鹤西归,享年九十上寿。苗雨亭公感念至交之情,将先生殡葬于弥勒城西苗氏茔地。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岁(1907),弥勒士子协力筹资为先生修墓立碑,墓碑正中刻有”清处士髯翁孙先生墓”十个大字,旁刻一联云:
古冢城西留傲骨;
名士滇南有布衣。
墓前华表上刻有光绪十九年癸巳岁(1893)弥勒贡生杨晓云撰写的八十言长联:
读大观楼长联,脍炙人口久矣。就苹天苇地,濡染笔墨生辉,布衣有何能?几经昆池劫灰,常图不磨文字;
出挹爽门半里,追绕马鬣依然,叹断碣残碑,灭没名流不少,吾侪非好事,一存滇南傲骨,以昭先正典型。
民国三年甲寅岁(1914),爱国志士杨杰任弥勒县长,又为髯翁修墓,立碑为志。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岁(1937),杜希贤任弥勒县长,重修孙髯翁墓,并撰《辑刊凭吊孙髯翁先生墓诗碑序》,勒石于墓左,其文有“相传先生晚年,伤伯道无儿,幸中郎有女,远适弥勒,以舐犊情深,常遨游于丘、弥之间,设帐授徒,门墙桃李,一时称盛。后殁于弥,葬挹爽门西郊,郡人士立碑以志之曰:‘清处士髯翁孙先生之墓’……”。
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先生的墓碑被毁,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重新修复。并将墓联改为先生生前自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