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篇路遥去世前躺在医院病床上写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50个小节5万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遥在文中记录了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从萌发写《平凡的世界》的念头到1988年5月25日写完,十年磨一剑,路遥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精神和身体备受折磨)雕琢了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路遥拿《早晨从中午开始》来祭奠那十年的苦难岁月。
在小说《人生》获得巨大成功后,路遥本可以高枕名利,但他心中仍有一个梦想,准确说是使命:四十岁之前完成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这个使命如此艰巨,却让他热血澎湃。
接下来他如同陷入茫茫沼泽,背负巨大的艰难和痛苦,向文学创作的更深层掘进。然而严肃的文学创作不是游戏,消耗的不光是体力,更是心力,而后者所承受的压力更大。路遥的创作时间主要是在晚上,困极就靠香烟和咖啡提神,一直伏案写作至天明,别人起床,他才入睡。早餐不吃,中午醒来,吃点馒头米汤咸菜,又开始阅读和写作,多数日子一天只吃中午这一餐,有时晚上吃点面条。繁重的写作和糟糕的生活摧毁了他的健康,致使创作多次难以为继。他曾产生过中途放弃的念头,但使命未竟,又无法割舍……第一部写完,身体透支;第二部写完,大病一场,险些死去;第三部写完,双手成了“鸡爪子”,两鬓斑白,满脸皱纹。待到写《早晨从中午开始》时,他躺到了医院的病床上。写完这篇创作随笔,那一年路遥就去世了。令人欣慰的是,就在路遥去世前一年,他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巨著《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在路遥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他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通常情况下他都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点到五点,天亮以后才睡觉的现象也常常有。用他自己的话说: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在《人生》获得巨大成功后,面对荣誉和鲜花,短暂的高兴后,他又陷入深深的思索: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又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在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虽然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我更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在创作《人生》时他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五官溃烂,深更半夜在住所外转圈行走,以致让人怀疑他要寻“无常”。
路遥是伟大的,这缘于他有一个伟大的心胸,一个远大的社会使命感,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馨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他说: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他做到了,他最终跨越了《人生》的高度,这个在外人眼中他已经无法超越的艺术极限,他用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用九死一生的辛劳,历经六年终于把《平凡的世界》呈送在读者面前。
路遥,中国当代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册。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荣获茅盾文学奖。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 、鲁迅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散文
病危中的柳青
十年——写给《山花》
致《中篇小说选刊》
这束淡弱的折光——关于《在困难的日子里》
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漫谈小说创作——在《延河》编辑部青年作者座谈会上
柳青的遗产
严肃地继承这份宝贵的遗产
答《延河》编辑部问
《路遥小说选》自序
《路遥文集》后记
《人生》法文版序
致青年近卫军出版社
附:《人生》俄译本后记
陕北作家书序小辑(四篇)
一、海波小说集《农民的儿子》序
二、《刘风梅小说选》序
三、《高原之星》序
四、《塞上雄风》序
艺术评论(三篇)
一、萧焕画集序
二、乔维新的中国画
三、惠怀礼的摄影艺术
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写作是心灵的需要——对文朋诗友的讲话
艺术批评的根基
我与广播电视
路遥自传
少年之梦——为《少年月刊》
杜鹏程——燃烧的烈火
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
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辞
无声的汹涌——李天芳、晓雷著《月亮的环形山》
作家的劳动
出自内心的真诚
需要什么
关注建筑中的新生活大厦
土地的寻觅
希望“受骗”往往真的受骗
答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答《家庭教育》记者问
关于《人生》的对话
关于电影《人生》的改编
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
灯火闪闪
不冻结的土地
吴堡行
银花灿灿
周总理回延安
张文远这个人
关于《人生》和阎刚的通信
致李炳银
致蔡葵
致刘建勋
致孟伟哉
致海波
致明春
致王蓬
致刘凤梅
致商丘地委宣传部
致张兴元
致王宝成
剧本
第九支队
《人生》(电影文学剧本)
诗歌
促拍满路花(新填)
我老汉走着就想跑
歌儿伴着车轮飞
今日毛乌素
塞上柳
电焊工
灯
老汉一辈子爱唱歌
当年“八路”延安来
老锻工
桦树皮书包
进了刘家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