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川中学是一所由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以寄宿制为主的民办普通完全中学,是中学数学教改实验基地,是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全国新世纪初中数学实验基地"学校,是成都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该校被四川省推荐为全国首批表彰的"民办中小学先进集体",荣获"四川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荣获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授予的"全国优秀民办中学"称号。
学校位于美丽的肖家河畔,占地34亩,校舍建筑面积22487.46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艺体馆、教职工楼等建筑面积为17816平方米。校园内树木林立,风景如画,欧式风格的现代化综合楼、艺体馆布局合理;人工草坪塑胶跑道的运动场标准气派;长25米、6泳道的游泳池设施完善;能容纳800人以上的学生公寓功能齐全;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网合一的校园网先进、适用、快捷;还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理化生实验室。该校一流的教学设施已达到国家级示范校的配备标准。
学校现有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66人,现有教职工119人,专职教师100人,其中高级教师44人,中级教师36人,特级教师3人。学校已形成了优质结构合理、业务精良、作风过硬、敬业爱生的五心(爱心、耐心、细心、专心、责任心)的教师队伍。
学校以诚实、勤奋、乐群、健康作为校训,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作为学生成才的目标,学校秉承成都七中"三体教育"(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启迪发现学生和思考问题的智慧,奠定学生今日和未来发展的基础。坚持"小规模、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崇尚精品、追求一流"的办学理念,学校以 "校风正、学风浓、秩序好、校园美、高质量、有特色"的崭新面貌,坚持以"为培养科技人才打好基础,为培养管理人才打好基础,以及为前两者的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为教育目标,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学校重视教师的日常学习提高,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教研组内研课,即"转转会"评课、青年教师赛课、高级教师献课、教学专家现场指导等活动,以及教师的自我反思,锤炼教师队伍,"夹磨"教师成长,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还经常邀请专家来校讲学、同时派老师到外出进修、到外地参观学习。这样,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支五心(爱心、耐心、细心、专心、责任心)的教师队伍,保证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使西川中学迅速成为一所成都市有特色的知名学校。
1、建立校长领导下的分工合作负责制,副校长和中层干部采用条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每个干部既分管一条线,比如教学、德育和艺体,同时负责一个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
2、建立务实可行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以课堂为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分层分类推进"。
3、加强教研组建设。将教研组建设的重点落实到年级备课组。学科年级备课组对一个年级的所任学科的教学质量负责。一个班级的班科教师集体对该班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4、年级备课组坚持日常的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做到"三定五统一"(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布置作业和统一测评)。
5、加强年级组建设。年级备课组坚持好每周的"转转会"听课制度,并进行认真评课;年级组加强班科教师的建设,班科教师集体是以班主任为轴心的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组成的教育集体,有效形成班级教育的合力。
6、充分利用转转会、青年教师赛课月、青年教师优质课、高级教师献课周和每年举行的"西川教育论坛"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立足实际抓研究,营造全校科研兴教的氛围,鼓励教师编写教学资料、带题研修。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也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大教师尤其是骨干、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科研活动,在课题研究方面作出了成效,这支队伍也在不断壮大。2005年学校获得四川省第二届基础教育课改优秀成果一等奖。物理教研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在四川省推荐的1000多项成果(全省仅37项一等奖)中,脱颖而出,足见该校科技兴校的实力。英语组、语文组尝试承担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物理组开展校本课题研究,数学组将准备区级课题结题。
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是学校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办学目标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该校始终坚持学校的德育工作体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立志成才为主线的人生价值观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礼仪常规》,以及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我们从学习生活、交往生活和日常生活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基础的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的培养,使之成为有道德、有理想、守纪律、有文化的人。
初中是青少年身心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之一,除进行生理健康教育外,学校加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指导。开展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协助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认识青少年成长期的一些心理特征)等工作。
加强班级教育。以班主任为核心抓好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努力创造适合各个层次学生健康成长的班级环境。坚决摈弃体罚、变相体罚和嫌弃学困生的现象。尊重家长,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作好育人的工作。
学校教师开展"认真研究学生个体差异"的工作,每一个教师都坚持跟踪、观察、分析二至三名学生,做好记载,并逐步掌握如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有效的个性化教育。
该校从2000年创办伊始就建立了学生研究性学习制度,它涉及环境调查、历史、科技、小发明小创造等100多个不同选题。12年来该校共举行18届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全校师生共完成了1万多份研究性学习成果。《四川日报》、《成都日报》、《四川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该校的研究性学习历程和成果进行了跟踪报道。2005年成都市第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信息学)项目竞赛活动尹泓力、刘咏薇获得一等奖;2006年四川省第二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李桐宇、邓诗浩等11位同学获得科学论文一等奖,2008级周乔、张承志、向轩里等获得科学论文二等奖,在第22届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论文、科技制作)中西川获得团体一等奖,周奕韬等6人获得一等奖,尤刚等5人获得二等奖; 2007年第二十三届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唐夕尧的发明创造《盆景植物智能电灌系统》获得大赛一等奖。吴奕聪撰写的论文《从新都区两名大学生务农看创业需要的基本素质》获得英特尔英才奖; 2008年西川荣获成都市第二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制作)团体一等奖;刘颖乔获得成都市第六届学生优秀人才选拔赛一等奖;第26届成都市青少年电子作品制作比赛西川获得团体二等奖;杨佳豪等7名同学获一等奖;成都市第二届青少年电脑机器人比赛中,陈柏余获得一等奖;2009年四川省第二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田洪被评为四川省"十佳"优秀科技教师,获得优秀科技教师综合实践能力比赛一等奖。
为了进一步深化、提升教育效果,2008年6月该校在中国教育学会正式立项,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课题研究,现在《初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同时,该校正尝试把研究性学习课堂化,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真正转变教师观念,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性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以艺体、科技、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学生的活动课程,把它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专门安排课时,实行艺体、科技总辅导员制度、活动课检查、监督制度,特长生命名表彰制度,班级和年级的社会实践等制度,以保证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通过活动课的开展,我们发现了学生的潜质,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有特色的成长和发展。
坚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建立和形成校长、教师和家长定期或不定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制定家校联系制度(家校联系本、家长会)和校领导与定期的家长会商制度,并纳入常规,形成家庭和学校强有力的教育合力。
2003年底,该校初2005级2班一次普通的家长会受到全国众多媒体的关注,《中国教育报》进行长篇报道,四川《教育导报》也刊登了"创新家长会所体现的教育意义"的记者手记。2004年《四川日报》又以《我们需要怎样的家长会》为题,作了长篇报道,认为这样的家长会体现了"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