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学校肇始于天津。张伯苓原为北洋水师见习军官,目睹了甲午战败后"国帜三易"的悲愤一幕,立志教育救国,遂弃武从教,在严修家馆讲授新学。
1904年10月,严修与张伯苓创办新式私立中学堂。
1907年,学堂迁往天津城南开洼,称为"南开中学"。
1919年,创办南开大学。
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
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南开经济研究所)。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形势危急。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并保证教育工作不因时局变化而中断,已过天命之年的张伯苓校长决定把南开学校办到全国各地,除已建成的中学、大学(在天津)外,另在四川、上海、东北各添办一所中学。
1935年3月,张伯苓派次子、南开大学的张锡羊到四川成都负责筹建南开大学分校的选址和购地。在成都校友协助下,购得华西坝学府地带土地80亩作为建校基地,但此后建大学分校事再无其他进展。
1935年11月,张伯苓校长赴四川考察,并决定在四川设立南开中学,作为将南开学校办到全国各地的发端,几经考虑,最终决定选址重庆,"以交通便利故"。校名原拟定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因按部章,私立学校不准设立分校,始订校名"南渝",取南开与重庆结合之意。
1936年2月,校长即派天津南开中学主任喻传鉴及严伯符、宋挚民来重庆筹备设校。
1936年9月11日,重庆私立南渝中学正式开学上课,招初一、初二及高一三个年级,学生二百余,教职工十余人。
1937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委托学校办女生部,其条件限制颇多,将形成一校两制,不便管理,被婉拒。女中部实施自行办学。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平津沦陷,天津南开校舍被日机轰炸焚毁。是年,津校部分师生于平津战役序幕初展时,即辗转来渝,继续工作、求学。
1937年10月,学校接管自贡私立蜀光中学。
1938年4月,为解决本校教职工子女上小学问题,张伯苓在芝琴馆楼下拿出一间教室办小学,取名南友小学。
1938年12月,更名为重庆私立南开中学,以示南开学校生命之延续及不屈之决心。
1939年8月,南开经济研究所迁入,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
1940年起,学校划归重庆市社会局管辖。
1940年8月,南友小学校名改为南开临时小学。
1942年10月,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来华,特到学校参观,曾倍加称赞。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天津南开各校相继复校,至此,南开大、中、小学遂成体系。
1947年1月,南开经济研究所由重庆迁回天津。
1952年12月,重庆私立南开中学由私立改为公立。
1953年,更名为重庆第三中学,并被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1957年,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拉归来,与贺龙副总理到校视察。
1960年,被评为全国百面红旗,傅震垣校长代表学校出席了全国教育系统群英会。
1980年7月,学校被四川省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四川省首批好的重点中学(共33所)之一,并确定为重庆市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共6所)之一。
1984年5月10日,学校恢复南开中学校名,邓颖超题写了校名。
2006年,重庆南开中学初中部整体搬迁进入融侨半岛,重庆南开(融侨)中学即重庆南开中学在融侨半岛的分校。
2015年7月,重庆南开中学下划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管理。
办学规模
截至2012年11月,重庆南开中学共有两个校区(校本部、融侨校区),占地面积291197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159215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570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234726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54837平方米;共有15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787人。
硬件设施
截至2012年11月,重庆南开中学建有教学楼、图书馆、科学馆、艺术馆、
体育馆、游泳馆、男女生公寓等,学生运动场地2万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2万余册。实验楼总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设有理、化、生学生分组实验室26间,演示实验室11间,仪器室、药品室、标本室等16间,教师办公室6间。此外,学校还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造了天文台、天象馆、多媒体校园网等设施。
截至2012年11月,重庆南开中学共有教职工586人,其中专职教师494人。专职教师中中、高级职称325人;专职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491人。35岁及以下人数为331人。
特级教师:田祥平、姚显荣、张发光、毛明山
中学正高级教师: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