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1891.06-1962.12),男,1891年6月20日生,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湖北黄陂,其上溯八世先祖李述明于清初逃荒入川,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潮裹挟的一分子。原名李家祥,常用笔名劼人、老懒、懒心、吐鲁、云云、抄公、菱乐等,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1919年赴法国留学,曾任《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成都市副市长。一生收藏图书甚丰,家人在他辞世后,于1963年初,其夫人杨叔捃及其子女李远岑、李眉等,遵其生前遗嘱,提出将李先生历年收藏书籍、字画、报纸、杂志等,全部捐赠国家。现主要收藏于四川省图书馆。其中古籍线装书经鉴定、整理后,编制有《李劼人先生捐赠书目》。该目录收录李劼人所藏古籍线装书1168部16007册。经部85种894册,史部308种5647册,子部252种5422册,集部523种4044册。这些书籍至今存放在四川省图书馆古籍线装书藏中,保存完好。1949年以后出版的报纸2100余册。另有各种当代文史书籍数千册。省图书馆接收的图书总计有线装书20433册;平装书844册;报纸、杂志6948册,共计28225册。四川省图书馆研究员王嘉陵等撰写有《李劼人藏书考》。
1891年6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
1907年,进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读书。
1912年夏,任成都市群报社主笔兼总编辑至1918年,其间写有短篇小说百多篇。
1919年6月,组织并主持“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工作,主编分会的《星期日》周刊。8月动身去法国,年底到达马赛。
1923年3月,写成中篇小说《同情》,次年1月作为《少年中国学会从书》由中华书局出版。
1924年9月,由法国回国,抵成都,任《川报》主编。不到三个月,《川报》被军阀杨森封闭。
1926年,被聘为“公立成都大学”教授,后又被聘为文科主任兼预科主任。兼任成都《民力日报》副刊编辑。小说《编辑室的风波》发表于该年6月28日《文学周刊》。
1930年,愤于军阀、政客蹂躏大学教育,迫害进步师生,毅然辞去大学教授职务,回家开饭馆。
1933年秋,举家迁重庆,出任重庆民生机器修理厂厂长职务,由文学教育转向“实业救国”。
1935年5月,辞职回成都。7月,写成长篇历史小说《死水微澜》。秋,出任嘉乐纸厂董事长。
1936年初,写成长篇小说《暴风雨前》,由中华书局出版。
1937年1-7月,长篇历史小说《大波》上、中、下三册由中华局出版.原计划中的第四册因抗战而中断,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1月,参加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成都分会的工作,先后担伤文协的理事、常务理事、总理事及《笔阵》主编等职。
1941年4月,嘉乐纸厂董事会通过李劼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自6月起,又把全部精力投入纸厂。
1943年,辞去纸厂职务回成都,重新从事翻译工作。
1946年,短篇小说集《好人家》,作为《现代文学丛刊》,由中华书局出版。
1947年春,长篇小说《天魔舞》应成都《新民报》约请,开始在该报连载。历时二百八十一天,未完。
1950年,成都解放后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川西人民行政公署委员川西区文联筹备委员会副主席。后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成都市副市长、中国文联委员、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四川省分会副主席等职。解放后除创作少数短篇外,主要从事他的长篇三部曲的修改。
1962年12月24日,病逝。
1.《同情》(中篇小说)1924,中华书局;
李劼人著《死水微澜》
2.《死水微澜》(长篇小说)1936,中华书局,汇校本,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3.《暴风雨前》(长篇小说)1936,中华书局;
4.《大波》(上中下册,长篇小说)1937-1940,中华书局,重写本1-4部,1958-1963,作家出版社;
5.《好人家》(短篇小说集)1946,中华书局;
6.《李劼人选集》(1-5卷)1980-1986,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7.《天魔舞》(长篇小说)1985,四川文艺出版社。
1.《人心》(长篇小说)法国莫泊桑著,1922,中华书局;
2.《小物件》(长篇小说,又再译为《小东西》)法国都德著,1923,中华书局;
3.《妇人书简》(长篇小说)法国浦莱浮斯德著,1924,中华书局;
4.《马丹波娃利》(长篇小说)法国福罗贝尔著,1925,中华书局;
5.《达哈土孔的狒狒》(长篇小说)法国都德著,1925,中华书局;
6.《霸都亚纳》(长篇小说)法属中非洲马郎,1928,北新;
7.《萨郎波》(长篇小说)法国福罗贝尔著,1931,商务印书馆;
8.《文明人》(长篇小说)法国发赫尔著,1934,中华书局;
9.《女郎爱里沙》(长篇小说)法国爱德亚·龚枯尔著,1934,中华书局;
10.《单身姑娘》(长篇小说)法国威克妥·马格利特著,1944,成都中西书局;
11.《彼得与露西》(中篇小说)法国罗曼·罗兰著,1946,成都人言社。
《死水微澜》
农家少女邓幺姑来到天回镇当上了杂货铺的老板娘(蔡大嫂),丈夫蔡兴顺愚钝,被人喊作“傻人”。“罗歪嘴”彪悍豪侠,与邓幺姑你来我往,暗生恋情。因争风吃醋被罗歪嘴赶出天回镇的陆茂林密告罗歪嘴勾结义和团反洋人。四川总督派兵砸封兴顺号,蔡傻子锒铛入狱,罗歪嘴逃得无影无踪。顾天成怀着复仇心理来到乡坝打探罗歪嘴行踪,不想被落难的蔡大嫂所吸引,提出要娶她为妻。为了救出狱中的丈夫,为了儿子的前程,为了情人不再遭追杀,她慨然应允。罗、顾二人争夺蔡大嫂,最后顾胜罗败。她的丈夫蔡傻子自然无法保证她安然地生活下去。因此,对于能有一个可以“保护”她的男人的渴求,也就在蔡大嫂的心中激起了“微澜”。
小说将时代风云与人物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时代的特征及变化渗透到整个故事情节中,因而具有史诗性的特点。小说还借助对罗歪嘴和顾天成的描写,具体展现了当时闭塞的四川地区一潭死水的社会中潜藏的深刻危机。小说最大的成功是借人物命运的变迁来展现时代政治、经济生活领域里的变化,真实地塑造出了“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小说还结合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细腻地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民情风俗、起居服饰、地方特产等,从而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的地方色彩。
《暴风雨前》
将叙述由天回镇移到成都,集中在半官半绅的郝达三公馆。郝达三的上流社会地位与其子郝又三的公子哥儿及小学教员的身份,使得小说得以在一种伸缩自如的叙述中展现主流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相叠印,从而比《死水微澜》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再现1901-1910年间中国的社会状况。上自清末的维新改良运动,下至世纪初的民间宗教运动,小说从相当深入的层面解释了近现代中国面临和正在发生的巨大历史变动,描绘了四川保路运动产生的根源。小说除了深入刻画了居于时代边缘的郝氏父子的形象,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维新派人物尤铁民、患忧郁症的郝家大小姐郝香芸、平民女性伍大嫂等。小说对社会生活的描绘相当广泛细腻:从官宦世家的复杂矛盾,到贫民窟的畸形生活;从新思潮、新观念对市民意识的影响,到对成都地方风俗的描绘。小说通过平庸、简单又不乏善良的纨绔子弟郝又三的活动,使对广泛的社会风俗生活写真,具有类似巴尔扎克、左拉小说的“风俗史”的特点。
《大波》
作者试图以更恢弘的气度再现1910年、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至四川独立的整个过程,可以称为四川辛亥革命的一部宏大史诗和百科全书。小说叙事的视点更加“上移”,叙述几乎在上层官僚与历史人物间进行。小说写得最生动的是总督府幕僚黄澜生精明泼辣的太太。黄太太与蔡大嫂、伍大嫂形象的出色塑造,显示出李劼人善于塑造个性鲜明、秉性泼辣的四川女性的特长;而在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法国文学对李劼人的影响有其明显的痕迹。但《大波》过多的历史线索的勾勒,过少的日常生活的描绘,造成小说叙述的繁琐平庸,艺术性减弱。
《李劼人全集》
2011年9月辛亥革命100周年、著名作家李劼人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600万字17卷20册的《李劼人全集》。《李劼人全集》资料收集耗时20余年,包括至今存世的、能够搜集到的李劼人以中文写作的全部作品和文字及全部翻译作品,全集还整理出版了李劼人所有的手稿。
此前,出版界对李劼人先生的作品一直缺乏系统的整理。全集填补了这一空白,全面展现他在文学、翻译、民俗等领域的成就。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被郭沫若先生称颂为“小说的近代史”。更有文学批评家将他的《死水微澜》称作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精致、最完美的长篇”。同时,作为翻译家,他又是最早将法国文学名著译介给中国读者的先行者之一。他的大量散文、书信等作品是中国知识界风雨历程中的心灵实录,堪称一代信史。他又是民俗大家,中国饮食文化理论深刻的阐述者和卓越的实践者,巴金曾叹道:“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
李劼人所作的长篇小说大都在上世纪50年代因种种原因修改或重写,而确立李劼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是1937年中华书局版本。此次出版中,所有小说恢复了1937年中华书局版本,力求为读者和学界提供历史原貌的、完整的李劼人著述的版本,呈现最原汁原味的作品风采,使这位中国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一度的“失踪者”重新归来,还原大师,再现经典。
李劼人曾译有10部法国长篇小说和大量中短篇小说,同时对法国的社会和教育进行了深入考察,留下了相当多的著述,这些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后从未出版过,对学术界来说是一大空白。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李劼人的佚文和书信被发现,而这些也都没有和读者见过面。社会和学术界盼望能有一个完整全面、具有公信力的李劼人作品的可靠文本问世。此次《李劼人全集》的出版终于弥补了这一长期以来的缺憾。
新文学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祖师”
李劼人是新文学史上在创作中一个索群独离的作家。他早年留学法兰西,归国后一直“蜗居”于巴山蜀水之间,既不是作家群中的京派,又不是海派;既非“左联”成员,又非延安派,又不是共产党员。他只是一位坚守在故乡土地上默默耕耘的成都乡土作家,当三十年代作家们纷纷将自己的作品贴上政治意识的标签的时候,李劼人却在尘封的历史岁月中淘金。从他的作品内容看,一系列短篇小说虽然取材现实,富于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但奠定他地位的“大河小说”系列,却全部是历史题材,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远离了当时文学的“主旋律”。可是用李劼人评价早年鲁迅的话来评价他自己:“他不是弄潮儿,他是开山祖师啊!”李劼人正是新文学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祖师”。
“中国的左拉”
最早对李劼人热情赞颂的是人们熟知的郭沫若先生。他首次提出李劼人是“中国的左拉”,而《大波》是“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
郭沫若之后,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著名学者曹聚仁也充分肯定了李劼人作品的价值,认为“现代中国小说家之中,李劼人的几种长篇小说,其成就还在茅盾、巴金之上。”曹聚仁在对比了屠格涅夫和左拉的小说以后,得出了结论:“从写作技巧上说,李氏也是一个很成熟的作家。”
已故香港著名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先生则把李劼人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七大家之一。在《中国新文学史》一书中,他不仅介绍了李劼人的文学活动和“大河小说”的内容,而且介绍了李劼人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认为李劼人对黄澜生太太的描写“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前无古人的笔法”。还说:“李氏的风格沉实,规模宏大,长于结构,而个别人物与景物的描写又极细致生动,有直迫福楼拜、托尔斯泰的气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杨义研究员的三卷本《中国现代小说史》,为四川乡土作家群专设了一章,而李劼人则作为四川乡土作家群中的大家之首。杨义先生从“白话小说的早行者”,“锲而不舍地创作近代史长篇”,“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的特色”三个方面,对李劼人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析评论。明确地指出,李劼人是“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小说家”,“在三十年代作家的艺术气魄方面,李劼人是屈指可数的”。杨义还认为:“李劼人的成功,正在于把外国近代的小说意识,不着痕迹地融解在东方文学的趣味和手法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而且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作个性。”
法国翻译家温晋仪女士在法译本《死水微澜》的前言中,称李劼人的书是“中西影响相融合的一个范例。”而日本翻译家竹内实则在李劼人还健在的时候,就已经着手译介李劼人和他的“大河小说”了,并一再撰文盛赞李劼人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日本文学评论家花田青辉特别将李劼人与明治时代的大作家岛崎藤春相提并论,认为《死水微澜》“吸引读者无比的魅力。”1971年由日本河山书房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中国文学”丛书,共十二辑,单独占一辑的只有李劼人、鲁迅、郭沫若、茅盾、赵树理、曲波六人,其余的作家都是二人合辑,如巴金与老舍就合编为第四辑。在美国,在英国,李劼人不仅是作为文学家被研究,而且是作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被跨学科研究。
李劼人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山,他的作品中蕴藏着一个品位极高的美学富矿;李劼人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文学创造是我们发展当代文学的光辉典范。作为学养深厚的一代文豪,李劼人既是小说家,又是文学翻译家,同时还是民俗学家、实业家和文化活动家。读者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能看到一个全新的李劼人。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李劼人就大量翻译文学作品,法国近代许多重要作家,如福楼拜、卜勒浮斯特、法朗士、左拉、龚古尔兄弟、都德、罗曼·罗兰、莫泊桑、马尔格利特等等作家的作品,都被他翻译介绍给了中国读者,而他自己也在翻译这些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吸取了创作的精髓,为他日后的长篇小说创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李劼人的文学创作,在新文学史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不仅为我国新文学画廊贡献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他还创造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的好几个“第一”:他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他已经散轶的短篇小说《游园会》发表于1912年成都的《晨钟报》;即使今天尚能读到的《儿时影》也发表在1915年,比鲁迅的《狂人日记》早三年,也比陈衡哲的《一日》早两年。李劼人还是第一个以史诗般的艺术气魄描写辛亥革命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的作家。鲁迅曾经无不遗憾地说:“既以前清末年而论,大事迹不可谓不多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政变、义和拳变、八国联军、以至民元革命。然而我们没有一部像样的历史著作,更不必说文学作品了。”鲁迅不知道,就在他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死水微澜》已经出版了,李劼人已经用他的如椽大笔,填补了近代以来文学史上的这一空白。并且像李劼人这样“反映惊天动地的辛亥革命的文学创作,像他的‘三部曲’那样完整地描述的作品,还找不出第二部。”
不仅如此,李劼人还第一次在长篇历史小说领域内实现了内形与外形的革命。在外形方面第一次打破了结构上的章回体例,使“大河小说”实现了对中国历史传奇的超越。在内形方面第一次将我国长篇小说发展的两大类型,即:历史传奇与世情小说融会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文学新的历史小说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历史小说,也有别于西方的历史小说。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崭新的历史小说形式,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