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藏族服饰

国家非遗
藏族男性服饰分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三种;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较大,节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现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橱中增添了西装、夹克等现代服饰,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饰情趣。但是,不少人在节日时仍然保持着传统着装。
目录
藏族服饰介绍

相关项目

1、藏族服饰(西藏自治区),编号:Ⅹ-113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措美县
(3)保护单位:西藏措美县文化局
2、藏族服饰(西藏自治区),编号:Ⅹ-113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
(3)保护单位: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文化和旅游局
3、藏族服饰(西藏自治区),编号:Ⅹ-113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普兰县
(3)保护单位:普兰县文化和旅游局
4、藏族服饰(西藏自治区),编号:Ⅹ-113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安多县
(3)保护单位:西藏那曲市安多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局
5、藏族服饰(西藏自治区),编号:Ⅹ-113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申扎县
(3)保护单位: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文化和旅游局
6、藏族服饰(青海省),编号:Ⅹ-113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3)保护单位: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馆
7、藏族服饰(青海省),编号:Ⅹ-113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
(3)保护单位:门源回族自治县文化馆
8、藏族服饰(青海省),编号:Ⅹ-113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3)保护单位:海南州文化馆

服饰类型

约略而言,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历史的不同,藏族服饰异常丰富多彩,差异颇多,不胜枚举,有些地区,县与县、乡与乡之间都有较大区别。已发现的服饰类型已有200多种,居中国少数民族之首。

男服种类

藏族男性服饰分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三种。

勒规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勒规也随之变化,春夏季上身普遍穿棉布或白茧绸镶锦缎齐腰短衬衫,左襟大,右襟小,再穿棉、毛料缝制的圆领宽袖长袍,藏语叫楚巴,一般用加差朶拉(七彩大花带子,用红、绿、青、紫等七色条纹装饰毛料长带,长约2米,宽约20厘米)将楚巴围系在腰间,两袖交叉经前腹围系在腰后,长跑下垂的部分边沿齐于膝盖,腰部形成一个囊带,用来装随身携带的物品。裤子腰围、开挡和裤脚都很宽广,脚穿短统藏鞋,头戴毡礼帽。秋冬季衣裤均为牛羊皮革制品,或用人造裁绒逢制的,楚巴亦为毛料或羊皮,头戴有护耳的皮帽,脚穿长统皮鞋或皮底绒帮的自制藏鞋。

赘规

赘规为节庆盛装和礼仪服饰,选料昂贵,做工精致,是藏族服饰的精品。男性赘规上衣内外衫。内衫,藏语称囊规或对搪,多选用丝绸和萤绸布料,颜色普遍为白色、紫色、浅黄色,对襟高领,襟边和领口均用金边或银边镶嵌,也有选各种颜色纹花的绸缎作布料的,内衫均为齐腕长袖;外衫,藏语称交规或崩冬,选印有圆寿、妙莲及其他花卉图案的锦缎为料,样式与内衫相同,只是无袖。楚巴领子、袖口、下摆或以水獭皮,或以豹皮,或以虎皮作装饰镶边,镶边宽度尺许,最窄也有五寸,有的还要在镶边上用白皮毛拼成“ (藏语称庸仲仁姆,象征坚固不摧、永恒常在)的图案,沿镶边内用窄于镶边的传统花色锦缎压边,再用金银扁线镶饰,有的镶三层边,最底层为水獭皮、水獭皮上面是貂皮,最上面是虎皮,几乎楚巴的整个下摆都是被镶边覆盖。裤子均为白萤绸缝制,脚穿皮底绒帮的藏式长统鞋子。男性的首饰主要有嘎乌,斜插腰刀,楚巴后摆做好漂亮的波状尾褶,佩挂嵌龙银刀,足蹬藏靴时,一幅康巴男儿的英俊形象和剽悍气质便会令人为之倾倒。

扎规

头戴狐皮帽,身穿貂皮镶边的氆氇或毛呢楚巴,腰插长刀,身佩挂护身符和长短枪,倍显武士英姿勃发的阳刚之美。

妇女服饰

藏族的服饰还主要表现在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上。节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这一点众所周知,而成人仪礼和结婚前后妇女的服饰有较大差别却是藏族服饰制度的一大特色。青海农区藏族姑娘到十五、十七岁时,要把童年型的辫套改为成年型辫套。并要选择吉日进行,称"戴天头"(即姑娘成人礼),要请僧侣先举行宗教仪式,再由成年妇女为姑娘更新装,拜佛、祖先和父母,这时女眷们唱《跪拜天·祖歌》。海西藏族姑娘在十五岁要佩挂"马尔顿"(发套)它用布或绸缎制成,上面饰以许多银盾、珊瑚。果洛藏族新婚女子要穿大袖大褂和华丽的背心,大褂袖口镶有一圈彩虹式贴边。同样,天祝藏族未婚女子的发套比已婚妇女发套短得多,而阿坝州藏族女子十六岁后才开始蓄发结辫。甘肃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辫梳编起来,已婚妇女则中间编,两边不编,但从腰以下又都编串起来。

有些成年服饰还保留有古风,如阿坝州松藩农区藏族妇女成婚后,头上要盘镶有琥珀的小管粗布袋,这类头饰据说是西藏阿里地区古代妇女才有的头饰,在今天整个藏区已少见。

民俗差异

日渐完善的藏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层次多样,既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又有许多等级和地域性的差别,还有一些特定的服饰制度。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与古羌人的一部分融合而成的,这几乎已是史学界的共识,而无论是古羌人中的发羌,还是卡若、曲贡等文化的创造者,他们都生活在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世界屋脊上,以牧业、农业为主,这就决定了藏族先民们服装基本特征是厚重保温,宽大暖和的肥腰、长袖长裙。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的流动性,逐渐形成了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个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这样外出时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甚至可以放幼儿,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穿,非常便当,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可谓一物多用,当然,这些穿着方式和使用功能不可能一日俱备,也不必详考。然而藏族的这种基调形成久远却是不难想像的。有人曾研究过西汉前后的青铜器图像及古代壁画,发现古羌人与今天的藏族服饰极其相近,都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露臂、以毛皮制衣等,惊人的相似,说明藏族服饰有着很强的稳定性,这正是生态环境与生活方式决定服装形制的最好说明。

阶级差异

贵族

在等级差异方面,贵族藏袍与民间藏抱的结构并没有根本区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质地和花纹上。贵族服饰质地精细,花纹讲究。一般有蟒缎袍,由黄、红、蓝、绿、白、紫等色作基调,上面有"间希"纹祥(龙、水、鱼、云等纹)。此袍常是四品以上的官员朝见达赖喇嘛,或重大节日举行礼仪时穿用。"寸扎白玛加加"袍(莲凤锦缎袍)是一种有莲花、凤凰纹祥的缎袍,它和"寸扎花尔白玛"(莲花缎蒙古袍),是四品以上官员过年过节的普通藏袍。另外还有团花锦缎袍,"曲巾"袍等等,都是拉萨日喀则等城市高级贵族的珍贵藏袍。史籍对十八世纪的噶伦颇罗鼐的服饰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当时上层贵族及地方政府办事官员服饰的珍贵材料。从该书反映的情况来看,当时贵族的上装,平时穿五色锦缎质地的大领无衩小袖衣,以皮为里。重大的节庆 日,则穿蟒纹袍,披貂皮披肩,下穿大褂,腰束金丝缎腰带,上别小刀荷包等装饰品,足穿牛皮靴,头蓄发,左耳带珠坠。除平顶帽外,其余装束与颇罗鼐大致相同。此外还手带骨板指,拿念珠,识字者腰间多插一个像刀鞘一样的铁简,内装竹签笔、藏式墨水瓶等文具。节庆时,这些下属官吏把头发绾成一髻或两髻,戴无翅白纱帽(唐代进士帽),左耳戴金镶绿松石耳坠,右耳坠珊瑚,身穿獭皮镶边的大领窄袖短锦衣,袖口由五种颜色的锦缎相接,下穿黑曷毛百摺裙,腰束大红花缎带。上述这些贵族服饰,除无翅白纱帽和装文具的铁筒外,其他服饰今天仍然普遍流行。

从《西藏志》的记载看,当时的平民男子服饰是着大领无衩藏袍。质地有氆氇、绸缎等不拘颜色,都戴平顶帽,手上有骨板招,腰束皮带或毛曷毛带,手拿念珠,也戴小刀等饰物。在着装方式上,贵族与平民有些差异,贵族男子衣袍长坠至脚背,而且紧身;而一般老百姓的长袍一般上提至膝,上身宽松,便于盛物与活动。劳动时则将大袍两袖脱下,结于腰上。这一时期,贵族的妇女的盛装服饰较为华丽,成书于1733年的《颇罗鼐传》曾记载颇罗鼐之妻婚礼上的服饰是:贴身穿着光滑柔软的玄青色裙子,外面罩上帝青色的外袍,蓝色的波纹皱褶上缀着孔雀领花朵。脚上穿着缕花织锦的筒靴,腰间系着宝石镶嵌、丝穗婆娑的腰带,手臂带金钏和海螺镯。中指和无名指套宝石镶嵌戒指,颈上佩红色的琥珀项饰,胸前悬着层次分明的珊瑚、瑰玉、琥珀的短项圈和珠玉穿成璎珞的长项链。头发是对半分开,梳在两旁,当中是珠璎顶髻,披散在身后的一股股小辫,缀满金银、珠玉、珊瑚、宝石。此外,还带着三角形的巴珠头饰,顶髻上有一颗硕大的松耳石,真可谓满头的珠光宝气,灿烂夺目。这类服饰在卫藏的贵妇节日盛装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平民

此外,其时妇女的平时着装一般是:头戴帽顶有红绿色绒饰的尖顶小帽,下穿黑红色相间的十字花纹毛裙,着邦垫。上衣是齐腰间的小袖短衣,质地有毛、缎、布等。披方形缀绒披肩,手带银镶珊瑚戒指,左手戴银钏,右手戴宽二寸的砗磲圈,据说此圈是从小就必须带的,以使死后魂不迷路。耳环多是金银镶绿松石质地,耳环上有钩。以上连珍珠珊瑚串挂在发上,下接珍珠珊瑚串垂于两肩,与今天卫藏妇女头饰基本相似。另外,无论贫富,都要戴两串念珠,富者戴大蜜蜡珠,胸前除挂银镶珠石胸饰外,必戴佛盒,富者还头戴"巴珠",价值千金。

从上述服饰状况看,卫藏地区的阶层性服饰差别的表现已逐渐由等级性差异向贫富差别方向转化。这种趋势到了十八世纪中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颇罗鼐传》记载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日喀则地区贵族和平民的服饰时说:"当时,西藏百姓安居乐业,保持了古时的风尚……循规蹈矩,日喀则的官员,头戴迦尸迦织巾帽,耳坠美得像莲花池中的回影……平民们则打着顶髻,或者是散披发辫,衣服的下摆满是皱褶,"而接下来作者又说"如今却不是这样了,服饰上争奇斗艳,竞相仿效。正如清水一旦遭到污染,马上就失去原有的光泽。"作者对这些所谓"礼崩乐坏"状况的忧虑正说明了当时各阶层间的服饰差异正在日趋缩小。所以,上述颇罗鼐新妇的华丽服饰在今天藏区妇女服饰中屡见不鲜,俯首皆是。特别如"巴珠"这样豪华的头饰也成为现代藏族妇女的常见服装之一。这种风尚一直持续下来,而近现代日渐发展的服饰的商业化更加强了这种趋势。西藏解放前,德国人海因德里希曾记载拉萨街上服饰商业的繁荣"(拉萨城里)商品种类繁多,从针线到胶线都能买到……毡帽式祥很像欧洲人戴的宽沿礼帽。……民族形式的鸭舌帽同他们的民族服装穿戴在一起倒挺自然和谐。"这种服饰商业化的状况无疑也是与服饰等级差异的日渐缩小互为因果的。

区域差异

除阶层性、节常性和时令性差异外,近现代藏族服饰还存在着极大的区域性差异,而又特别表现在妇女服饰上。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藏族女子的服饰较男子复杂得多,也许各民族人们都把对美的喜好,甚至家庭的富有与骄傲皆体现在妇女的服饰上。使妇女的服饰成为民族服饰特色与差异的主要表征之一。

卫藏地区藏族妇女服饰除上文述及的日喀则、拉萨的服饰外,较主要的尚有工布地区类型和阿里地区类型等。工布地区服装的最典型特征是男女皆穿"谷休",即宽肩无袖袍。男子的"谷休"从腰部束扎,下摆不过膝,女装谷休却不垂至脚面。此外,女子头饰多椎髻。

四川阿坝、甘南夏河和青海等地的藏族妇女头饰多为"碎辫子",将头发梳辫成数十根细辫,下接黑丝线或咖啡色丝线,直坠至脚踝。自头部起坠一宽寸许的硬布块,上缀真假琥珀、玛瑙或银碗形饰物。自臂部起有一尺许的硬布块,垂及踝部,缀有碗形银质饰物或银元、铜元数行,多至数十枚。未婚女子,梳两根辫子,辫子上缀有红布块,上排缀红珊瑚数行。部分妇女在顶脑门处饰以较大的绿松耳石串。腰带上挂一银钩或铁、铜钩,叫"雪吉",原是挤奶时挂奶桶之用,后遂变为装饰品。腰带两侧旁又有一个叫"隆果"的圆形或桃形银饰,下部有一长孔,缚一红绸绿带,颇为雅致。在甘南,男子的服装是按照冬、夏季节而制作,以羔羊皮、老羊皮、毛毡子、棉布等制成,分为单、夹、棉、皮的大领无扣长袍。夏皮桶子板厚毛短,是缝制夏服的主要原料。秋皮桶子板稍薄,毛长适中,宜缝制四季长用服装。冬皮桶子板薄毛长,用作冬服。比较讲究的男式皮袄,用豹皮做领,黑灯芯绒镶边、皮卷边;有的用氆氇或褐子来制作,看起来既美观又大方。用羔皮缝制的加面藏袍轻巧美观,是节日和走亲访友的礼服。羔皮有毛短面卷曲的冬羔皮,也有毛长适中呈穗状的二毛皮,还有板薄毛长的长二毛皮。用羔皮缝制的藏袍多用各色灯芯缄、平绒、缎子或毛呢挂面,用锦缎或花氆氇、小獭皮镶边,用狐皮作领。

帽子的颈部一般较长,通常用线绣上花卉,并在顶端装有红缨,垂于四周。也有圆形毡帽,更多见的则是狐狸皮、羊羔皮帽子。自己的饭碗都是自己专用,即便是出门也要将自己的饭碗携带于怀中,别人的衣服和饭碗习惯上是不会使用的。藏族男子一般都穿靴子,没有袜子,夏天多有赤足者。男人们外出时,酷爱骑马背枪挎腰刀,看来起来英姿飒爽。男子一般都有一串念珠,既可作为佩挂的装饰,又可以作为念经计数之用。手上喜欢戴着象牙手镯、金银戒指和银制护身符盒。过去男子都留辫子,将头发编成独辫盘在头顶。有的地方的男性发辫留有“刘海”,但多数人是蓬松着头发不蓄辫子,喜欢佩戴火镰、银盒、护身符盒、针线包、腰刀、子弹袋等,腰刀的刀鞘、刀把上,多有镶嵌金银珊瑚的,刀悬于腰下,也有把短剑斜插在腰间的;耳上还戴大型耳环。

地域差异

不同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与此协调的各类区域服饰、季节服饰、民俗服饰;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决定了西藏服饰文化的纵向发展和各类等级服饰、职业服饰的千差万别。所以藏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特点鲜明。藏族服饰,农区、牧区因劳动特点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农区

男子穿一种大领开右襟的氆氇长袍。穿时将衣服顶在头上,腰系一条带子,垂下去的部分使其略过膝盖,伸出头后,腰部就自然形成一个囊袋,可以放进随身带的物品。脚穿皮靴或“松巴鞋”,赤脚的也有。过去的俗人男子都留发辫,有时为了便于操作,就把辫子盘在头上。一般都穿两耳,左耳带一个大耳环,藏语叫“纳龙”。

喇嘛则一律穿紫红的裙子,长齐脚面;上身穿一件背心,外披一张有身长两倍半的紫红色的披单,称为“袈裟”;脚穿特制的喇嘛靴,普通喇嘛打赤脚的也不少;按规定应戴的帽子,多半在念经时才戴,平时出寺庙一般不戴帽;僧官和活佛有规定的帽子,出门则要戴上。喇嘛和尼姑的服装有等级界线,无论式样、颜色或质量,均要根据地位决定,地位较高的,他(她)们的坎肩上均镶有缎子,长裙和披单则为毛料,鞋上也镶有一块缎子表示其地位。

农区和城镇的妇女,冬季穿长袖长袍,夏天穿无袖长袍,内着各种颜色和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有彩色横条的“邦垫”(围裙),但姑娘一般不准系。由于西藏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不同,服装的样式也有差别,如工布、昌都、山南、日喀则和拉萨等地,有明显的地区特色。装饰方面,地区特色更为明显。一般说来,少女时梳一条发辫,成年后分成两条,另在头顶分出一小撮以供挂“巴珠”。“巴珠”是一种三角形的头饰,普通以布扎成一个三角形的架子,上面缀以珊瑚、松耳石,胸前照例戴一个“嘎乌”(佛盒)。两耳前面挂一双鱼形饰物(耳挂)。

牧区

西藏牧民大都生活在辽阔无垠的藏北草原,那里海拔高,风沙大,气候酷寒,他们的服装首先以挡风御寒为目的,当然也注重实用和美观,藏北草原盛产的羊皮是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藏北牧人平日都穿宽大、厚重的羊皮袍,坦露右臂,亮出古铜色的胸膛。袍子大都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用15厘米左右的黑平绒镶边。白天穿在身上,晚上可当被盖。他们爱蓄长发,掺入红色丝线编成发辫盘于头上,颇为壮观,故称“英雄发”。夏日戴红缨毡帽,这种帽子非常古老,很多壁画里的山神都戴这种帽子。冬日戴毛绒或狐狸皮帽。在吐蕃时期,甚至以后的一些年代,狐皮是作为怯弱的象征,对临阵逃脱的胆小鬼才强迫其披戴狐尾以示羞辱,吐蕃和帕竹法律中都有“懦夫狐狸律”的条文。但近代牧区甚至城镇和农村盛行戴狐狸皮帽,讲究头脚齐全并用绸段帮衬。牧人在节日或盛大庆典上多穿羊羔皮袍,用毛料或缎子做面料,领口、袖口和下摆镶水獭皮或豹皮。他们腰系制作精美的火镰石盒、子弹盒、鼻烟盒等,胸前或右侧挂座钟形的护身符。牧区男子还离不开腰刀、短刀和火枪。这些过去是防身的法宝,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或财富的显示。牧区妇女平日也穿羊皮袍,领口、袖口和下摆先用黑平绒镶边,再以红、蓝、绿三色平绒条作装饰。

有些地区的服饰有明显的历史遗迹,如四川阿坝州农区的嘉绒藏族,因长期与羌族毗邻生活,互相交往,今天的妇女服饰也保留了一些羌族服饰特色。如普遍穿长衫,并以蓝黑色为主,下身系围腰,腰间扎丝织花带,冬天穿羊皮褂子或羊毛织成的无领短褂等。

另外在丧葬方面,也有一些特殊的制度。如四川阿坝州的丧偶之妻,要将身上所有的饰物取下以守孝,要把饰物藏于箱内一至二年。并且这段时间,忌穿鲜艳华丽的衣裳,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藏族服饰相关榜单
中国十大最美民族服饰 最好看的民族服装 少数民族服饰盘点
中国十大最美民族服饰名单如下:蒙古族服饰、维吾尔族服饰、藏族服饰、苗族服饰、侗族服饰、哈萨克族服饰、彝族服饰、土家族服饰、傣族服饰、柯尔克孜族服饰,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中国十大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著名传统民俗非遗项目
中国十大传统民俗非遗项目名单如下:庙会、灯会、春节(传统节日)、黄帝陵祭典、抬阁、端午节(传统节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三月三、婚俗,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地方风俗
  • 语言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型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年夜饭
  • 国粹
  • 方言
  • 传统舞蹈
  • 传统戏剧
  • 传统美术
  • 传统技艺
  • 传统医药
  • 传统民俗
  • 赛马会
  • 灯会
  • 庙会
  • 街拍
  • 公共服务
  • 城市景观设施
  • 热门文章
  • 中国十大传统民俗非遗项目
  • 河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安徽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
  • 湖南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海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浙江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广西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世界十大最好听的语言
  • 湖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贵州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中国十大著名灯会
  • 广东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云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西安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热门词条
  • 1
    端午节(传统节日)
  • 2
    锡伯族西迁节
  • 3
    珠算
  • 4
    婚俗
  • 5
    蒙古族服饰
  • 6
    苗族服饰
  • 7
    秦淮灯会
  • 8
    藏族服饰
  • 9
    秀山花灯
  • 10
    全丰花灯
  • 11
    哈萨克族服饰
  • 12
    侗族服饰
  • 13
    朝鲜族花甲礼
  • 14
    小榄菊花会
  • 15
    柯尔克孜族服饰
  • 16
    彝族服饰
  • 17
    傣族泼水节
  • 18
    厂甸庙会
  • 19
    维吾尔族服饰
  • 20
    妈祖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