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1936年,划并潜山、霍山、太湖、舒城四个县的边界结合部设置建县。地理坐标东经115°50′—116°33′,北纬30°39′—31°11′,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人口40.1万,是安徽省唯一一个集革命老区、纯山区、贫困地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五区”于一体的县份。境内天羊、青四、多丛等三条山脉构成“大”字形山脊控制全县,连接千米以上山峰69座,千米以下500米以上山峰66座,地势起伏,相对高差在300-1700米,森林覆盖率达75.55%。境内地形将河流分成四大水系,属淮河流域的淠河水系,属长江流域的有皖河、巢湖、菜子湖水系,河道总长为11053.6公里,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有河流4.6公里,年迳流量20.53亿立方米。境内以黄棕壤为主,兼有山地草甸土和山地棕壤。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凉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4.20C,年平均降雨量1496.4mm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0%-80%之间,无霜期217天,年日照平均数约1957.1小时。此外,昼夜温差和冬夏高低温变化大。
岳西黑猪源自古老的淮猪。人们为食肉和农田施肥需要普遍养猪,逐渐培育形成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趋于一致的淮猪品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考证,公元3~6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淮北平原经济遭受战争破坏,并受到水灾,淮猪逐步南迁到安徽淮河两岸。千百年来,在大别山北坡水向北流入淮河水系的下游一带,形成了具有千年历史的霍寿黑猪品种;在大别山南坡水向南流入长江水系的潜水、皖河一带,形成了具有千年历史的安庆六白猪品种。南迁至大别山腹地岳西的淮猪,在江淮分水岭高海拔、高坡度、高风速、高湿度的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驯化培育和物竞天择,在大别山腹地深处逐步形成了岳西黑猪这个袖珍型山地黑猪,经产区出土的宋朝“铁猪”、“铁牛”等祭品考证,传承至今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岳西建县后尤其建国以来,岳西本地出产的山地黑猪肉,肉质特色广受社会赞誉,声名远播,其名称也由此即来。
短小精干,毛黑浓密,皮厚多褶;背微凹、耳尾下垂、卧蹄、面如狮脸。繁殖率高,食性杂,耐粗饲,冬季抗寒,夏季耐热,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缓慢,瘦肉率偏低。
肉质细嫩,含水量少,脂肪洁白,有光泽;肌肉色泽鲜红,肌内脂肪丰富,大理石纹明显,具有肉红、膘白、骨细、髓满、花缇,氨基酸、脂肪酸含量高等显著特点。煮沸烹饪后肉汤澄清透明,脂肪团聚于表面,香味浓郁,入口粘而不腻,肉味香嫩,肉质筋道有弹性,回味悠长,素有一家食肉满村香的美誉。
岳西海拔高,坡度大,降水丰富,川谷纵横,独特的生态环境,容易出现高温、高湿、严寒等极端天气,在长期的风土驯化和自然选择下,岳西黑猪形成了短小精干、毛黑浓密、多褶皮厚的特点,造就了冬季抗寒、夏季耐热的本事。千百年来,岳西居民用当地盛产的玉米、水稻、小麦、山芋等农作物下脚料养猪,加上丰富的红花草、水葫芦、山野菜等青粗饲料,造就了岳西黑猪食性杂,耐粗饲的本领。
岳西黑猪是中国优秀地方猪品种之一,是大别山中的瑰宝。该猪具有体质健壮、耐粗饲、屠宰率高、肉质香、花板油多等特色,其肉质膘白如汉玉、肉红如玛瑙、皮粘如糯米、骨细如香烟。煮沸烹饪后肉汤澄清透明,脂肪团聚于表面,香味浓郁,入口粘而不腻,素有“一家食肉满村香”的美誉。
岳西黑猪以特有的质量特色,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予以关注和专访。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以岳西黑猪为主角,拍摄了“从农田到餐桌——走进岳西”专题片,全方位报道了岳西黑猪保护、养殖环境、养殖方式、屠宰过程、肉质特色等全过程;农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中安在线等媒体多次专题报道了岳西黑猪品质特色、生产销售情况、消费者评价、岳西黑猪养殖在生态扶贫发挥的重要作用等。如今,岳西黑猪产品畅销长三角,岳西黑猪已成为岳西县生态农业的名片、有机食品的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