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口山芋在泗县种植已有300多年历史。
据《泗县志》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黄河夺淮入海,由于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加上水、旱灾害频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靠天吃饭的泗县劳苦农民颇为喜植抗旱耐瘠、适应性广的高产地瓜,可生吃熟食,可切瓜晒干长年备饥荒,还可磨粉滩煎饼、烤地瓜、作面食。
清末、民国时期,农民以高梁、红薯为主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地瓜成为主要充饥物。
建国初期,山芋作为泗县人用来裹腹的主要粮食。
大路口山芋结薯早而特别集中,无“跑边”,极易收刨。
薯块多而匀,表皮光洁,薯块纺锤形,皮色深红,肉色特白,晒干率36%-38%。
而且含有大量可溶性糖、多种纤维素和多种氨基酸及矿物质等营养元素。
口感细软,绵甜香糯,营养价值近似于土豆,又不含龙葵素,易于消化而不会引起中毒,是一种很好的碱性食物。
大路口山芋所含的矿物质中,氟的含量较高,具有洁齿防龋、保护牙齿的作用。
泗县中部有由东北向西南走向的间断岛状残山丘陵,基岩出露,海拔50-157米,继续延伸55千米,面积48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2.7%。
东南部是由北向南走向的剥蚀堆积,山麓发育,起伏不平的裙状斜面,海拔20-38米,坡降3-5度,延伸29千米,面积114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6.4%。北部是古黄河泛滥堆积构成的冲积平原,由西北向东南略倾斜,海拔18-21米,面积1140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63.8%。
其余是河间平原,地势平坦,海拔14-16米,面积485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27.1%。总观全县,南北高差8米,东西高差3米,自然坡降1:7500-1:10000。县北西高东低,沟河之水皆向东流;县南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沟河之水向东南流;东南部由东向西倾斜,沟洫之水由东向西流入石梁河。
泗县境内大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为2284-2495小时,日照率52%-57%,年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220天,年均降水量800-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泗县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加之秋季昼夜温差较大,非常适宜山芋生长。
大路口山芋产地范围为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大路口乡现辖行政区域。
品种:泗县大路口当地品种、商薯19山芋品种。
立地条件:基地海拔50米以下,地势平坦,沙壤土有机质含量大于1%,土壤pH值6.5至7.5。
栽培管理
育苗: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厚、排水良好、管理方便且三年未种山芋的旱地或水稻田作育苗地。在日均温14℃时,翻地15厘米左右,每平方米施入3千克至3.5千克土杂肥。每667平方米大田建苗床3平方米至4平方米。每667平方米大田用种薯50千克至60千克。
栽种:4月至5月期间。大垄单行,春薯每667平方米(亩)栽3000至3300株。
管理:重施基肥,追肥以“前轻、中重、后补”为原则,禁止使用硝态氮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2500千克至3000千克。前期深中耕、勤中耕,达到地无板结,土壤疏松,无杂草。
采收
当气温降至8至15℃时,即可开始收获,至10月底收获结束。
贮藏
窖留60%空间,窖温保持10℃-13℃,湿度前期保持70%至80%,后期保持50%至60%适时通风。
感官特色:“大路口山芋”在长期的栽培和自然选择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特征,生产出的山芋呈纺锤形,块根完整,红皮白肉,口感香、甜、面,栗子味浓。
理化指标:可食部分≥95%,蛋白质≥5%,淀粉≥25%,可溶性固形物≥9%,粗纤维0.8%-1.2%,维生素C≥25克/100克。
安全及其它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和其它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大路口山芋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
大路口山芋的检测机构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