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于1947年,前身为丰子恺、潘天寿等贤达创办的明远中学,提出“以人格教育恢复革命之元气”的办学宗旨;1959年隶属浙江大学,全面融入浙大,深受“求是创新”精神熏陶;1972年易名杭州第十五中学,隶属杭州市教育局,1992年恢复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名,由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先生题写校名。学校秉承人格教育思想和求是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以完善人格做人,以求是精神做事”,成为杭城四所“我心目中的杭州品牌”高中之一。1996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2015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
2010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丁兰校区立项,成为2013年杭州市重点建设实施项目,2013年11月18日正式开工,2014年12月23日市教育局确定由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承办丁兰校区,2015年9月高一新生480人正常入学,至此,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现有玉泉、丁兰两个校区。
学校探索集团办学新模式,提出并坚持“统一协调、踏实创新”的运行方针。两校区实施统一管理,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两校区教师通用、资源共享。学校现有正教授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02人,外籍教师3人,研究生学历教师96人,国家省市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省市级教坛新秀、全国及省市优秀教师和班主任50余人。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探索育人新方式。为每一位学生配备导师,使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脱颖而出。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有国际文化节、学术节、社团节、成人节、体育节、跑山、跑湖等大型活动;社团活动精彩纷呈,有专门社团活动楼层,30多个金牌社团,在杭城享有盛名:“天文社”社长入选天文奥赛国家队、获亚太天文奥赛金牌;动漫社获国际动漫节cosplay全国总决赛水晶金奖、盛龙铜奖;国学社、成长社、单骑社、商业社等生机勃勃。
进入21世纪,学校确立“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发展战略,自觉深化课改,逐渐形成“人格与学术并重,本土与国际兼容”的办学特色。学校不唯高考,赢得高考。学校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提出“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并成为学校的自觉追求。同时学校自觉践行、积极推进必选修全面整合的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课,根据学习程度选班,从而挖掘潜力,发挥特长,获得最大发展。
学校每学期开设120多门选修课,充分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其中“领导力开发”、“中国茶艺”等课程广受欢迎;在杭城率先开设西班牙语、德语、法语等小语种选修课程,选课时被学生“秒杀”。同时,学校积极开拓课程资源,建立10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带着课题走进社会,开展“课题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成果曾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利用周边的西湖文化资源,与中国茶叶博物馆、岳庙、浙江博物馆、浙江图书馆等建立12个浙大附中课程基地。
学校构建学生生涯发展育人体系,成立指导中心,以学业生涯、职业生涯和人生生涯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生涯发展调查、兴趣与职业定向自我测试,学科导师制等,引导学生设计生涯规划。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涯教育,比如,组织专职教师上“人生发展规划”必修课,邀请百名浙大教授开设“浙大教授与学术人生”课程,由学生社团“成长社”邀请各界成功人士畅谈事业经历,以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发现自我、培养志趣,帮助学生圆学业梦、职业梦和人生梦。
两校区协同发展,共同秉承浙大“求是”传统,享受浙大全方位眷顾:最早参加浙大“高中和大学衔接教育实验”项目,50多位学生在高二便考入浙大竺可桢学院;开展“浙大导师团牵手附中学子”活动,开设“浙大教授与学术人生”课程,与浙大学子共享名教授、实验室资源;举办“全国附中学术交流活动”,以学术引领教学;实现课程合作,建立国际责任、学术研究等特色课程……学生在高中即可分享浙大资源,实现从附中到浙大的无缝对接。
深受浙大影响,附中教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型气质,专注于教育教学研究,淡泊名利,潜心育人。精致和谐的校园文化孕育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附中教师关心学生发展,关注学生需求,是学生亦师亦友的领路人。
学校非常注重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养,提出培养“具有责任意识、求是精神与和谐品质的世界公民”,与浙江大学合作,开设国际理解课程;举办国际文化节,邀请全球百余个国家的浙大留学生走进附中,分享异国文化;学校在西班牙语、德语、法语三门小语种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正准备开设法语、德语必修课程班;与全球10个国家的15所学校结为姐妹学校,每年师生互访;与美国华盛顿中学实现互认学分、互派交换生;与法国赛尔齐·蓬图瓦兹大学深度合作,实现留学直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