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随着抗日战争由防御转入相持,富春江两岸的军事形势有所缓和,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场口商业市场的兴起对富春江两岸的经济又有着直接的刺激作用。由于农工商业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亦随之恢复和发展。小学毕业生较前已有所增加。而原设在桐庐的四县(富阳、新登、桐庐、分水)联中又恰在这时解散。一时沿江两岸的诸多青少年或失学在家,或负笈远上金华、兰溪、於潜、昌化等地就读。
因此,在富春江南岸创办一所战时初中就成为富阳及邻县人民的共同需要和愿望。富阳县社会士绅李宝濂与热心桑梓的金守庚等人乃共同倡仪建校。是年9月,县府召开法团会议,一致通过办学倡议,立即组织以李宝濂为主任委员的富阳县立初级中学筹委会,决定借用小剡李氏宗祠为校舍,着手筹划招生事宜。
1943年3月20日,奉浙江省教育厅训令,正式建立“富阳县立初级中学”。
1944年9月,校内增设简易师范班,除招收两个班初中新生外,另招简师学生一班,附设于县中之内,由蒋廷龙任班主任。
1945年后,简师单独设校,迁到董家,借董祠为校舍,校长由蒋廷龙担任。
1946年,抗战胜利,学校着手酝酿搬迁事宜,即从小剡搬到县城迎熏镇(今富阳镇)。
1949年5月,富阳解放。富阳县人民政府于8月接管学校,并将富阳简师并入该校;校址由常安小剡迁到富阳县城,暂借方家祠堂孔庙和吉祥寺等作校舍。
1952年,改名为浙江省富阳中学。
1955年,富春江洪水猛涨,江边学生宿舍被淹。于是在吉祥寺旧址重建校舍,孔庙的部分宿舍调拨给城关完小(今富阳市实验小学),吉祥寺旧址成为该校主要教学活动区。
1956年秋,增设高中部,当年招生高中两个班,并由教育厅拨款,在吉祥寺以东乌龟山新建教学楼(现红楼)一幢,成为富阳县第一所完全中学。
1960年8月,富阳、桐庐两县合并,校名改为浙江桐庐富阳中学。
1961年10月,富阳、桐庐分县,校名恢复为浙省富阳县富阳中学。
1981年,学校被列为浙江省重点中学。
1994年3月28日,富阳撤县设市,学校更名为浙江省富阳中学,同年4月4日启用“浙江省富阳中学”印章。
1995年12月,经浙江省教委督导组评估,认定批准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2007年11月,以富阳中学为旗舰学校,以永兴中学、永兴小学、江南中学和春江中学为成员学校的富阳中学教育集团已具雏形。
2010年,学校启动中美国际AP课程项目,开设“中美国际高中实验班”。
2012年10月,浙江省富阳中学教育集团正式成立。
据2016年3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浙江省富阳中学占地128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共有教学班48个,学生2000余人。
此外,浙江省富阳中学还成立了以自身为龙头,永兴中学、永兴小学、江南中学和春江中学为成员学校的浙江省富阳中学教育集团。
据2016年3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浙江省富阳中学拥有四套多媒体教室、两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一个课件制作室、两个语音室及三大现代化教育教学系统:闭路电视双向控制系统、电视节目摄、录、编、播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其中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网)利用 DDN专线与“国际互联网”接轨,使“信息高速公路”直通学校各部门。学校共有计算机276台,各办公室通过校园网联通。
据2016年3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浙江省富阳中学共有专任教师230名,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名,特级教师4名,高级教师111名。在教师中,全国和省、地、市优秀教师、教坛新秀、优秀园丁占教师总数的40%,本科以上学历占99%,其中研究生课程班结业的有10人,另有48名教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学习。
全国优秀教师:徐松泉
特级教师(不全):董君、丁明中、赵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