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文化立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民主管校的办学理念,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恒久动力与支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优良的校风、优质的教育、科学的管理赢得了学生、家长、社会、上级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曾连续二十年十届被评为市劳模单位,曾先后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状、省劳模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红旗大队、全国体育基点校、全国绿色学校、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一类学校、省教师继续教育示范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市教育系统标兵单位等百项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养成良好习惯,持续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确定了“做和谐的世界中国人”的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自身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世界公民。“九五”以来, 学校以“养成良好习惯,持续和谐发展”课题实验”为依托,以“做和谐的世界中国人”为教育目标,深入进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根据各年龄段学生不同特点,学校将学生习惯养成目标分解,落实到每学期的训练之中,并在各学科教学及各项活动中进行有机渗透,探索出具有复华特色的学生养成教育方法。全校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培养出的一批批高素质毕业生也受到社会高度评价。
在核心理念引领下,学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1999年,学校以超前的意识在全市第一个建成现代化校园网,达到了“班班通、室室通”。先后进行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创新研究”、“运用网络功能模块,深化课程改革”等课题实验,利用网络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网上绿色书吧、网上“悄悄话信箱”、网上作文、网上师生论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利平台。运用网络的强大功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开辟了广阔天地,网上教科研、网上培训、网上交流、远程教育……踏着时代的节拍,走在科技兴校的前列,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工作模式,实践了“建网就是建学校、抢先一步就是抢先一个时代”的超前理念,网络已将学校带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多年来,学校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作为学校发展的恒久动力支撑,走教师内涵发展之路。提出:“培训是最高的福利待遇,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就是最优厚的奖赏”。从培训思想、培训内容到培训模式都经历了持续漫长而不断发展的变化过程,在培训中,由单一的培训到多元的培训,由技能的训练到素质的提高,由专业发展到人格的完善,由被动的要求培训到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使教师们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同时不断创新校本研修机制,先后创立了教学专业委员会制度、优质课认证制度、核心组备课制度等。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让知识在校园里流动,学校还创建了“三级三课”与“三级三库”团队学习新模式,并在省内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实践了以学习求发展、以学习促管理,构建学习化校园的构想,实现了教师、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各学科的百余节公开课,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级奖项,许多教学课例具有开创意义,在省内外被广泛借鉴。学校教师曾三次被选中参加国家教育部支援西部地区教学光盘的录制,国务委员陈至立看到录制的课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黑龙江省首批教师培训基地,学校曾多次承担省市区教师培训、校本教研、名师教学风格论证等现场会,多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和同行的参观学习,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级会议上交流,并在多种刊物上发表。
多年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民族教育司、全国整体改革专家委员会、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等,先后在学校召开现场会、汇报会、观摩会;全国各地各种教育组织、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各级工会组织、外国友人等多次来校参观、考察,受到广泛的赞誉和高度的评价。教育教学经验也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黑龙江教育》及省内外报刊、网站等媒体上广泛宣传。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家长、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上一级学校的广泛认可,被誉为管理有特点,学校有特色,学生素质高的品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