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林斯卡学院又名卡罗琳学院、卡罗琳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曾名皇家卡罗琳学院(“卡罗琳”是为了纪念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军队),是瑞典著名的医学院,世界顶尖医学院之一,世界百强大学。卡罗林斯卡学院建立于1810年,在瑞典国内仅晚于乌普萨拉大学和隆德大学。卡罗林斯卡学院是世界上较大较好的单一医学院之一,也是世界医学排名前十的医学院,承担了全国43%的医药类学术研究,并拥有一个附属的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同时,学院有一个诺贝尔委员会而闻名于世,每年负责评审和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学院的核心任务是“致力于通过研究、教育和信息共享来全面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卡罗林斯卡学院将博士生培养和医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对全体博士生提供强有力的研究生资助体系。为选拔优质生源,在招生时,引入独具特色的研究生准备期;并重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年度考评、中期检查、学位论文公示和公开答辩等过程中的作用。
卡罗林斯卡学院位列2019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世界第38;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41位,临床和健康学科方面排名全球第10。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大类领域排名世界第10,其中医学排名高居世界第5位,牙医学排名第8位,药剂与药理学排名第13位,护理学第18位。
成立于1810年的卡罗林斯卡学院堪称历史悠久,历史上5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出自卡洛琳斯卡医学院。
有1300名高级研究员和教员,300名客座教授,5500名本科生,250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它在科系分布方面有独到之处:分设的25个系中,除了传统的外科、儿科、内科等系外,还有社会医学、神经心理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等与时代结合紧密的科系。每个系有10至20名教授。
外科和临床外科;试验外科;解剖学;社会医学;免疫医学;生理学;儿科;内科;眼耳喉鼻科;病理学;精神病学;神经心理学;放射医学;药理学;生物化学;麻醉学;医学物理和化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公共卫生和健康;微生物学;酶化学;遗传和基因等。
口腔病理学;牙科放射学;口腔微生物学;矫形牙科;牙科修补;口腔外科。
卡罗林斯卡学院顺应时代调整自身的的重点学科发展战略,着重于:临床流行病、组织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化、干细胞生物学、细菌生物学、医学统计、医学教学法、细胞生物、细胞凋亡、细胞分化调节、细胞治疗等。
学院每年在世界顶级医疗刊物上发表论文超过4000篇,在干细胞、神经细胞、流行病学与肿瘤研究等领域走在国际前沿。
研究血管增生的瑞典籍华人曹义海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过,他比较前者与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科研水平,觉得不能简单地以排名先后来评判,而是在不同领域各有千秋。他认为,在卡罗林斯卡学院,创新思想的火花可能是被保护和激发得较为完美的,同时可以向社会借助“合力”。
例如,由卡罗林斯卡学院班格特教授领导发起的一项旨在研究脑部疾病的计划——“Swedish Brain Power”项目共汇集了73个研究团体的积极参与,包括来自从脑成像到遗传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卫生保健专业人员乃至商业人士,预算高达1亿瑞典克朗,协力攻克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病。
脑科学可以说是瑞典的强项,这个领域内六分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瑞典人,新项目旨在巩固瑞典神经学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卡罗林斯卡学院校徽的主要图案,是一条盘旋在柱子上的蛇——在希腊神话中,蛇主宰人类健康。所以,每一名卡罗林斯卡学院的学生或教员都以增益人类健康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
在斯德哥尔摩的郊外,靠近北极的清凉之处,高纬度地区特有的一种平静的力量,特别适合科研深思所需的心灵氛围。一个普通的校门,至为平实、方正的红色建筑群,就像群山般静默,连校名都是不事张扬地偏于一隅,这就是世界瞩目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审地、诞生地,并每时每刻都挑战着人类的智慧极限,滚动着世界较为尖端、前沿的医学发现。
进了诺贝尔医学奖较核心的地方。那接近校门的红色大楼,就是赫赫有名的诺贝尔论坛大楼,但它朴素、方正的外表,与它的名声成反比。大楼所有瑞典式建筑一样内秀,室内装饰是典型北欧风格的简约、时尚。冬天需要吸收日照的大玻璃窗和天庭,天庭中有不少绿色植物,给人一种透亮和富有生气的感觉。
走廊上,悬挂着不少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照片,一路引导我们走向诺贝尔奖的深处。当我们看到那张巨大的圆桌时,惊异于它异乎寻常的大,直径估计有2米,足能满满当当坐下20多人。当我们坐在木头圆桌边好奇地打量,用手感受着桌面上装饰的一圈柔软的皮革,听说这就是卡罗林斯卡的诺贝尔医学奖评审委员会遴选获奖者的圆桌,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
想像着18位顶尖医学专家们从来自世界各地的一大堆候选者,挑选出“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中获得重大发现者”,直至最终拍案定论,又有一个或数个科学家的名字载入诺奖史册。
它是圣坛。任何人都不被允许将饮料或者其它有可能损伤桌面的尖锐物体放在圆桌上,足见卡罗林斯卡学院——这个诺贝尔先生较喜欢的医学院——是怎样的以诺贝尔医学奖为荣。与20世纪初一样,上千份提名邀请由前几届得主、全球医学界或其他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家提出,经卡罗林斯卡的诺贝尔大会50位成员筛选,每年9月向全球的医学精英发出。提名截止期限为次年2月,大概有五分之一会得到回复。在夏季,卡罗林斯卡的诺贝尔医学奖大会的50名成员,必须埋头阅读大量的评价文章和文献,然后交由核心评委会的18名成员定夺。
整个评选过程在今天还是神秘的。很多得奖者都是因反复提名,直至最终得奖。曾经有谣言说许多科学家与卡罗林斯卡学院有着正常渠道之外接触,某国的科学促进会要在卡罗林斯卡学院建一个信息办公室的决定,也被视作此等行为。但是,一些明智的观察家说,公然的游说不太可能奏效,甚至起反作用。因为“评审委员会并不天真”。关于某个人的大量提名涌入评委会办公室也不奏效,因为,最终评奖并不靠清点提名的数量。
卡罗林斯卡学院院长汉丽克森说,诺贝尔奖评审专家们致力于公平、客观地选出世界较为杰出医学成果,因为他们必须为保持诺贝尔奖的权威性而不遗余力。她说,迄今为止获得医学奖的人共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就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已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候选人,今后中国人还是很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
以上信息源自网络,数据截止至2020年6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