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根据武汉市规划局意见,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址确定为武昌沙湖余家湖村地段。
2007年5月,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工程正式立项,建设规模10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
2007年9月,完成新馆总体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招标,中标方案为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新馆建筑方案。
2008年6月,由中标单位中冶集团武勘岩土基础工程公司完成新馆地质勘察工作。
2008年7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武汉平成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为新馆项目代建单位。
2008年7月中下旬,湖北省发改委组织召开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并下达了《关于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意见的批复》。
2008年10月26日,新馆工程正式开工。
2011年6月30日,新馆工程将完工交付使用。
2012年12月8日,湖北省图书馆新馆试运行,向公众开放。
历经百余年的文化积累与传承,现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国家一级图书馆”、“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截至目前,文献总藏量可达1000万册,各类阅览坐席6300个,日接待能力10000人次,年数字资源加工能力500GB,在线存储能力150TB。
湖北省图书馆屡次荣获“全国文明图书馆”、“全省十佳图书馆”、“全省文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湖北省图书馆新馆舍建设已列入湖北省“十一五”规划项目。
湖北省图书馆现有在职职工近300人(不含劳务派遣和志愿者),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0余人,形成了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 湖北省图书馆本着"读者第一,服务为本"的原则,努力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辟有各类阅览室14个,外借窗口4个,全年365天对外开放,为读者提供借阅、咨询、课题服务、代查代译、网上查询等服务,现有持证读者15万余人,年接待读者216万人次,书刊流通200万册次。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湖北省图书馆启动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建立了以光纤为主干的千兆局域网,配置了双机容错和磁盘阵列系统,建立了湖北省图书馆网站和湖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形成了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群,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企业产品、科技成果等数据库,以及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献和多媒体数据库,设立了电子阅览室、影视观摩厅、视频点播室、多媒体教室、少儿阅览室等服务窗口,以及公共查询和检索服务系统。
整合、传递科学情报,为全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开发智力资源,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向公众提供图书资料借阅、参考咨询及文化艺术欣赏等公共文化服务。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负责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建设,组织开展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建设湖北省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展数字资源服务。负责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湖北省分中心的建设,并指导全省各级基层中心的业务建设。推动全省各系统图书馆间的协作协调和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对市(洲)、县(市区)公共图书馆进行业务辅导。开展图书馆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负责省图书馆学会工作。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地处沙湖之滨,公正路25号。市内乘坐343、566、802、817路公交车,到公正路省图书馆站下车即到。或乘坐地铁2号线到小龟山站、或螃蟹岬站出站,按提示步行或转乘公交车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