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母山原名云雾山,因地形影响,易起云成雾,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清雍正年间,执政衡洲的朱道台因久旱不雨,百姓遭灾,便慕名来雨母山赤松子坛祈雨,“虔诚祈拜,雨泽立降”,因说“今云雾山无云雾,是雨母赐雨”,并赐送亲题“雨母山”二字金匾,是以更名雨母山。
雨母山系南岳山脉之首,与南岳、迴雁厮守相望,与七里山、石牛峰互为龙蛇之势。雨母山海拔238m;相对高程200m,范围6km2。峰高谷深,十分险峻,与海拔510m的石牛峰构成了一处方圆30km的自然生态区域,山上植物53科246种,资源丰富,针叶林、阔叶林交叠成趣,乔木擎天,灌木盖地,十分青秀。山中野生动物有野羊、野猪、白骛、山鸡、鸟雀等,山下流水淙淙,百川入湖,南面红旗湖水库水面330亩,集雨面2km2,水平如镜,清澈见底。北面祠塘冲水库,西边九龙冲水库、过路塘水库环绕山脚,与红旗湖构成不同方位的数面镜子,倒映群山,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雨母山四季鲜明,气候冬暖夏凉,温润宜人,春日杜鹃花开,漫山红遍,春笋破土,春意盎然。夏夜山风回荡,林涛阵阵,湖光映月,荷塘鱼欢。秋天茶花遍野,金果满枝,冬天梅花傲雪,枫叶如花。
雁雨寺帝喾祠位于雨母山飞来石峰之下,石狮垅土皂坳正上方。据《生书纪年》载:“古有术器作乱,辛侯(帝喾)遂之于衡来雨母山,斩其首。”后舜帝南巡,于此地建祠祀之。公元1993年秋,当地人民集资复葺帝喾祠时,清基挖土掘出古铜币4000余枚,均为唐宋时期的钱币,由此推断,帝喾祠当建于唐宋或唐宋之前。
雨母湖(红旗水库)坐落在雨母山以南、七里山之间,水库坝高30米,坝面宽4米,坝长150米。水库水面共330亩,最宽水面有300余米。水面蜿蜒曲折,全长1000余米。既可用于水利灌溉,又可发展渔业生产,还可休闲钓鱼、乘船游览两岸风光。湖周风景美好,站在湖边,平视山川,满目葱茏;仰望天空,云彩艳丽;低观湖面,波平如镜。实可谓,原野滴翠,青山长在,绿水长流。醉游其间,仿佛迷游于世外桃源,令人留连忘返。
千手观音殿位于帝喾祠后,其供奉千手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多年以来香火鼎盛。
帝喾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在他尚未继承帝位、封任辛侯的时候,颛顼78年(公元前2334年),朝中术器作乱,带兵逃至衡阳,盘踞雨母山,为非作歹。帝喾受颛顼帝之命,率兵前来征讨,全歼叛军,并将术器斩首于雨母山上,其地谓之为“败阵坡”、“落马桥”。帝喾祠是帝喾死后,舜帝南巡到达衡阳为祭祀帝喾而修建的。帝喾祠位于雨母山飞来石之下、石狮子垅正上方。该祠占地3600平方米,分为前殿、后殿、观音殿、注生殿和厢房。建筑庄严典雅、工艺精美。前殿为名山洞府,帝喾塑像镇坐其中。后殿为圆通宝殿,内有由青铜铸造的千手观音。位于帝喾祠正下方石狮子垅。占地30亩。整个寺庙为三级梯田式结构。第一级为山门,第二级为天王殿,第三级为大雄宝殿(佛堂),总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其佛堂1000平方米,48根立标,负山而立。整个建筑庄严、雄伟、典雅。不仅能容纳众多的烧香拜佛者,而且比丘住房还能为100多位香客提供住宿。现已成为雨母山的宗教圣地。
位于帝喾祠西北山脚下,占地面积300亩,共有房屋5栋,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设大小教室2个、大小会议室2个、食堂1个、餐厅7间、标准客房40间,豪华套间12套,共计100余张床位。同时设有茶座、舞厅、美容美发、灯光球场等活动场所。整个院落在三面群山环抱之中,林木葱葱,景色宜人。
飞来石位于飞来石山顶上,是由3块形态各异的巨石组成的大石堆。传说是从南岳衡山飞来的,故此得名。飞来石历经几千年的日晒雨淋、风化侵蚀,还有高3.9米,粗13.8米,要8-9个大人手拉手才能抱住。它像一头驯服的巨狮,端坐在雨母山上,凝视着前来观光的游客,又目送着久久不愿离开的人们。
赤松观又叫赤松子坛,是中国道教名观。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得道仙人,系神农雨师,也是帝喾雨师,能呼风唤雨。赤松子坛便是他在衡阳求雨的地方。《荆州记》称,赤松子每次祈雨,“雨泽立降”。乾隆26年,清泉知县江恂因公至山,以篆书题写“赤松子坛”四字于飞来石的南面,以彰古迹。
可乘坐衡阳至雨母山的客运车或在衡阳市坐出租车到达雨母山。
衡阳市内乘162路公交车(石鼓书院——雨母山)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