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端于武汉蔡甸的大型原创歌剧《高山流水》近日在国家大剧院唱响。楚方言的特色唱段、古音绕梁的韵味、诗意舞美的布景使该剧赢得中外观众热烈掌声。
“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是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汉本土文化典范。歌剧对原故事进行了新编:伯牙是一位操琴大家,也是晋国使臣。他出使楚国,遭遇楚王的讥讽,认为他的音乐软绵无力。他回到晋国,晋王贪图享乐,认为他的音乐表达不出欢愉的乐感,最终只有钟子期听出了他音乐的纯净。
值得注意的是,坐落在武汉市蔡甸区马鞍山南凤凰嘴上的钟子期墓,是知音传说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文物载体。“知音故里”蔡甸,已连续六年举办祭祀楚隐贤钟子期活动,钟子期公园已成为知音文化重要旅游景点。
早在2000年,蔡甸区为打造“知音文化之根”这个品牌,成立知音文化研究会,组织本地专家学者开展知音文化资料收集整理;在汉阳一中建立“知音文化传承基地”,兴建知音传说组雕;举办知音文化艺术节,钟子期祭祀活动;出版《知音九章》等书籍,录制知音文化音乐专题片和电视专题片,护理和整修钟子期墓等一系列工作。
直至2014年,“伯牙子期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传说还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长江商报记者了解,由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蔡甸区人民政府、武汉市文化局联合出品,并由武汉歌舞剧院与武汉爱乐乐团联合演出的《高山流水》,是武汉歌舞剧院的第一部原创歌剧,反映一场“灵魂的对话”,彰显古代人文精神。2014年,该剧荣获中国第二届歌剧节“最佳剧目奖”及编剧、舞美、指挥等多个单项奖,2015年入选国际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入选国家大剧院歌剧节。
知音文化研究专家表示,“高山流水”和“知音”已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符号,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深远意蕴,在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中也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高山流水》进京,也是通过知音文化来吸引更多的中外企业家们,到中法生态示范城创业,续写一段新的知音传奇,见证一座知音之城的绿色崛起。
a、《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林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b、《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列子》所述“泰山”与《吕氏春秋》所言“太山”,乃泛言山之大者,非指东岳泰山。
a、《荀子?劝学篇》记载的“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b、东汉蔡邕《琴操》一书在《水仙操》一曲题解中增加的伯牙从成连学琴的传说。
c、历代琴谱和乐论所记载的《高山流水》古琴曲由伯牙创作的传说。
明代冯梦龙创作的白话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知音传说作了加工再创造,将伯牙定为晋国上大夫,将钟子期的身份改为樵夫,并为伯牙加上俞姓,补名为俞瑞,为钟子期补名为钟徽。将故事发生地明确定为汉阳的汉水口。
现在人们讲述的传说内容大都来自冯梦龙的小说版本。
知音故事在民间流传内容大体相同,只是经过人们不断加工,内容不断丰富,情节因此也略有差异。
①“主流”传说
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