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锦织造技艺(山东省),编号:Ⅷ-103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鄄城县
(3)保护单位: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2、鲁锦织造技艺(山东省),编号:Ⅷ-103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嘉祥县
(3)保护单位:嘉祥县文化馆
鲁锦诞生在鲁西南一带,当地民间俗称“老土布”、“老粗布”,也称其为“花格子布”。因色彩绚丽,美丽如锦,后被定名为“鲁锦”。在春秋时期,鲁锦工艺就已经相当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鲁西南地区广植桑麻,桑麻纺织得到进一步发展。
至元代,黄河流域开始种植棉花,使用棉花做原料纺线织布越来越普遍。鲁西南地区人民将传统的丝、麻纺织工艺糅于棉纺织工艺,织成的棉布就是通常所说的鲁锦。嘉祥元代曹元用墓出土的棉菱形花纹织锦,其精美的图案显现出起步阶段的嘉祥地区织锦技艺已经十分精湛。明朝初期,棉花开始在鲁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棉纺织技艺日趋成熟。随着明清两代织具的改进和纺织、印染技术的发展,鲁西南地区的棉纺织业进入了十分繁盛的时期,鲁锦织造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代鲁锦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至今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研究所还收藏着清代鲁锦数百个品种。清末,随着洋布的大量涌入以及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手工织造的鲁锦受到冲击,渐趋衰微。
鲁锦的织造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先后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主要有纺线、染线、扽线、经线、闯杼、刷线、掏缯、吊机子、织布9道主工序。每道主工序里有诸多子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织造工具几乎全是木制的,结构都很简单。随着鲁西南劳动妇女对纺织技术的不断革新,织锦由最初一把梭、两把梭,发展到13把梭,最多可达20把梭。
鲁锦的图案意境,是靠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纹饰来体现的。通过抽象图纹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和谐美,极具艺术魅力。如今,嘉祥鲁锦在最初的平纹、斜纹、缎纹、方格纹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枣花纹、水纹、狗牙纹、斗纹、芝麻花纹、合斗纹、鹅眼纹、猫蹄纹等8种基本纹样。早期的二匹缯,已发展到现今的四匹缯、六匹缯、八匹缯。
鲁锦用色通常是红绿搭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不同配色,不同纹样,艺术效果也全然不同。一团团洁白的棉花,经嘉祥妇女灵巧的双手,能够纺、染成22种基本色线,织成1990多种绚丽图案。“黑镶边长流水”图案是自明清以来极为流行的传统纹样,纯黑的平纹镶边,红黄绿色彩鲜艳的流水纹,反映了人民大众期盼幸福生活细水长流的愿望。“迷魂阵”、“喜字锦”,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妇女们从复杂工艺中领略到的乐趣。嘉祥县黄垓乡的织布能手,凭提花斗纹的技巧,可织出形象逼真的人物、动物和各种花卉图案,如“孔雀开屏”、“枣花竹节”、“十样景”、“外廓城、里廓城,当中坐着老朝廷”、“八砖铺地九项门,楝子开花转遭围”、“小猫蹄、大猫蹄,中间串着一根筋”、“八砖、七砖、柳条花”等,真可谓巧夺天工,五彩斑斓。
在现代社会崇尚环保和回归自然的潮流中,人们又喜欢起手工织的床单、被面、褥子等,认为手工制作的土布冬暖夏凉,用起来舒服。因此鲁锦所具备的纯手工制作和纯棉质地的特点受到群众的喜爱。在国际手工艺品博览会上,鲁锦受到青睐,送展的产品被抢购一空。对鲁锦进行市场开发前景看好,当地成立了专门开发机构,与艺术院校和科研单位联手,对鲁锦文化进行保护性研究与整理,加强了对鲁锦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近几年来,鲁西南地区的有关部门对鲁锦制订了保护措施和保护规划,专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收集织锦纹样900余种。摸清了织锦图样、工艺流程、操作技巧和艺人情况,建立起资料库,确定建设“原生态民间织锦文化保护村”。1995年12月,以“鲁锦”命名的中国鲁锦博物馆在鄄城成立,把传统生产方式和民俗风情完整保留下来。
1985年以来,嘉祥县先后在济宁市艺术馆、山东省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工业展览馆以及北京等地举办了嘉祥织锦艺术品展览,并多次参加北京国际商品展示会、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览活动。1989年以来,嘉祥成立了一些鲁锦企业,这些企业结合传统工艺,融合先进生态染整技术,开发了许多新产品,先后出口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使嘉祥成为名扬中外的“中国鲁锦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