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丰镇位于修水西北边陲。全丰花灯发源于全丰镇,辐射全县各乡村。全丰花灯属江西曲艺,流传于修水西北部幕阜山下的塘城、全丰两乡。清乾隆《义宁州志》记:"分宁(今修水)界吴楚之交,俗多类楚……城市村落乡民犹多袭旧,专事巫祷"。该地巫风、道士活动非常盛行。据传,全丰花灯曲调系由道教音乐派生而成,以花灯《下南京》一曲与道教《颂经》对照比较,两者主音为徵、羽调式,旋律风格相同,句式结构都是上下两韵五言体。
全丰花灯的源流传说也极富传奇色彩。清嘉庆《义宁州志》载,大约很早以前,有位阴阳先生曹宗哲,见全丰乡背后的龙泉段,山脉巍峨,逶迤起伏,状如蟠龙。于是,他便带着胞弟曹定吉来此起业,于双井之间,建屋树基,繁衍后代。其孙曹西平有子十二人,皆唱花灯,号称"九把胡琴",兴旺于一时。
全丰花灯是全丰特产。当地人称为“下半本戏”的花灯,不仅与当地流行的“上半本戏”(宁河戏)迥然不同,独立存在,而且与外地民歌小曲也有别。
全丰花灯一般是节日、喜庆活动,特别是春节,乡村各路花灯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跑东家窜西家,通宵达旦,除春节外,民间节日、做寿、上课、结婚和嫁女都请来花灯
热闹一番。 全丰镇有20余支花灯队,镇所在地附近就有5支,均有锣鼓、服装、道具等设备。龙泉段1200多人70%会唱花灯,现健在的曹泽民,祖宗三代都唱花灯。 节日花灯上的演出,首先要选灯贴通知对方,出发时,书有“庆祝××娱乐花灯”的牌头开道,一路彩灯高照、锣鼓喧天。他们活跃在偏乡僻壤,随时随地可演,为山区群众所喜闻乐见。
全丰花灯的演产唱形式,有生、旦、丑三行。丑行脸勾豆腐块,一手持绢,一手扶把,作颤颤阿娜态;生带礼帽眼镜,眉宇间画以白线条,骑马(竹扎字纸)扬鞭,时与旦角逗趣,三人方步圆场,边走边表演。场上周围站立四盏六角长形、贴有花卉图案的彩灯,灯种颇多,常见的有钵哩灯、车车灯、白鹭灯、内扎“猴子跳圈”、“仙姑推磨”、“八仙过海”、等形象,又以白鹤灯居于乐队中间,象征祥和吉庆,人寿年丰。每年春节元旦起鼓发灯,至元宵止,各路灯队,四方云集,烛光连天,歌吹达曙。灯班进村前,先送灯贴通知对方,出发时,书有“庆祝XX娱乐花灯”的牌头开道,一路上钲煌导引,男女聚欢,所过村户,喜爆迎送,有的款以饼烛,上梁
做屋之时,也请花灯助兴。花灯曲目,皆有简单情节。虽为单篇,但连场演出便组成一套故事。有出外进经商的《南京》(包括《带货》《六个月种花》);有谈情说爱的《拜新年》、《打戒箍》、《十个月摘花等郎来》;有婚外相恋的《挑妹饮酒》、《交情反情》;有夫妻情义的《劝夫》、《下麻城》;有咏花吟春的《十月莲》〉、《十个月逢春花》、《十二个月花》);有劳动生产的《十二个月采花》;还有祝福纳吉的《接状元》、《十月怀胎》等等。
土地革命时期,修水县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建立了一个化装讲演团,演唱戏曲,歌舞和花灯调,曾用全丰花灯《十二个月花》谱写了《十二个月革命歌》,宣传革命,宣传政策,在湘、鄂、赣边区广泛流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丰花灯得到了很大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由县文化馆干部仿《十月怀胎》唱段创作了歌颂农业业丰收的小演唱《太阳一出照山崖》,参加九江市文艺汇演获得节目奖。1979年,县文化馆为发掘民间艺术,又进行录音记谱,重新排演,其中传统花灯调《十带货》、《六个月花》、《下南京》、《十个月迎春花》等,在九江市民歌演唱会上被评为优秀节目,演员丁来稳、丁明生得到大会奖励。如今全丰、塘城两地有花灯队二十余伙,龙泵段、黄河段、绿窝、黄袍冲、杉树坪、上源村等处均有锣鼓、服装、道具设备,吹拉弹唱,人才济济。最小演员十六岁,年长者已逾七十高龄。仅龙泉段一村1200多人,即有百分之七十农民能唱花灯。有的一家三代,如曹泽民(生行,1947年生)祖孙都是花灯高手。历代花灯艺人有龙泉段的曹干民(生行,1890年生)、曹汉林〈丑行,1893年生〉、曹承省(生行,1929年生)、曹立群(旦行,1923年生);黄袍冲的戴力轩(1907年生);黄沙段的胡承坚(丑行,1921年生)、胡承益(旦行,1958年生)、胡经现(乐手,1959年)生等。
全丰花灯活跃在偏乡僻壤、山高林密之处。每到传统节日的夜幕时分,花灯会不期而至,一路上彩灯逶迤、锣鼓喧天,蔚为壮观。花灯随时随地可演,为山区 群众喜爱,每到一处,山民们鞭炮迎送、茶点招待,相互之间的声声道贺、句句祝福在夜风中送到千家万户。
全丰花灯又称"下半本戏",说唱均用地道的西乡全丰土话,其不仅与修水流行的"上半本戏"(宁河戏)风格迥异,与外地民歌小曲也大不相同。外地一些唱花灯的艺人到毗邻全丰的村落打听后,皆称不知全丰花灯唱什么曲目,可看其别具一格。全丰花灯开场内容多为即兴打诨,器乐多以打击乐为主,有云锣、锣、小鼓、钹等,有时也以胡琴、笛子、唢呐伴奏。开场、前奏、间奏节奏相同,唱词多用"嘞"、"哟"等衬词。
全丰风花灯的曲调,唱的是"灯歌",大多为单曲体结构。一曲一目,曲调名即曲目名,专曲专用。调式以徵、羽居多,商、角次之。特别强调主音上方五级,与全丰方言紧密结合。表演时,以打击乐器为主,云锣、锣、小鼓、钹齐奏;唱腔中合以胡琴、笛子、唢呐托腔。唱词多衬词、衬字、衬语,几乎每一句都出现啦、啊、吧、嘞、哟、喔、喂等衬字。其衬句,如"荷花哩","溜子妹","牡丹花"等在曲调中起着句间连接,句中扩展,句尾补充的作用。衬词、衬句为灯调润腔着色渲染曲情,增强了浓郁的艺术感染力。
全丰花灯有八盏(也叫盆灯),其灯工有八种特技,号称:姑嫂推磨、老鼠犯梁、刘海戏船、猴子打兑、仁贵射雕、姐妹观花、洞宾背剑、张三打虎,全属玩耍表演。
节日花灯上门演出,首先要送"灯贴"通知对方。出发时,将书有"庆祝某某某娱乐花灯"的牌头开道,一路彩灯高照,锣鼓喧天。
花灯队活跃在偏乡僻壤、山高林密之处,不要舞台、幕布,田间、草地、厅堂、庭院,随时随地可演,为山区群众所喜所乐,给山民送去祥和欢乐的气氛。 全丰镇有二十余支花灯队,最活跃的是塘城街(镇所在地)、龙泉段、黄沙段、绿豆窝、黄袍冲、杉树坪、上源等地。每支花灯队均有锣鼓、服装、道具等设备,演员最小的16岁,年长的七十余岁,皆有一定的演唱表演能力。龙泉段一千二百多号人,70%的人都会唱花灯,可见普及程度。如今主要传承人曹泽民,祖宗三代都唱花灯。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0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