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

国家非遗
藏族人民常用的毛织围裙在藏语中称为“邦典”,具有装饰、耐寒等功能。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杰德秀镇是藏族围裙的主要产地,因而有“邦典之乡”的美称。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是西藏著名的地毯之乡。2006年,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介绍

相关项目

1、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西藏自治区),编号:Ⅷ-21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
(3)保护单位:贡嘎县文化局(文物局)
2、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西藏自治区),编号:Ⅷ-21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
(3)保护单位:江孜县文化和旅游局

技艺溯源

藏族的毛织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制品以围裙和地毯最为著名。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杰德秀镇是藏族围裙的主要产地,因而有“邦典之乡”的美称。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是西藏著名的地毯之乡。江孜地毯和土耳其地毯、波斯地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藏毯主要指“萨垫”(地毯,铺在地上的毯子)和“卡垫”(垫褥,铺在坐垫表面上的栽绒垫子)。按照不同的规格,面积大于18平方英尺的称地毯,小的称“卡垫”。江孜卡垫最为出名,被誉为“卡垫之乡”。

技艺代表

邦典

邦典是藏族妇女的藏装上的一种特殊标志,是一种五颜六色、细横线条的氆氇(藏袍原料),后来成为藏族妇女喜爱系在腰间的装饰品,也就渐渐成了藏式围裙的代名词。它的原料与氆氇相同,但比氆氇单薄、精致、小巧。藏族人用邦典来制作妇女的坎肩、围裙和挎包,或者镶嵌在藏袍边上,现代人还用它装饰客厅的墙壁。

工艺流程

邦典是羊毛织品,编织精密,美丽大方,色彩艳丽。它的生产首先要将羊毛纺成线,再染色和刷毛,织成条状后再缝合成围裙。围裙织法独特,编织精密。农牧区妇女喜欢以强烈的对比色条相配,城镇妇女则选择以纤细的相关色组成娴雅温和的调子。邦典有宽纹和细纹两种,宽纹以强烈的对比色调相配制,具有粗犷明快的风格,为广大农牧区妇女所喜爱;细纹以纤细的相关色调组成娴雅温和的格调,为广大城市妇女所选用。 邦典的制作工艺并不简单:最初的原料是上好的羊毛,经过梳毛捻线(细捻为经,粗捻为纬)、上织机(经机梭打、编织等)、织图、着色、反复浆染、揉搓、晾晒等工序,一条成品的邦典才能完成。其中,染色是用藏族特别的民间工艺调制的岩石和植物染料,羊毛线可以染出20多种艳丽的色彩,而且绝不会褪色的;捻线更是费时费力的活,男人干不了,所以自古就是女捻线,男织机。

主要特点

围裙织法独特,色彩鲜艳,编织精密,美观大方。围裙生产一般先手工纺纱,然后染色、刷毛,织成条状,再缝合成围裙。围裙品种很多,最好的藏语叫“斜玛”,用14至20种染色毛纱,精工织成;其次的一种叫做“氆氇”,就是比较普通的围裙了。

卡垫

卡垫即藏式坐毯,有单人床那么大,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传统卡垫的规格以长方形为主,藏族习惯使用它当作坐垫或卧具。“卡”在藏语中是“上”的意思,因铺设于坐席之上而得名。卡垫也是寺庙、宫室、民间、帐篷里不可缺少的用品。卡垫质地软而结实,可以防潮保暖,经久耐用,既是一种舒适的卧具,又是一种装饰品,适合高原地区居民使用。

卡垫是用绵羊毛手工织成的毯子,一般长约2米,宽约1米,其原料纤维长,弹性强,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卡垫结构紧密,色彩艳丽,多以龙、凤、鹿、花草为图案,具有浓郁的藏族艺术风格,是最富盛誉的西藏手工艺品。

工艺流程

传统卡垫织机是一种斜靠在墙上操作的小型木制机台,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两根方型立身柱,上下梁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另有木楔,高度固定喙,固定喙上的支撑木等组成。它没有坐板架,绞缘等设施。上下梁和立身柱也都是活的,上经时根据活面宽窄的需要把两个立身柱平行地摆在地上,把它们的两端分别用两根枕木垫起,校正好宽度,然后再把上下梁放在定好宽度的立身柱上,这时就可以在平机上上经。

经上完后,分别再在两个立身柱上的固定木喙上下加相同厚度的木楔,使经线紧到所需要的程度,这时就可以把机子竖起斜靠在墙上,开始织作了。活面增高,坐墩也要随之垫高。等织到一定高度时,取出木楔,重新调整位置后再用木楔紧经线,再织下一块,依次重复上述运作。

除织机基本框架外,织卡垫还需套经竿、缯板、缯、分绞板,绕扣杆等附件,开始织作时,首先提缯出绞(一批缯),把分绞板从缯下现出的绞口中插入,从而使绞固定下来,随之将分绞板推向缯前,使绞口逼近活面约三寸处,再顺手把分绞板翻起(开头是扁平插入的),即可进行绕扣,扣结绕完一道后,用鸭口觜木郎头将其带绒扣的绕招杆砸抵活面,再从两边分别过粗,细纬线,然后用“打”(用青冈木或其它硬木作成的一种上圆下扁的工具,作用与耙子相同)砸实,这时就可以用刀片划开绕扣杆上的毛纱扣,拿去绕扣杆,剪齐茺毛即成一道栽绒。后来经线已恢复了平绞(原来的绞已经被纬线压在底下了)。抽出分绞板,再重新提缯分绞,插入分绞板,继续织作下一道依次往复。

主要特点

卡垫是在“旺丹仲丝”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起来的,它的穿杆结扣法,在全国乃至世界地毯织造技术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其织法、色彩以及纹样等方面,也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和地区特色。卡垫的种类很多,以编织工艺不同,可分为仲丝、尺不戒、汪丹仲丝等几类。

江孜卡垫以色泽鲜艳、毯面柔软、细腻和风格浓烈而著称。江孜的卡垫独具特色,不仅毛线均匀,质地优良,色染也别具一格。它除了红、黑两种颜色的染料外,其他颜色的染料都是从当地的树叶、草根和矿物中提炼出来的。这种自制的染料色泽鲜艳,经久不变,具有浓厚的高原情趣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后来,江孜卡垫不仅全国闻名,而且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 江孜卡垫反映了1000多年间藏族织造技艺发展的历史,其图案、纺线、染色、织造、剪毯等方面都非常出色,具有织造技艺独特、色泽鲜艳和谐、毯面柔软的特点,艺术价值极高。这些民族手工技艺应得到保护和传承。

历史沿革

邦典溯源

据有关资料显示,杰德秀镇生产毛织品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生产围裙也已有五六百年。在历史上,该镇店铺众多,家家户户都拥有一台或多台织机,所织造的氆氇曾为历代贡品,相传文成公主所穿的氆氇服装便产于该镇。经过世代传承和改进,杰德秀镇的毛织品在品种、图案、色彩和技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镇上约有780户2200人,几乎家家生产毛织围裙,产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还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及西欧国家。

卡垫溯源

早在公元11世纪,在年楚河中游地区(即今白朗县一带)就有一种名为“旺丹仲丝”(即“卡垫”)的手工技艺品。这一地区一直是西藏地毯的传统产区,织造技艺得到了较大发展,并形成了系列图案。之后,江孜人民在传统卡垫手工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孜地毯。民国年间,英国商人曾在江孜开设小型工厂和技艺学校,产品出口到欧洲。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相关榜单
西藏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西藏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名单如下:格萨(斯)尔、藏戏、藏族唐卡、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医药、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锅庄舞、藏香制作技艺、藏族造纸技艺,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中国十大传统技艺 中国上榜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0个传统技艺
中国十大传统技艺非遗项目名单如下:雕版印刷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制作技艺、中国传统木营造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地方风俗
  • 语言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型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年夜饭
  • 国粹
  • 方言
  • 传统舞蹈
  • 传统戏剧
  • 传统美术
  • 传统技艺
  • 传统医药
  • 传统民俗
  • 赛马会
  • 灯会
  • 庙会
  • 街拍
  • 公共服务
  • 城市景观设施
  • 热门文章
  • 中国十大传统技艺非遗项目
  • 河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中国著名庙会
  • 成都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安徽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杭州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北京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中国十大传统戏剧非遗项目
  • 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
  • 湖南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中国十大传统美术非遗项目
  • 长沙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广州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深圳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广东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热门词条
  • 1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
  • 2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 3
    砚台制作技艺
  • 4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
  • 5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 6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 7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 8
    徽墨制作技艺
  • 9
    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
  • 10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 11
    宣纸制作技艺
  • 12
    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
  • 13
    扎染技艺
  • 14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 15
    蜡染技艺
  • 16
    火腿制作技艺
  • 17
    绿茶制作技艺
  • 18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
  • 19
    雕版印刷技艺
  • 20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