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佛山木版年画

国家非遗
佛山木版年画是中国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年画,是岭南传统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淮坊的年画齐名,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生产基地之一,影响远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佛山市政府和禅城区已把木版年画列入首批重点项目。早在宋元时期,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刻绘门神的习俗。这类门神早期直接在门板上手绘刻画,后来另置木板绘刻,大量复印,制成木版年画行销于市,供人张贴。2006年0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佛山木版年画介绍

发展历程

早在宋元时期,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刻绘门神的习俗。这类门神早期直接在门板上手绘刻画,后来另置木板绘刻,大量复印,制成木版年画行销于市,供人张贴。

佛山木版年画创始于明代永乐年年间,历经清一代的繁荣,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家家户户年节必备之物,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都有一定的影响,是华南地区年画产地的代表,因在广东佛山生产而得名。  

清乾隆、嘉靖年间到抗日战争前期为佛山年画生产的鼎盛时期,店铺作坊多达200多家,从业者数千人,鼎盛时单门神就日产11000多对,成为佛山重要手工行业。

20世纪30年代后渐次萧条。  1966年后,佛山年画被斥为“封建迷信品”停止生产。1975年后恢复生产,主要供出口。后来,城市居民贴门画之俗渐少,而市郊及各县农村仍存贴门画习俗。

题材内容

春节张贴年画的风俗由来已久。在明以前,人们多用石刻虎、狮放于门前左右,以示驱邪示威。自年画兴起后,人们在腊月廿四以后,便开始张贴春联、挥春和门画,民间俗称贴门神,以作驱邪纳福。  

佛山木版年画为当地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映着佛山本地文化的历史根源以及佛山传统民间绘画和印刷工艺的一些基本情况。

以技艺划分,佛山木版年画包括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类型;以题材划分,门画(俗称门神)、神像画、灯画、榜边画以及民国初专销越南、柬埔寨等国俗称“安南画”的木版画等,以门神年画为最大宗,其主要功用为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体现了人们驱邪纳福的愿望。

佛山木版年画的题材,过去大多是“神荼郁垒”、“秦叔保”、“尉迟恭”、“福禄寿全”、“金钱童子”、“和合二仙”、“天姬送子”、“关公”、“包公”以及其它神像、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题材十分广泛,表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建国后,佛山木版年画创作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新年画,如“三面红旗”、“妇女半边天”等。

艺术特色

佛山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山东潍坊各地的民间年画有着一样的共性:在题材上,主要有吉祥图案、辟邪迎祥、民俗民风、戏曲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等。在功能上,主要用于新年或岁时节令装点环境、渲染气氛、寄托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愿望的必备用品。由于年画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自娱自乐,反映的是民间生活和民间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但由于地域、历史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每个地方都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也由于欣赏习惯、审美趣味、造型观念的差异而各自有着浓厚、鲜明的地方色彩,各有所长。佛山年画受岭南传统文化影响,并迎合佛山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以民间信仰神像画、岁时节令应景画、礼俗画居多,为百姓喜闻乐见。  

佛山木版年画借鉴和吸取了佛山民间剪纸、染色纸、铜凿写衬、木版花纸、神衣、门盏花钱等地方民间艺术制作技巧,在色彩上大面积使用红丹、绿、黄、黑等大色块套印,使画面富丽堂皇,熠熠生辉。热烈而艳丽的佛山木版年画不仅寓意吉祥,更由于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夏日日照时间长,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使用佛山本地生产有“万年红”美称的大红、丹红作门画衬底,使门画的色彩鲜艳华丽,增添喜庆吉祥的气氛。同时,在人物盔甲、袍带上绘画金银图案纹样,使画面更加丰富,更突出了佛山木版门画独有的艺术特色。

佛山木版年画形象精细,线条粗犷简练,刚劲有力,构图饱满,富于装饰性,这又是明显区别于其它各地年画的特点。其精细显其入微,饱满寓其祥瑞,粗犷示其力量,刚劲露其个性,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清末《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有专门生产门画、年画、神像的“门神行”。可见它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之一。佛山木版年画有手绘、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种,以线条粗犷、色彩绚丽、造型简练、构图饱满、装饰性强为特色。人物衣饰上的花纹用线条流畅的写金描银渲染,俗称“写花”,极富民间画的韵味,为其他地区民间年画所罕见,成为佛山年画的显著特征;在表现手法上,善于结合当地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在形式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佛山年画在线条处理、造型格调、设色技巧、题材选择上都具有广府文化的细腻艺术特征。

技艺传承

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仅剩冯氏一家,急需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让这一富有价值的年画制作工艺继续延续下去。

冯氏世家是广东佛山仅存的木版年画代表。冯氏世家从祖父冯均开创“冯均记”的字号,获得“门神均”的美誉,成为民国时期佛山木版年画的代表。木版年画的历史在“文革”中被打断,冯均一夜之间忍痛劈碎了两百多块雕版,自此之后,佛山木版年画式微。后来,从业者老的已然作古,年轻的纷纷改行。到了“门神均”的后人冯炳棠、冯锦强父子时,仍然在坚持木版年画的制作。“冯均记”已经成为沿用手工绘制佛山木版年画的代表,也是广东省唯一一家正宗流派的木版年画。

1998年,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支持下,冯氏父子建立了佛山民间艺术社木版年画作坊,再度恢复了佛山木版年画生产。

2003年,中国木版年画成为政府的首批重点抢救项目。

2006年5月20日,佛山木板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广东省佛山市的冯炳棠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佛山木版年画相关榜单
广东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广东著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广东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名单如下:粤剧、广东音乐、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粤曲、狮舞、粤绣、蜈蚣舞、潮剧、佛山木版年画、禾楼舞,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中国十大传统美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内著名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十大传统美术非遗项目名单如下:汉字书法、刺绣、剪纸、中国篆刻、木雕、木版年画、泥塑、竹编、热贡艺术、灯彩,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地方风俗
  • 语言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型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年夜饭
  • 国粹
  • 方言
  • 传统舞蹈
  • 传统戏剧
  • 传统美术
  • 传统技艺
  • 传统医药
  • 传统民俗
  • 赛马会
  • 灯会
  • 庙会
  • 街拍
  • 公共服务
  • 城市景观设施
  • 热门文章
  • 中国十大传统美术非遗项目
  • 河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中国著名庙会
  • 成都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安徽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杭州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北京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
  • 湖南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中国十大传统戏剧非遗项目
  • 长沙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广州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广东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世界十大最好听的语言
  • 热门词条
  • 1
    衡水内画
  • 2
    湘绣
  • 3
    泥塑
  • 4
    武强木版年画
  • 5
    剪纸
  • 6
    木版年画
  • 7
    汴绣
  • 8
    粤绣
  • 9
    苏绣
  • 10
    曲阳石雕
  • 11
    哈萨克族刺绣
  • 12
    满族刺绣
  • 13
    瓯绣
  • 14
    蜀绣
  • 15
    贝雕(北海贝雕)
  • 16
    瓷板画
  • 17
    蒙古族唐卡(马鬃绕线堆绣唐卡)
  • 18
    布老虎(黎侯虎)
  • 19
    柯尔克孜族刺绣
  • 20
    上海绒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