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沪剧

国家非遗
中国传统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沪剧介绍

历史沿革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沪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沪剧初名花鼓戏,是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花鼓戏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形成上海滩簧(当地称“本滩”)。本滩的形式是两个男演员分扮一男一女两个角色,这称为对子戏。全班只有四、五个人,伴奏乐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锣,可随地演唱。后来,又发展成同场戏,角色通常有三个以上,有专门的伴奏人员,整个班社有八、九个人,可以演出情节较复杂的剧目,并且已经有女演员了。戏班被称为支锥班,班中的男角称上手,女角称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两个旦角的。早期戏班主要在乡间流动演出,后来又在上海的茶楼、街头演出。剧目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演员的装束都是清代的农村服饰,这些剧目后来被称为清装戏。

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没有化装。随着班社的增多,规模也扩大到十人左右。20年代,本滩受到文明戏的影响,采用了幕表制,并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3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表现城市生活的剧目,因剧中人物着西装,旗袍登场,被称为“西装旗袍戏”。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渐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音乐等,还吸收了一些文明戏工作者担任编导。30年代初,申曲歌剧公会成立,1934年改组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到1938年,申曲团体猛增到三十个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

1941年,成立了上海沪剧社,开始把申曲改称沪剧。这一时期的申曲受话剧和电影的影响很大,上海沪剧社上演的第一个剧目就是改编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此后,沪剧上演了许多根据名著、话剧或电影等改编的剧目,小说如《秋海棠》、《骆驼祥子》、《家》等,话剧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电影如《乱世佳人》、《铁汉娇娃》(《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40年代以后,沪剧在话剧和电影的影响下,建立了编导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探寻唱、做、白的有机结合。演唱艺术方面,以最能表现个人演唱特点的长腔长板为主,出现各种流派。并将电影《桃李劫》改编成《恨海难填》,演出获得成功,同年被拍摄成戏曲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广大沪剧演员、编导、乐师、舞美人员积极编演现代戏,出现了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如《罗汉钱》、《白毛女》、《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黄浦怒潮》、《芦荡火种》、《红灯记》、《被唾弃的人》等,对提高沪剧的音乐唱腔、表导演水平和舞美推陈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罗汉钱》、《星星之火》被摄制成影片,影响较大。

文革后,沪剧逐渐得到复苏,著名沪剧艺术家重返舞台,焕发了艺术青春。沪剧舞台上陆续推出了一批新人、新剧目,如《金绣娘》、《张志新之死》、《日出》等。

1982年在上海沪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沪剧院,首任院长为丁是娥,现任院长为茅善玉。沪剧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大都市的风貌,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演出市场日益萎缩,观众减少,沪剧从业人员收入偏低,出现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江南地区原有的数十个沪剧演出团体如今仅剩3个,以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沪剧艺术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艺术特色

沪剧唱腔音乐来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广采博取,逐渐形成了其丰富多彩的曲调以及独特的风格。它既擅于叙事,也长于抒情。为了适应剧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演唱时巧妙地运用速度的放慢或加快,变化其节奏、节拍、调式与伴奏过门等,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板式,曲调主要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类:

板腔体唱腔包括以长腔长板为主的一些板式变化体唱腔,辅以〔迂回〕、〔三送〕、〔懒画眉〕等短曲和〔夜夜游〕、〔寄生草〕、〔久闻调〕、〔四大景〕、〔紫竹调〕、〔月月红〕等江南民间小调。

长腔长板包括一系列不同速度的板式,因其代表了沪剧的风格,应用广泛,所以一般称为“基本调”。在其演变形成的过程中已男女分腔,采用同调异腔方式。女腔为商调式,男腔为羽调式。

另一类板式唱腔,是在沪剧发展早期即吸收“苏滩”的太平调、快板、流水等唱腔的音调、节奏,与沪剧曲调结合衍变形成的。

曲牌体唱腔,多数是明清俗曲、民间说唱的曲牌和江浙俚曲,另有从其它剧种吸收的曲牌,也包括山歌和其它杂曲。如[夜夜游]、[寄生草]、[四季相思]等。在传统戏中,多数情况下只应景应时作插曲性质的运用,有的只在翻牌点唱或电台广播中演唱。

沪剧的伴奏乐器,从对子戏时的一把胡琴、一副板和一面小锣,到40年代时较大的沪剧团已使用五至七、八件乐器伴奏。以竹筒二胡为主(俗称“申胡”),辅以琵琶、扬琴、三弦、笛、箫等,属于江南丝竹类型配备,也采用支声复调手法演奏。后吸收了少数广东乐器,使一些江南丝竹乐及广东乐曲的音调融入唱腔过门中。沪剧的表演艺术,没有那种配合虚拟夸张的程式动作及伴奏念白的各种锣鼓点子的运用,打击乐很简单,并有在静场及某些情节中奏一段民间乐曲作为气氛音乐的做法。建国后,有的剧团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的弦乐、木管乐(有时还有铜管),组成中西混合乐队;有的还设置电声乐器,应用复调、和声以管弦乐技法配器,向新歌剧及电影音乐借鉴,戏剧配乐和剧情紧密配合。与此同时,发展了前奏曲、幕间曲及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的运用。

角色行当

沪剧不用时期角色行当各有不同。

对子戏时期,戏班中的男角称上手,女角称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两个旦角的。

此时,角色的动作也很简单,角色跑圆场及穿插行走,称为“串链条”、“如意头”等。动作则称为“手面”、“掠发势”、“拨鞋势”及绣花、摇船、推磨等小步以示上楼,以扇搭肩作挑担等虚拟动作,还没有形成武功表演技巧。

同场戏时期,原先上手(男角)在不同剧目中演唱各种角色,后来有了生行、丑行的分别。

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小生又分正场小生、风流小生;丑又称撮角、触角。表演上生行举止稳重,谈吐文雅;丑角则动作夸张、油腔滑调。旦角总称头笄,又名包头,分正场包头、娘娘包头、花包头、老包头、邋遢包头等。虽然分工有所细致,但由于本滩班社演员较少,所演角色大多串扮,演小生的艺人戴上胡子,就成为老生,旦角换个包头,小姐就变成了娘娘。表演上,动作极为简单,跑圆场及穿插行走,称为“串链条”、“如意头”,手面有“掠发势”、“拔鞋势”,此外有绣花、摇船、推磨、挑担等虚拟动作。

沪剧早期由男角扮演“女口”(下手)时,作女性头饰,称“扎头髻”(一作“扎头肩”),模仿女性举止体态,在发声上也模拟女声,由此有旦行的称谓。原先,上手(男口)在不同剧目中演唱各种角色。后来有了“先阳”(生行)、“触角”(丑行)的分野。生行举止稳重,谈吐斯文;触角则举动夸张,腔调油滑。这种具有生、旦、丑行当雏形的不同性格色彩的表演,未发展为成熟的角色行当,后向文明戏、话剧的表演方法发展,而唱、做、念均未形成行当,演唱都用真声。

经典剧目

十不许

剧情简介:一对年轻情人,男的外出经商,音讯全无,待返回后再相会时,女的责怪男的不应忘恩负义,在外乐而忘返。男的乃告知在外经商赔本,流离失所,漂泊码头,有家难归之苦。女的不信,男的即将所到之处的详情述说,女的听后始信,但在婚嫁前提出“十个不许”要男的承诺:不许他外出游码头;不许他走夜路与别的女子闹私情;不许他练拳头,以免失手伤人;不许他去嫖娼;不许他去偷尼姑;不许他吹箫,多吹要伤身;不许他上茶楼,以免交上坏朋友;不许他另娶别的女子为妻等。男的全部允诺,两人重归于好。此剧也可单列折子戏,如《游码头》、《练拳头》(又名《叠沙头》)、《水晶宫》、《上西楼》等数折,其中尤以《游码头》更具特色。

小分理

又名《小分离》。剧情简介:青年书生与富家女有私,约期相会。但三次约会,书生均因故失信。第四次约在八月中秋,女准备了丰盛酒菜,等到二更仍不见书生到来,无奈只得请父母同饮赏月,此时,该书生前来践约,见女父母在座,只得返回。翌日晚上,书生爬过女家围墙欲去责问女方,不慎跌入荷花池,卧病不起。病愈,书生再去看望,女的责怪书生不该四次失约,书生说明前三次原因,亦责女不该在第四次戏弄他,经解释,双方误会冰释,重归于好。该剧语言比较典雅,常为其他戏种移用,故为沪剧对子戏演唱时期较为典型的剧目之一,常演不衰。解放后,“爱华”与“勤艺”等剧团曾整理演出过。

女看灯

原名《嫂告》,是滩簧时期女角演唱的剧目之一。剧情简介:姑嫂二人,姑以欲知男女私情之事向其嫂探询,嫂乃告之。其中嫂唱的赋子板,一口气要连唱一百多句,板式要求口齿清楚,越唱越快,一气呵成,颇具功力。早年较著名的女演员如筱月珍、张丽君、凌爱珍及后来汪秀英等均擅唱此剧。1959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整理。整理者文牧将其内容改为“拾包”“寻包”“戏嫂”“逼嫂”“嫂告”等情节。主要保留了赋子板一段。导演王兴仁结合传统表演增加了舞蹈身段。由向佩玲、许帼华分饰姑嫂,参加1959年上海市青年汇演,获导演奖及青年演员奖。剧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8年上海沪剧院参加香港’88中国地方戏曲展时,由学馆毕业的王惠均、倪幸佳扮演。

借黄糠

原名《黄糠记》,又名《男落庵》、《欺父出家》,传统骨子老戏之一。剧情简介:富家李俊明因遭天灾人祸而败落,年关前向女婿张锦春家借贷。岂料长女大囡与婿锦春为人势利,对岳父百般奚落,只借小钱一百,黄糠五升。李愤极归家,痛感世态炎凉,遂携幼女小囡投河自尽。幸被寺院救起为僧,小囡被渔民救起送归舅家。舅父为此大怒,迫使张锦春夫妇求父下山,但李决意为僧。小囡亦随舅父谋生,张氏夫妇只得狼狈而归。1959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整旧小组集体整理,陈剑云执笔,导演杨观复,主演解洪元、石筱英、筱爱琴、沈侠民等。首演于新光剧场。该剧语言生动,庄谐兼具,生活气息浓郁。其中《借黄糠》、《放水墩》、《求下山》诸折演唱颇具功力,前辈艺人丁少兰、筱文滨、杨月英、筱月英等均擅演此剧。“人沪”改编后为解洪元、石筱英的保留剧目之一。上海市戏曲学校及历届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学馆均以此剧为教材。

捉牙虫

又名《关亡》。剧情简介:以捉牙虫、关亡、看风水、看相算命等骗术糊口的捉牙虫娘子,遇到以偷窃为生的朱阿狗。朱欲诈骗捉牙虫娘子的钱物,邀她到他家中算命、关亡,并乘机加以调笑。捉牙虫娘子知道朱阿狗不怀好意,在为朱捉牙虫时加以报复,撬去朱的牙齿后溜走。该剧由彩旦和触(丑)角合演。20世纪20~30年代为各班社经常演出的剧目之一。该剧演出无基本调板腔体唱腔,只唱小曲,说白也带有乡谈习俗和拖腔声调。以王筱新、筱月珍、施春轩、施文韵饰的朱阿狗和捉牙虫娘子较具特色。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曾剔除其不健康部分,在词汇和表演上进行加工,参加展览演出。

贤慧媳妇

曾名《恶婆婆与凶媳妇》。剧情简介:徐婉贞幼失双亲,秉性贤淑,嫁郑仲青为妻。婆母周氏性凶悍,对其百般虐待,邻人皆敢怒而不敢言。仲青病,周氏归罪于婉贞,将其驱逐,婉贞无奈,投夫舅周仁骏栖身。婉贞同窗蒋剑秋获悉甚为不平,仗义讨伐嫁仲青弟幼青,以图改变周氏态度。周氏凶悍如故,剑秋痛殴周氏并逐之。周氏无奈藏身于胞弟宅中养伤,婉贞佯装女佣服侍周氏。周氏愈后知情,幡然悔悟,痛责“廿年媳妇廿年婆”陈腐观念。剑秋亦前来认罪,周氏婆媳遂言归于好。民国13年(1924年)根据文明戏《恶婆与凶媳》由宋掌轻以幕表编排,花月英领衔的花月社首演。民国27年经徐醉梅重新编排,易名《贤慧媳妇》。由筱文滨、筱月珍领衔的文滨剧团演出。民国27年上海五星影片公司将此剧摄成申曲电影。电影由岳枫任顾问,徐醉梅编剧,张文俊(筱文滨)导演。主要演员有筱文滨、沈桂英、杨月英、筱月珍、凌爱珍、邵滨孙等。

陆雅臣

据说根据青浦实事衍化而成。剧情简介:陆雅臣出身富家,懒散成性。父母亡后,整天混迹赌场,终将家产全部输尽,甚至在人贩子唆使下逼卖妻子再赌。正巧其岳母前来探望女儿,苦心劝导,陆竟执意卖妻。岳母无奈,拿出一百银元将女儿“买”回娘家。结果陆又将银元全部输光。深夜回家,人去财空,悔恨交并,便悬梁自尽。邻居蔡伯伯发觉后,将其救活,劝陆重新做人,并领其去见岳母。经陆恳切求情,岳母及妻子方予原谅,重营生路。该剧在滩簧、申曲时期是各班社、剧团的热门传统剧目,其中以施春轩、筱文滨两人的陆雅臣各具特色。1987年11月,为筹募编纂《上海沪剧志》基金,由《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和上海沪剧院选其为“上海市沪剧界著名演员联合演出”剧目,由师于生重新整理为7场《陆雅臣卖娘子》,导演刘卫国,音乐整理朱介生、汝金山,舞美设计王鲁平、赵玮瑛、徐坚,演员王盘声、赵春芳、丁是娥、王雅琴、杨飞飞、石筱英、小筱月珍、汪秀英、邵滨孙、赵云鸣、杨美梅、韩玉敏,演出于共舞台。1988年参加’88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由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茅善玉、徐俊等演出于香港新光剧场。1987年11月联合演出实况由上海电视台制成录像带,中国唱片公司制成全剧盒带。

顾鼎臣

又名《双玉玦》。剧情简介:明代相国顾鼎臣退居家园,某日春游,避雨乡民林子文家,顾见林妻陆素贞仪态端庄,酷似其亡女,允收为义女。当地兵部尚书之子毛君瑞,见陆姿色,顿生恶念,调戏不成,授意家奴杀死老帐房,移尸林家门口,将林子文以杀人凶手治罪。陆素贞求援于义父顾鼎臣。顾因虑及身份,赋诗致知县,暗示其将林开释。知县仍唯毛家之命是从制林死罪。顾无奈亲手具文向皇帝伸冤。当林子文行刑时,顾鼎臣亲赴法场营救,昆山知县拒不容情,正在千钧一发之际,皇命宣告林子文无罪,当即获释,夫妻团圆。该剧源于明朝发生在江南地方的实事。20世纪20~40年代,文明戏、申曲等剧种,吸收评弹和各种唱本以幕表形式相继演出。1954年由石见加工整理。导演金林,作曲杨步青,舞美设计张坚安。主要演员施春轩、汪秀英、赵云鸣、蔡志芳、卜文英、丁国斌、朱吟枫、赵云声等。是年9月,由长江沪剧团演出于中央大戏院。该剧情节曲折,富于乡土气及人情味。其中《阁老游春》、《花厅评理》等折较具特色。施春轩饰演的顾鼎臣塑造了一个厚道、风趣又有素养的老相国形象,是该团的保留剧目之一。

杨乃武与小白菜

又名《杨乃武》、《余杭奇案》。剧情简介:余杭县知县刘锡彤之子刘子和,仗势奸污了因貌美而号称“小白菜”的民妇毕秀姑,并趁其丈夫葛小大患病之际,下毒谋害,以图长期霸占毕氏。案发后,刘家父子与师爷钱某合谋诱骗毕氏,嫁祸于曾与毕氏有情的杨乃武。杨虽经抗辩,却在酷刑下屈打成招。众乡绅不服,联名上告,浙江巡抚受贿枉断,杨胞姐淑英入监取得乃武亲笔诉状,冒死进京滚钉板告状。适逢官场内讧,清廷才命刑部重审。毕氏受骗不肯吐实,刑部置密室让临刑前的杨、毕相会,窃听得二人互诉衷情,方使案情大白,三载冤狱得以昭雪。民国16年(1927年)施家班据文明戏改成幕表的连台本戏,首演于虹口新市场,施春轩演杨乃武。1950年10月,中艺沪剧团以严雪亭的弹词为蓝本,赵燕士、张智行、张幸之改编,莫凯导演,邵滨孙、石筱英、筱爱琴主演,首演于中央大戏院。1956年9月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以“中艺”本为基础重新改编,编剧树人、宗华、幸之,导演莫凯、邵滨孙、杨观复,作曲马骏之、万智卿,舞美设计姜云峰。主演邵滨孙、石筱英、筱爱琴。“人沪”本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66年收入《全国地方戏曲集成·上海卷》。1988年及1991年上海沪剧院携此剧赴香港演出,茅善玉、徐俊、孙徐春等主演。1956年,努力沪剧团演出此剧,编剧王峰,剧情无官场内讧情节。此本后由北京市曲剧团改编演出,魏喜奎主演,拍摄成戏曲艺术片。1957年,勤艺沪剧团也演出此剧,改编整理金人,导演商周。

啼笑因缘

剧情简介:民国初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平,青年学生樊家树来北来求学,在天桥结识卖艺的关寿峰、关秀姑父女和唱大鼓的姑娘沈凤喜。樊不愿与表兄介绍的交际花何丽娜交往,却倾心于沈凤喜,并帮她摆脱了卖唱生涯。樊、沈之恋为表兄陶伯和悉,函告樊母。樊母假以重病为由,促樊南归。樊、沈车站惜别,被军阀刘将军见,遂以约请唱堂会为名迫沈去刘府,沈在刘将军淫威之下沦为小妾。一月后,樊返平,由进入将军府明为丫环、暗中保护凤喜的关秀姑相助,使樊、沈在先农坛相会,沈隐痛难言,以重金酬樊,以报相助之恩。樊拒受重金,怒斥沈之不义。沈羞愧中归还定情饰物,痛哭而去。樊、沈相会被刘将军知悉,盛怒之下,鞭打凤喜,凤喜深受刺激,当即精神失常。刘将军又见关秀姑貌美,强欲占有。关秀姑用计骗刘将军去西山成婚,会同关寿峰将刘刺死。初由宋掌轻根据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成幕表,由石根福、石筱英所组的“福英社”,于民国19年(1930年)5月21日首演于中南剧场。后由石筱英、卫鸣歧、邵滨孙、筱爱琴组成的中艺剧团于民国37年重演于东方剧场。筱文滨领导的文滨剧团,也于民国29年1月1日由范青凤改成幕表演于大中华剧场。在三四十年代经常为各班社演出于江苏、浙江、上海各城镇,为申曲时期较有影响的剧目之一。1961年由何俊改编成剧本,由长江沪剧团首演。1969年何俊重新整理,由徐汇沪剧团演出。1985年何俊再度整理,由上海沪剧院一团演出,沈凤喜、何丽娜两角由马莉莉一人饰演,陆敬业饰樊家树,韩玉敏饰沈母。何俊几次改本均无“刺刘”结尾。

黄慧如与陆根荣

根据当时新闻报道编演。剧情简介:黄慧如出身富家,其兄黄澄沦逼其嫁与号称“颜料大王”的贝家大少爷。慧如不愿嫁此纨绔子弟,以死抗争,被男佣陆根荣相救。慧如见根荣忠厚善良,萌发爱慕之情,与其出走至苏州成婚。其兄以拐骗罪告发根荣。慧如呼吁社会,律师宋铭勋伸张正义据理辩护,法庭在社会舆论压力下,被迫将陆当庭释放。20世纪30年代初,夏福麟、杨月英以幕表演出于双龙园。其他班社也纷纷上演。1988年崇明县沪剧团由刘卫国改为《主仆姻缘》演出。

阮玲玉自杀

剧情简介:阮玲玉幼年丧父,由母帮佣扶养,供其就读。一日邂逅张达明,互为倾心,欲结伴侣。适张母病危,阮遂伴张返里探亲,至时张母已故,阮与张遂在灵前成婚。未久,张失业,阮又生女小玉,日计维艰,幸得胞兄介绍,阮入国风影片公司任演员。未几成为电影明星。张由同乡茶商唐季珊介绍去香港就业,唐乘机追求玲玉;阮母贪图富贵,逼女依允,唐妻知情后,掀起家庭风波。数月后,达明返沪,知阮已与唐同居,即去评理,而阮愿与张离异。张虽请律师代诉,但终于同意离婚。后张去唐宅欲见女儿,阮母不允并辱之,张向法院起诉。小报记者获讯,舆论纷纭,轰动沪上,玲玉拍片紧张,又接法院传票,只得停机与唐商议,谁料唐对此置之不理。玲玉力孤无援,竟服安眠药自尽,临终遗书:“人言可畏。”张闻讯至殡仪馆抚尸痛哭,悔恨莫及。宋掌轻、石筱英根据文明戏《玲玉香消记》整理改编为幕表。石美英主演,民国24年(1935年)石根福、石美英领衔之福英社首演于国货商场申曲场。同年农历4月,中山社亦于松江松汇小筑演出此剧。由王梦良根据文明戏编排幕表,杨美梅饰阮玲玉。建国后努力沪剧团于1996年曾整理上演。

空谷兰

又名《幽兰夫人》。剧情简介:纪兰孙受同窗挚友陶某临终之托,携遗书扶棺到陶家,代为抚养老父弱妹。陶妹纫珠与兰孙相恋而结婚。兰孙表妹柔云,由妒生恨,进行离间。纫珠产子良彦,满月时,宾客盈门,有冯云显者,向柔云求爱,为兰孙撞见,柔云诬称冯为纫珠情夫。兰孙不辨是非,纫珠愤而携婢女出走,途中被火车碰撞,婢死而纫珠幸存,纪家则误以为纫珠亦遇难,柔云遂乘机与兰孙成婚。柔云生子后,对良彦百般虐待,年幼的良彦常在生母遗像前哭诉。家庭教师幽兰夫人为之大恸,原来幽兰夫人乃是改装化名而应征纪家执教的纫珠。良彦生病,柔云欲下毒害他,事被纫珠察觉,纫珠露出真实身份,柔云无言以对,仓忙驾车出走,造成车翻身亡。兰孙、纫珠又重归于好。王梦良根据同名电影以幕表编排。筱月珍、筱文滨、凌爱珍、顾月珍、邵滨孙等主演。民国27年(1938年)4月文月社首演于大世界。此剧为沪剧较早根据电影改编的剧目之一,对沪剧走向时装戏有一定影响。此时顾月珍、邵滨孙等才入沪剧界学艺,顾月珍反串良彦,一曲“良彦哭灵”颇受观众赞赏。

冰娘惨史

剧情简介:明万历年间,浙江吴兴一乡宦世家兄弟3人,长兄效义任边关参将,二弟伯义是个秀才,生性懦弱,三弟明义能文能武,生性豪爽。父过世后,由母亲沙老夫人主持家政。效义妻邢氏是抚台之女,因夫难得回家,诱使伯义与其发生关系。伯义早与表妹谢冰娘相恋,当沙老夫人六秩寿诞时作主促成了他们的婚事。邢氏在他们新婚之夜,指使人劫走冰娘,当明义找到冰娘时,邢氏则反诬他们叔嫂通奸,使明义陷入冤狱。一天,邢氏深夜潜入伯义房中,欲温旧情,落入冰娘眼中,惊动沙老夫人。邢氏竞下毒手弄瞎沙老夫人双目,并谋杀了冰娘,将尸首抛在荒郊芦花荡中。效义奉命剿倭归来,夜过芦荡,冰娘飞尸告状,效义回到故乡,进行审问,冰娘的沉冤得以昭雪。徐醉梅以幕表编排;筱月珍、邵滨孙、凌爱珍、杨月英、筱文滨主演。民国27年(1938年)10月25日文滨剧团首演于恩派亚大戏院。此剧演出时,采用连台本戏软硬结合的布景装置,一场《飞尸告状》,声情并茂,成为文滨剧团的保留剧目之一。建国以后艺华沪剧团曾整理演出此剧,编剧徐醉梅,整理张智行、苏丹,导演万之。主演小筱月珍、王盘声、王雅琴、金耕泉、陈美英等。

雷雨

《雷雨》是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民国27年(1938年)12月施家剧团由施春轩改为幕表演出于大中华剧场。主演金耕泉、施春轩、邵鹤峰、俞麟童、施文韵、施春娥、杨美梅等。次年9月由解洪元、杨云霞、俞麟童、夏福麟领衔的新光剧团也以幕表演出于东方剧场。其他如“文滨”、“敬文”及上海沪剧社也竞相以幕表演出。1954年爱华沪剧团由张承基改编,导演贝凡,作曲水辉,舞美设计关复。主演凌爱珍、杨月霞、吴乐声、袁滨忠、杜智华、杨美梅、凌大可、沈天红。演出于国泰剧场。1954年5月12日,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由宗华改编,导演蓝流,作曲何树柏,舞美设计俞亮。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筱爱琴、俞麟童、李廷康、顾智春、李仁忠。演出于新光剧场,后巡回演出于武汉、长沙、南昌及福州、厦门等地。此剧内容和结构和原著无大差异。1959年沪剧大会串,由上海市人民、艺华、努力、勤艺、长江、爱华6个剧团联合演出于大舞台。采用宗华编本。导演蓝流,作曲姚牧,舞美设计魏征、姜云峰。主要演员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邵滨孙、王盘声、小筱月珍、杨飞飞、筱爱琴、袁滨忠、赵云鸣等。1987年上海沪剧院三团为参加“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由蓝天、虞元芳改编,导演杨文龙,音乐指导刘如曾,作曲瞿春泉、杨妙康、吴正奎,舞美设计沈希宇、王鲁平。主演陈瑜、茅善玉、孙徐春、汪华忠、李仲英、王明道、王立海、金玉明。同年6月14日演出于共舞台。1989年上海沪剧院赴港演出,仍采用宗华改编本,导演蓝流,作曲万智卿,舞美设计石炯。主演邵滨孙、马莉莉、张清、孙徐春、陈瑜、沈仁伟、王明达、倪幸佳。1990年冬,上海沪剧院举行六代同堂会串暨部分优秀剧目展演,演出此剧于大舞台。采用宗华的删节本,宋之华整理;艺术指导凌琯如,导演蓝流,作曲万智卿、汝金山,舞美设计杜时象,灯光设计应日隆,服装设计陈国梅,造型设计靡惠良。主演汪华忠、马莉莉、张杏声、孙徐春、诸惠琴、茅善玉。后又演出于上海商城剧场。

魂断蓝桥

根据美国同名电影改编。剧情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机空袭英伦,军官罗伊与芭蕾舞演员玛拉在蓝桥邂逅相识,互生爱慕。罗出征前夕,观赏了玛拉的表演,两人海誓山盟。罗伊出征,玛拉相送未及,反被剧团解雇。战争中误传罗伊阵亡,玛拉迫于生计沦为妓女。战争结束,玛拉与罗伊重逢,罗仍爱玛拉如故,携玛拉回归故乡。由于门庭观念,玛拉未能实现与罗伊(公爵)结合的愿望,只得留书诀别;待罗伊追寻到玛拉行踪时,玉人已魂断蓝桥,香消玉殒。民国30年(1941年)1月,上海沪剧社成立时首演此剧,以外国戏中国化演出。编剧戈戈,导演严幼祥,王雅琴、解洪元分饰男女主角。演出借鉴了电影、话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观众有面目一新的感觉。剧情哀怨曲折,多次演出均受观众欢迎。1980年1月,长宁沪剧团重新改编此剧。由苏里编剧,高雪君、金志耕导演,张杏声、陈苏萍分饰男女主角,亦以时装演出。1983年6月,上海沪剧院三团改编演出此剧于延安剧场,此时,恢复原电影人物故事,并以外国装演出。由蓝天编剧,杨文龙导演,徐俊、茅善玉分饰主角罗伊和玛拉。

秋海棠

根据秦瘦鸥同名小说改编。剧情简介:天津女子师范高材生罗湘绮,在毕业典礼上被镇守使袁宝藩看中,藉势强娶罗为妾。有名噪一时的旦角秋海棠来津演出,因其艺兄赵玉昆肇祸,谒袁求助,得晤湘绮,彼此意气相投,遂盟永好;事泄后,袁毁秋海棠面容,深锢湘绮。秋海棠携与湘绮所生之女梅宝隐居僻壤。十余年后,梅宝长成,为生计,从师习京戏,秋海棠力加阻挠。后秋海棠带梅宝到上海,困居逆旅,梅宝外出卖唱,在酒肆被无赖调戏,青年罗少华仗义解围,并悉其父病重,倾囊相助。此前,军阀战败,袁宝藩垮台,湘绮遂得自由,遍访秋海棠无着,适其兄罗裕华电召来沪。罗少华是湘绮兄裕华之子,湘绮因少华热恋梅宝,同去酒肆,母女得以相逢。其时秋海棠病入膏肓,不愿再见湘绮,当湘绮赶到时,他已跳楼自尽。改编邵滨孙。主演邵滨孙、凌爱珍、筱爱琴等。文滨剧团民国31年(1942年)6月8日首演于大中华剧场。后中艺沪剧团重演此剧,主演邵滨孙、石筱英、卫鸣歧、筱爱琴。1956年,由勤艺沪剧团演于明星大戏院,改编金人,导演商周,主演杨飞飞、赵春芳、丁国斌。1960年,苏州市沪剧团重新改编演出,改本重点修改了第一场《被骗成婚》、第五场《咫尺天涯》及最后一场《名伶之死》。1960年,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演出,邵滨孙、姚声黄、杨文龙、戴俊生改编,杨文龙、李廷康导演,邵滨孙、石筱英、筱爱琴、夏福麟主演。此改本最后一场与苏州改本略同,即将秋海棠跳楼自尽改为秋海棠化名吴三喜,在上海某舞台充当“筋斗虫”,在台上失手,当湘绮赶来时,已奄奄一息,控诉了社会的残酷迫害。1982年2月上海沪剧院再度修改演出。改编姚声黄,导演王育,主演汪华忠、李建华、华雯、倪幸佳、王明道。这是沪剧改编演出较多的剧目之一。

马永贞

根据发生在上海的实事衍化而成。宋掌轻移植于文明戏的幕表戏,主要演员夏福麟、杨美梅、赵云鸣等,民国32年(1943年)由上海沪剧社首演于皇后剧场。剧情简介:山东人马永贞,以贩马为业,任侠好义,并有一手好武术,来上海贩马,得识义士柴九云。时当地霸头白瘌痢与柴有隙,因慑于马永贞的武术高强,乃设计骗其与正在上海逞强于擂台的洋人黄胡子对擂,不料黄胡子为马所败,并使白瘌痢当场出丑。白积怨于心,屡图报复,马永贞防不胜防,终为白暗害身亡。马之妹马素贞,自小从兄习艺,也有一身好武术,得悉兄长凶讯,乔装男性转辗来沪,设法接近白瘌痢,终于手刃恶霸,为兄报仇。此剧内容独具上海地方色彩,又有除暴安良拳打殖民者等内容,故为观众欢迎。1954年5月陈谷加工整理成剧本。导演田驰,作曲庄严,舞美设计张坚安。主要演员有施春轩、汪小英、赵云鸣、赵云声、蔡志芳、朱吟枫等。长江沪剧团演出于中央大戏院。

铁汉娇娃

根据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剧情简介:清代,有朱、罗两姓世代为仇,互不通婚。朱姓有女丽云,绮年玉貌,性甚孤高,一日去佛寺进香,邂逅罗杰,见其英姿魁伟,顿生爱慕,罗见朱亦惊为天人,一见倾心。可是家庭世仇,良缘难缔。幸得奶娘帮助,始得月夜私会,共订白首之约。此事被屡次求爱于丽云的表兄濮天龙所知,遂挑唆朱父及其后母强逼丽云与其成婚。在迎娶之日,丽云服佛寺长老之药假意“自尽”,罗杰不知真情与濮决斗,将其杀死,至丽云灵前大哭,自戕而亡。丽云药性过后醒来,见情悲痛欲绝,也自殉情。编导赵燕士,主要演员邵滨孙、王雅琴、筱月珍。民国33年(1944年)4月文滨剧团首演于恩派亚大戏院。以石筱英、卫鸣歧、邵滨孙、筱爱琴领衔的中艺沪剧团于1951年重新演出于中央大戏院,邵滨孙导演。1963年又由艺华沪剧团上演。整理周致,导演应云卫,主演有王盘声、王雅琴等。

少奶奶的扇子

剧情简介:港澳名交际花金曼萍,为寻找二十年前在襁褓中分离的女儿而来上海。经过多方探询,终于得知女儿杜曼萍的下落,但由于女婿徐志明深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地位,加以阻挠,金被迫同意不认女儿,只求能见上一面。杜曼萍生日那天,金虽趁机与女儿相见,但终不敢相认。讵料杜曼萍却误认金为徐的情妇,一怒之下,离家出走,投奔同学刘伯英家。金曼萍深知刘的为人品行,劝说杜曼萍,二人正欲相偕离去时,恰巧刘伯英、徐志明和吴八等人到来。金曼萍为了保持女儿的清白,宁愿自己受辱,急中生智设法让杜脱身。杜曼萍深感金曼萍的慈母心肠,亟图报答相救之恩。此时,徐再次加以阻挠,胁迫金曼萍,她只能含悲忍痛悄悄离开上海。根据洪深话剧本改编。改编白莎,导演万之,作曲张栋,舞美设计徐渠,灯光设计金长烈,造型设计陈绍周。主演凌爱珍、袁滨忠、韩玉敏、吴乐声、凌大可。爱华沪剧团1956年首演于中央大戏院。1961年复演,采用江敦熙的整理改编本。民国36年(1947年)由丁是娥、解洪元、顾月珍领衔的上艺沪剧团曾演此剧,叶子改编,剧名为《和合结》。上海沪剧团1979年复演本剧。仍由江敦熙整理改编,万之导演,主演韩玉敏、张清、马莉莉、邵滨孙、陆敬业等。

铁骨红梅

剧情简介:小家碧玉顾梅英和在上海当记者的表兄易瑞青相逢于苏州,两人意气相投,遂互生爱情。其后,由于家庭阻挠,瑞青误以为表妹拒婚,被迫另娶淑女。时过若干年,双方又重逢,误会冰释,相约私奔。但当梅英得悉表嫂贤惠,夫妻恩爱,不忍插足破坏他人幸福,乃留书断情,并立即另嫁于人。岂知丈夫竟是汉奸,梅英虽不明真相,却仍遭瑞青相辱,并斥其不是“铁骨红梅”而是“轻薄桃花”。最后在这汉奸欲捉拿“抗日分子”易瑞青时,梅英夺枪将其夫击毙,同时自己也身受重伤。临终时,她含笑对表兄反诘:“我到底是‘轻薄桃花’还是‘铁骨红梅’?”编剧叶子。主要演员丁是娥、李廷康、俞麟童、陈松林等。民国36年(1947年)夏,文滨剧团首演于中央大戏院。是年7月1日,田汉第一次看沪剧,看了这个戏后,曾作题为《沪剧第一课》文发表于《新闻报》,对沪剧的改进大加赞赏和鼓励。

白毛女

现代剧。根据贺敬之、丁毅同名歌剧移植改编。剧情简介:此剧基本情节与歌剧《白毛女》相同,讲地主黄世仁逼死贫苦农民杨白劳、抢走杨女喜儿,喜儿伺隙逃入深山,秀发变白,后得参加八路军的恋人大春相救,终获解放,恶霸地主黄世仁终被严惩的故事。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王雅琴、小筱月珍、金耕泉、施春轩,1949年7月先后由上艺和文滨、施家剧团首演于皇后剧场和中央大戏院。1951年秋,由文牧、俞麟童、李智雁、莫凯、张智行、张幸之集体移植改编,上艺、中艺、英施、艺华4个剧团同时在光华、中央、九星、新光剧场上演。1952年6月,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创作研究室集体改编,李智雁、莫凯、蓝流执笔,导演莫凯、蓝流,主演筱爱琴、解洪元、丁是娥、石筱英、李廷康、俞麟童、夏福麟,作曲董源、刘如曾,舞美设计张坚安。由当时上艺、中艺合并的上海沪剧团展览演出于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二等奖,演员筱爱琴、解洪元获演员二等奖。1959年上海市青年汇演时由陈剑云改写《逼打手印》一折,导演杨文龙,主演许帼华、沈仁伟,同获青年演员奖,杨文龙获青年导演奖,陈剑云获青年编剧奖。此外,红旗沪剧团在解放初也曾在郊区移植演出此剧。

大雷雨

剧情简介:20世纪20年代江南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守寡的马老太,含辛茹苦把儿子惠卿、女儿惠敏抚养长大,并娶了媳妇刘若兰;马老太忧虑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尤其对女儿受新思想影响而有反抗情绪,更感苦恼。惠卿生性懦弱,他既爱妻子又孝顺母亲。一日,马老太看到若兰表弟梁世英前来探望,认为是败坏马家门风,又听了内侄应金耕的谗言,竟把若兰逐回娘家。若兰回娘家后,仍想着丈夫会来接她回去;曾与她相恋过的梁世英要她跟他走,她不答应。当传来马惠卿将奉母命另行婚配的消息时,若兰仍对丈夫始终不渝,直至惠敏前来证实,才大失所望。丈夫虽来向她解释,也难治她心灵创伤。加上马母给她的难堪和污辱,使她无法忍受,发疯般夺门而出,在大雷雨中结束了生命。惠卿经受刺激不再彷徨,终于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而惠敏也为追求理想的新生活离家而去。该剧根据吴琛话剧本《寒夜曲》改编,改编莫凯、李智雁,导演莫凯,作曲范佩兰,舞美设计曾国标。主要演员石筱英、邵滨孙、筱爱琴。1950年中艺沪剧团首演于中央大戏院。1952年5月6日上海沪剧团经过整理再度演出于中央大戏院。1957年5月7日又演出于人民大舞台,主要演员石筱英、邵滨孙、筱爱琴、丁婉娥、沈侠民、李廷康、夏福麟、筱彩霞、筱惠琴。1957年8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莫凯、李智雁改编的单行本。1979年、1981年,由姚声黄重新整理改编,导演王育,作曲奚耿虎,舞美姜云峰。主要演员诸惠琴、徐伯涛、石筱英、沈仁伟、王珊妹。1991年4月赴港演出片段,由茅善玉、孙徐春主演。

沪剧相关榜单
上海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海市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名单如下:锣鼓书、沪剧、上海绒绣、顾绣、浦东说书、越剧、上海龙华庙会、毛笔制作技艺、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滑稽戏,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上海十大城市名片 代表上海的名片有哪些 大上海的时尚形象地标
上海十大城市名片名单如下:上海豫园、上海外滩、东方明珠、上海陆家嘴、顾绣、沪剧、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外白渡桥、南京路步行街、上海新天地,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中国十大戏曲 最为著名的戏曲种类 京剧榜上有名
中国十大戏曲名单如下: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昆曲、曲剧、越调、吕剧、沪剧,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中国十大著名地方戏曲 民间戏曲十大种类 好听好看的地方戏
中国十大著名地方戏曲名单如下: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川剧、昆曲、粤剧、吕剧、秦腔、沪剧,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中国十大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内著名传统戏剧剧种
中国十大传统戏剧非遗项目名单如下:京剧、昆曲、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粤剧、藏戏、木偶戏、皮影戏,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地方风俗
  • 语言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型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年夜饭
  • 国粹
  • 方言
  • 传统舞蹈
  • 传统戏剧
  • 传统美术
  • 传统技艺
  • 传统医药
  • 传统民俗
  • 赛马会
  • 灯会
  • 庙会
  • 街拍
  • 公共服务
  • 城市景观设施
  • 热门文章
  • 中国十大传统戏剧非遗项目
  • 河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安徽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
  • 世界十大最好听的语言
  • 湖南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西安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海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广西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浙江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湖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贵州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中国十大著名灯会
  • 成都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云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热门词条
  • 1
    黄梅戏
  • 2
    河北梆子
  • 3
    湘剧
  • 4
    淮北梆子戏
  • 5
    昆曲
  • 6
    宜黄戏
  • 7
    石家庄丝弦
  • 8
    越剧
  • 9
    徽剧
  • 10
    藏戏
  • 11
    评剧
  • 12
    高甲戏
  • 13
    沪剧
  • 14
    滑稽戏
  • 15
    京剧
  • 16
    豫剧
  • 17
    皮影戏
  • 18
    锣鼓杂戏
  • 19
    花鼓戏
  • 20
    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