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1991年任“成都恩威集团”研究所所长;
1992年初担任当时举步维艰的泸州国营制药厂厂长,当年就使该厂销售额增加4-5倍;
1993年汪推行企业转制,让职工持股,1995年该厂转制成股份公司;
1999年,汪又接管年亏损上亿的国企“四川长江机械集团”,并使该集团2001年盈利数百万元;
2002年3月,“宝光”正式购买郎酒集团76.56%的股权,从而间接控制上市公司“成都华联”。汪俊林持有“宝光集团”76%的股权,他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汪俊林迅速将当时年收入仅200万的制药厂打造为年收入过4亿的民营宝光集团。除担任宝光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外,汪俊林还身兼郎酒集团董事长、郎酒销售公司总经理,四川大型国企“长工”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泸州老窖股份公司董事,泸州市投资公司副董事长等多种职衔。
白酒首富
学医出身的汪俊林,虽然外形儒雅,书生气十足,但却是行业的“资本大鳄”,而汪俊林的经历也非常丰富。在做郎酒前,曾在四川著名民营企业恩威集团当过医药研究所所长,后又为当地政府赏识,出任泸州制药厂厂长。
1994年,以泸州制药厂转制构筑了民营宝光医药集团。2001年,汪俊林上演“蛇吞象”的资本收购大戏,将总资产15亿元、净资产6亿元的四川酒业“六朵金花”之一的郎酒揽入怀中,而通过掌控郎酒,宝光药业又顺利借壳成都华联。汪俊林以超亿元身家成为“白酒首富”。
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单,汪俊林以81.9亿元排第67位。
人物成就
汪俊林,是一名企业家,更是一名医生。过去,他医治的是人;如今,他救活的是一家又一家企业。
起死回生盘活企业
1992年,新年的爆竹还没燃尽,做了7年医生的汪俊林回到了泸州,受命主持泸州制药厂。这个创办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老药厂当时已经濒临破产,厂房里面长满了草,108个员工等着发工资,账面上却只有2万元现金。能者多劳。1999年,泸州市委、市政府又把三个昔日中国机械行业的排头兵——中央部属企业长江液压件厂、长江挖掘机厂、长江超重机厂的振兴之责,沉甸甸地压在汪俊林身上。
转换机制观念创新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下,各级政府也清醒地看到郎酒的病症,归根到底在于两个字:体制。于是,郎酒改制的硬指标被敲定:百分之百地改制,百分之百解除全民职工身份,资产转变性质,经营转换机制。
厚积薄发打响品牌
敢说、敢做、敢于承担责任、目标远大、坚韧不拔、务实进取、团队协作,是“神采飞扬·中国郎”的内涵所在,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厚积薄发。正如郎酒的品牌重塑,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好酒也怕巷子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孤芳自赏的结果只能是默默无闻的凋谢。汪俊林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几年来,通过走出去——运用电视、户外、航空杂志等媒介传播品牌文化,让外界了解郎酒;请进来——利用得天独厚的美酒河和天宝洞等自然地理优势,弘扬郎酒文化,双管齐下,使“中国郎”这个具有东方标识的鲜明符号,不仅深深扎根到了国人心中,还在白酒行业刮起一阵飓风,被称为独特的“中国郎现象”。
质量为本品质第一
一树三花,灼灼其华。酱香型白酒,主打高端市场;浓香型白酒,主攻中档市场;兼香型白酒,则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郎酒的全面复苏,首先还来自于汪俊林一再强调的“质量为本,品质第一”。“三鹿奶粉事件再次证明,做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是最关键的。不管做多大的宣传,也要消费者认可才行。口感好喝不好喝,一下子就能分辨出来。”学医出身的汪俊林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好像为病人开药治病,不论药昂不昂贵,是不是进口的,能把病治好才是根本。”
医者仁心勇担责任
汪俊林的观点独树一帜,他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体现在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保证每一瓶郎酒出色的品质。其次才是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实际上,对于公益事业,郎酒从来都不遗余力。“郎助郎,上学堂”,让百名学子圆了读书梦;募民工,济贫困,帮当地政府解了就业难;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郎酒集团一次性向灾区捐款2130万元……汪俊林,这个农民的儿子,不断用善举回报着社会。
人物评价
在泸州,瘦瘦的汪俊林是个传奇人物。汪先后让泸州制药厂、四川长江机械集团和郎酒集团3个大企业起死回生。1992年,汪俊林被泸州有关部门从成都恩威集团挖回,任当时举步维艰的泸州国营制药厂厂长,传奇生涯就此展开。当时,我去的时候,汪俊林回忆当时情景:泸州制药厂已经处于半停产阶段,100多人的厂1年竟然只有200万元的销售收入。仔细一调研才发现,销售部的工作人员竟然全是"坐商",在办公室用电话来进行销售。这当然不行,于是第一步就是变"坐商"成行商,然后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结果当年的销售额就上千万元。1993 年,又趁热打铁搞了企业转制---让职工持股。到1995 年时,完全转制成股份有限公司。这就是后来的宝光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