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石舒清,原名田裕民,回族,1969年出生于宁夏海原县。1989年毕业于宁夏固原师专英语系,后任中学教师五年,任泽区委宣传部创作员三年。
1999年调入宁夏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席,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主要作品
《苦土》,1994年出版,入选首届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暗处的力量》,2001年出版,系张贤亮先生主编的“三棵树”丛书之一;
《开花的院子》,2001年出版,入选中国小说50强丛书。
《伏天》,2004年出版,系孟繁华先生主编的《短篇王》丛书之一。
文图集《西海固的事情》一部,王征图,石舒清文,2006年出版。
《石舒清小说自选集》,宁夏出版社2008年出版。
成就荣誉
小说集《苦土》获第五届宁夏文艺评价特别奖,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骏马奖;
短篇小说《清洁的日子》获第七届《十月》文学奖;
短篇小说《黄昏》获第八届《十月》文学奖;
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获《小说选刊》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短篇小说《果院》获“茅台杯”《人民文学》奖:
2008年获得第11届庄重文文学奖。
人物评价
天赋难辜
2001年左右,石舒清的小说被国家级名刊频频发表转载时,很多对他的简介中,都会误把他的出生年写为1963年,这样的误会时时发生,因为多数编辑评论家都不相信那样深隧博大的文字会出于一个刚刚三十岁的青年之手。二十岁时顺顺当当发表第一篇小说,三十岁出头获鲁迅文学奖添加,仅从年龄上看,石舒清已具备了天才的禀赋。即使不把获奖当作一个标尺,石舒清这些年也用每一篇作品证验着他神赐的写作天赋。
2003年,某个出版社集结一批国内著名评论家计划出一套中国小说50强的个人专集。当时石舒清还不怎么出名,据说某评论家直接谏言,如果不把石舒清放到这五十强里,他就退出编组。
就这样,一个国内评论家以他的锐气肯定了这位从未谋面过的宁夏青年作家。而在那届鲁迅文学奖上,石舒清也是惟一一个以全票当选的获奖者。哪怕在多年以后的今年春天,一个由国内著名青年作家组成的研修班上,大家把历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再拿出挑剔过后,公认的好作品只有两篇,其中就有一篇是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
这篇差点被列入教科书的作品奠定了石舒清作品的基调———平静中的激越,细致中的博大,来源于真诚敏感的心灵,以及神性的灵魂。
僻静的精神资源石舒清写西海固,写回族。在回族人眼里,他已和张承志一起,成为回族的骄傲。国内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在谈到石舒清的写作时,用了“僻静的精神资源”一词。石舒清对于故乡的感情是深挚的,在他看来,有了西海固这样一块富足阔大而又深远的背景,是他的福祉。他在一个访谈中提到“我似乎回到这里(故乡)才能觉得心安和踏实,再到任何地方都有一种被丢弃感和失踪感。我忽然间觉得故乡就像是我的另外一个心脏,比我的这个心更壮硕、更有力、更慈悲也更深情”。
他的笔下,那些独具精神气质的人和事,来源于自童年时就存贮的,不随时光流逝而磨灭的记忆。他说他现今回到老家,总有一种重温记忆的感觉,就是说所面对的土地不像是现实中的,倒好像是记忆中的一种生活。这也许与家乡的变化不多和太慢有关。但这种少变和慢速度里也有着一种很有根基很绵长很深情的东西,这种东西,对文学来说,又是很有价值和魅力的。
其实,在宁夏,以西海固作底色和背景的的作家很多,但每个人笔下的西海固又不尽相同,像石舒清那样写出深度的更是廖廖无几。西海固在石舒清的笔下,不是个符号,也不是个标签,虽卑微渺小,但有血有肉,具有人性的力度和深度,那是基于石舒清对生活非同寻常的感受力才能达到的高度。正如《朔方》主编冯剑华的评价,一个作家,是站在西海固来写西海固还是站在全球的背景下写西海固,结果绝不会相同。这也是石舒清笔下那些回族,能穿透民族习俗的隔膜,打动读者评论家的缘由吧。石舒清的写作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这些年来,他的作品后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本、俄文等多种文字,流传至国外,西海固或说是西海固的回族,藉由他的笔下,渐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