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寺,又指台湾观音山凌云寺,始建于1739年,位于台北县五股乡观音村凌云路,系台湾五大法派之一。据时期的凌云禅寺,,其山形和建寺的年代,据《台北县文献丛辑》第二辑《台北名胜古迹志――凌云禅寺》载:“位五股乡观音山腹,海拔三百余公尺;上负悬崖,下临深谷,形势雄壮。乾隆四年,闽人来此建庙其地,曰凌云寺。因地处深谷尽处,又曰内岩寺,历代香火不绝。清代末叶,地方靡乱,时为宵小盘踞。刘铭传抚台,乃一火焚之,庙遂中辍。宣统元年春,三重埔信士宝海,台北富商刘金波,士绅林清敦等倡议重修乃起工于年之十二月,成于翌年十一月,庙貌巍峨,称台北之冠。”
据《观音山凌云禅寺沿革暨开山祖师来历》载:“凌云禅寺雄居淡水河上,一峰耸峙万山罗列,宛如罗汉之礼观音,此地形殊胜因缘也。民前二十九年前,福建鼓山理明老禅师,以其薰修慧悟,蒙观音大士示梦游此胜地,指示建寺道场。明师飞锡来台后,即就梦境追忆中,实地觅景。为求慎重,寻历数载,冀获最适宜处,选作道场。其间计于有一清早,步至山之空旷,灵机欣遇,天际祥光,果见深山圆顶之高峰恍如梦境所示,如得至宝,经即约同戒宝海禅师,着手先搭茅蓬,寄迹苦修,此为本寺创基祖师所肇端殊胜因缘也。民前复有老和尚法讳印体、字上本下圆,系法参上人之高足、上觉下净和尚之恩师,时师徒二人应其法兄宝海老禅师之邀,共商正式创建道场,于是披荆集材设计,凭艰苦而经营兴工。几经寒暑,幸告初具规模,完成佛座宝殿,寺名凌云山观音寺。”
综合以上记载,可得知:年,先是福建人到这个被称为观音山的地方建起了寺庙,到清代末年,因寺为不法分子占领,被一把火焚烧,之后遂渐衰败。至1882 年(或1909年),福州鼓山涌泉寺理明法师、宝海法师在此搭棚基修,后兴建成寺。之后由受戒于福州鼓山的本圆法师、觉净法师再行兴建,终于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