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 唐代叫做“石鏊饼”,并曾以此饼向皇帝进贡。到了清代,石子馍传入金陵,称为“天然饼”。
石子馍是用烧热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它油酥咸香,经久耐放,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外宾吃后也大加赞赏。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携带方便的陕西石子馍,作为出远门、长途旅行所带的食品,已同方便面一样同领风骚。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仅有传统制作方法,还生产了许多超市售卖的石子馍,它的特点是适宜久藏。
传说
关于石子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时,同州(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是说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时,因带有石子馍,不至于挨饿。清代袁牧在《隋园食单》里,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并对它的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总结记述。
制法
主要原料是:面粉、猪油、小油(植物油)、食盐、大料、花椒、葱等。石子烧饼外观焦黄鲜亮,中凹边突,活像一个椭圆形的小金盆,咬开后层次分明,外酥内软,咸香可口,经久耐贮。这种馍是用上等白面粉,放入油和盐(糖),有的还加入鲜花椒叶,制成馍坯,烙制而成。具有油酥咸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携带方便,经久耐贮的特点。是陕西关中农村常用的赠送亲友、招待佳宾,或作为产妇、病人的营养食品。
原料
原料:面粉500克,鸡蛋1个,鲜花椒叶适量。
调料:食用油、白糖、精盐各适量。
做法
1.面粉中加油50克,并依食者口味加进糖或盐适量,同时加入鲜花椒叶适量及1个鸡蛋,反复揉搓至面光滑柔软为止,再分成10个馍坯。
2.另选取光滑的小石头若干,洗净晾干涂以少许油,放入深边平底锅内加热并不断翻炒,至石子灼热烫手后,取出一半石子放在另一容器内保温。
3.10个馍坯擀薄,平铺于留在锅底的热石子上,再将保温的石子均匀放在馍坯上部,用中火加热下烙上烫,2~3分钟后至馍色半黄即可出锅。
特点:色半黄,表凹凸,形圆,味甜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