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81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西部,义县、北镇两县(市)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21°31′42″~121°46′49″,北纬41°26′40″~41°46′00″。
地势地貌
保护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200~800米之间,地貌为侵剥蚀低山丘陵,阳坡大面积基石裸露,山势陡峻,阴坡土层较厚。海拔600米的山峰有52座,其中最高峰望海山峰海拔867米。
气候
保护区为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酷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8℃,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4℃,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0.5℃;年均日照时间2871小时,年积温3358℃以上;无霜期160~180天;年均降水量为600毫米。5-7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9.4%。
水文
保护区的水源主要来自天然降水,地下水主要蕴存于花岗岩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中,形成基岩裂隙水。水资源较为丰富,有泉水、有溪流,还有辽西地区独有的落差60余米的瀑布。
土壤
保护区巫闾山山顶和坡的中上部为棕壤土,下部和坡脚为潮棕壤,沟谷平地则为草甸土。
区域范围
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区南北长40千米,东西宽10千米,总面积11459公顷,核心区总面积为3398公顷,缓冲区面积3265公顷,实验区面积4805公顷。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以东亚地区特有的天然油松林、华北植物区系现存较完整的天然针阔叶混交林为主。
动物资源
截止2014年,保护区内有动物320种,隶属30目75科,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4种,辽宁省重点保护动物170种。保护区有动物如大鸨、鸳鸯、大天鹅、苍鹰、秃鹫、金雕、石鸡、猪獾、狗獾、大仓鼠、花鼠、黄鼬、草兔、梅花鹿、狍、野猪、棕背鼠平、林姬鼠、达乌尔黄鼠、五趾跳鼠等。鹭科、鸭科、鹰科、鶺鴒科、鸦科等鸟类种数都在10种以上。
植物资源
截止2014年,保护区内有植物1201种隶属177科593属,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种。保护区内生长着植物有油松、锦带花、黄菠萝、胡桃楸、香椿、文冠果、春榆、细叶葱、柴胡等。
保护区内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有水曲柳、核桃楸、黄檗等。
菌类资源
截止2011年,保护区内共有真菌100多种。食用菌有木耳、蜜环菌、血红铆钉菇、鸡油菌、褐环粘盖牛肝菌、扫把菇、蒙古口蘑、棕灰口蘑等。
管理措施
管理机构
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为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局下设朝阳、碾盘沟、老爷岭、森林公园四个管理处,截止2014年,全局在职职工126人。
管理内容
管理内容有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资源保护有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森林防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
管理措施
保护区关闭景区周边的石场、山皮场,对生态破坏行为责令限期恢复。保护区制定《闾山保护区工作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防火工作制度、扑火安全制度等20种工作制度,并针对每个岗位制定工作职责,汇编成册,发到职工手上,供大家学习和遵守。
保护区制定《闾山保护区防火工作制度》,每个人都严格按制度办事,依法治火、明确责任,培养出专业扑火队伍。2009年初,保护区成立了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负责本辖区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行政执法,在闾山保护区范围内统一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统一了资源林政、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公安、森林防火及保护区各管理处的职能。2009年4月,保护区又出台了《闾山保护区森林资源管理办法(试行)》。
开发利用
旅游信息
保护区景区有医巫闾山五佛寺风景区、医巫闾山大观音阁风景区、医巫闾山帝王谷风景区、医巫闾山辽代皇陵风景区、医巫闾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医巫闾山青岩寺风景区、医巫闾山双峰山风景区、医巫闾山灵山风景区、医巫闾山观音洞风景区、医巫闾山大芦花风景区。
保护区的景点主要有辽代的望海寺,琉璃寺,金代的悬崖寺、览胜亭、玉泉寺,元代的耶律楚材读书堂,明代的清安寺、三清观,清代的旷观亭、观世亭等。
科学研究
保护区建立以来,东北林业大学的师生在国家有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有多篇论文荣获省级优秀论文奖。《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论文集》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生态价值
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永久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任务是保护闾山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综合体,保护东亚地区特有的天然油松林,保护华北植物区系现存较完整的天然针阔叶混交林,恢复闾山自然植被,发挥天然屏障作用,研究顶级油松阔叶混交林的演替规律,以及给珍禽黑鹳、丹顶鹤、白头鹤、天鹅、鸳鸯等候鸟的栖息、繁衍、迁徙创造条件。
保护区的建立对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闾山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有重要意义,为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重要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