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崩尖子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地处武陵山脉东段北部余脉,总面积13313公顷。该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国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
崩尖子海拔2259.1米,是长阳第一高峰。崩尖子林区的森林植被保存完好,为原始次生林,野生动植物资源赋存极为丰富。野生动物有19目28科35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9种;野生植物有67科159属312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28种。
长阳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低西高,境内山脉分南北二支,北支为巫山山脉,自西向东,蜿蜒于清江两岸,南支属武陵山脉,南支高处为四方台黄柏山一带,其主峰就是崩尖子(又名剪刀山),最高处海拔2259.1m,也是全县的高点。崩尖子保护区海拔高度在200~2259.1m之间。保护区地处中纬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足,且雨热同季。平均温13℃~16℃,海拔在1800m以上地区,平均温在8℃以下。年均降水量1300mm~1460 mm,相对湿度为77%。无霜期为150~180 d。土壤有黄壤、石灰土暗黄棕壤和棕壤土,其中棕壤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上地段。
保护区正位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分界线上,动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由于受海侵和第三纪冰川的影响较小,该区还保留了大量的孑遗成分和珍稀濒危植物,极具保护价值。据初步统计,崩尖子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89科739属1588种,其中蕨类植物33科73属165种,种子植物156科666属1423种(裸子植物6科15属23种,被子植物150科651属1400种),兽类8目23科58种。内地形特异,森林植被丰富多彩,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要群落,主要分布着珙桐、香果树、银鹊等珍稀树种,与它们混生的树种有白辛树、天师栗、华榛、绣毛稠李、枫香、香椿、连香树、水青树、领春木、金钱槭、木荷、青椆,马尾松、泡花树、山楠、荚蒾、华西箭竹等。珙桐,又称“中国鸽子树”,它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世界著名稀有珍贵孑遗植物,具有极大的研究和保护价值,为我国所特有,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崩尖子有珙桐群落,群落中有树高2lm、胸径45cm的大树。香果树为我国单属种珍稀树种,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珙桐一样,生长在山坡或山谷沟槽,喜深厚湿润肥沃土壤,在崩尖子林区等处皆有零星原生大树。尚未进行资源清查,但据初步考察,分布有珙桐、南方红豆杉、香果树、连香树、水青树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豹、云豹、林麝、大灵猫、小灵猫、金猫、水獭、黑熊、豺、穿山甲、红腹锦鸡、勺鸡、红腹角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从宜昌城区走高速到长阳县城,经长磨公路、南线公路、松都公路到都镇湾庄溪(都镇湾集镇),然后走庄麻公路(庄溪到麻池)到达麻池,再由麻池前往响石村即可。
目前湖北长阳有崩尖子、二墩岩、清江库区湿地和将军坳中国小鲵自然保护区。
崩尖子自然保护区位于长阳都镇湾镇、资丘镇与五峰县交界处,过去属于三不管地带。
1980年9月,省、地、县森林植物考察组发现该地有千亩珙桐林和20多种古生珍稀植物分布,罕见的银锦杜鹃群落树龄达500年以上。
1988年6月,长阳县副县长雷元海、林业局长毕家春、水利局长向德明等通过实地察看和访问当地群众,得知崩尖子阴阳二坡3条大湾48条岭从“土改”起就没有定给集体和农户,长期处于“真空”地带,权属应为国有。
1988年8月5日,崩尖子县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成立,11月16日建立崩尖子林区管理站。
2001年12月31日,宜昌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崩尖子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2005年启动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组织专班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效益评估,对国家珍稀植物进行了标识,加强了保护区动植物的保护。
宜昌市政府2010年6月28日就自然保护区下发文件批复,确认崩尖子自然保护区为省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国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区总面积1331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198公顷、缓冲区面积4372公顷、实验区面积5743公顷。此前湖北省政府6月3日以鄂政函【2010】195号文批准崩尖子自然保护区为省级。
2015年3月10在国家林业局召开的2015年林业系统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会上,与会的25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5个省区申报的8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评审,长阳申报的崩尖子国家自然保护区获全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