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新螺段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供湖、蒲圻、嘉鱼和湖南省临湘四市县的交界处。经纬度范围:东经114.08°,北纬30.08°,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年均气温16~18℃。
长江新螺段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嘉鱼县和洪湖市、蒲圻两市,长江中游新滩口至螺山一段,面积13500公顷。保护区地处的新滩口至螺山的长江江段上,全长135.5公里。该江段位于江汉平原的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江段水面宽阔,河道迂回曲折,浅滩、江心洲发育,饵料丰富,生境良好,是白暨豚集中分布区之一。其北岸在洪湖市境内,南岸由东至西则是湖北的嘉鱼县、蒲圻市和湖南的临湘县。保护区江面宽阔,水深约25米,沿岸有发育良好的浅滩,江心洲星罗棋布。江段内支流众多,上游紧接洞庭湖口,并有内荆河、小清河、红庙河、东荆河连接洪湖、黄盖湖、西凉湖、武湖、陆水水库等水系注入长江,沿岸还有一些突出的矶头,控制江水的流向流态,形成较多的深槽和大洄水区。 长江新螺段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7年10月由湖北省政府以农字第355号文批准并经四位副省长签字同意开始筹建互作。1990年10月在汉通过省级保护区和行性论证,1990年12月,湖北省政府再次以农字第288号文批准并经韩南鹏副省长签字同意建立省级白鱀豚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27日经中国国务院,国函〔1992〕166号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江新螺段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白暨豚及其生态环境。白暨豚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现存数量不足200头,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淡水鲸类和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区内物种主要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鲶鱼、黄鲴、翘嘴鳇、凤尾鱼、铜鱼、赤眼鳟等。这些丰富的鱼类资源,为白鳍豚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食料。保护区白鳍豚资源约占长江白鳍豚资源总量的1/5,种群密度高于其它江段、并且分布比较稳定。 白暨豚是中新世纪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暨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其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嘴部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白暨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
长江的自然环境,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而日趋恶化。长江环境已经不可能保存白暨豚,白暨豚、长江豚类的濒临灭绝主要是人类威胁所致。一是随着长江航运的发展,昼夜不息的机动船螺旋桨常常造成白鳍豚非正常死亡。二是滚钩、迷魂阵、电打鱼、毒鱼、炸鱼等非法捕鱼行为屡禁不止,使一些豚类死于非命。三是长江水质污染,非法采砂,以及筑坝修闸,破坏了豚类长期适应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970年开始,保护白鱀豚的问题已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组织了白鱀豚研究协作组,开展白鱀豚的保护和研究。有很多科学家致力于对白鱀豚的研究,用他们丰硕的科研成果广泛宣传白鱀豚的意义和价值,发动广大群众来保护它们,很多保护白鱀豚的布告和措施也纷纷出台。1986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下属的物种生存委员会把白鱀豚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 1986年,世界上首次“淡水豚类生物学和物种保护”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召开。会上,着重提出了白鱀豚的濒危状况和保护对策,专家们还提出了许多保护白鱀豚的方案和措施。1989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白鱀豚被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严禁捕捉。并在长江中下建立了白鱀豚养护场和一些白鱀豚保护站。这些保护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在为保护白鱀豚而努力。他们主要负责保护和管理保护区或养护场所在的环境,对白鱀豚进行监测和保护。此外,还有一些白鱀豚保护区正在筹建之中。
长江新螺段白暨豚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还在保护江段界端和江段内设立永久性标表牌和警告牌,夜间有特殊的灯光显示,使其起到宣传和警告作用。并配备必要的管理设施,通讯和科研仪器设备,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做到恢复和逐步增殖白鱀豚的自然种群。保护长江生态系统平衡,促进良好生态循环。